APP下载

环抱式约束法护理干预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插管新生儿的效果

2021-12-23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厦门市361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3期
关键词:计划性插管气管

蔡 静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属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低的新生儿,是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病死的主要原因[1]。机械通气是救治NRDS的重要手段,其中气管插管较为常用,可促进患儿症状改善,有效挽救患儿生命[2]。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NRDS患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感、环境变化、远离母亲等因素影响,易出现烦躁不安、反抗约束等现象,不仅会造成损伤,还会引发留置针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不良事件,既不利于患儿病情康复、延长了患儿住院时间,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为预防患儿躁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护理人员可采取约束性措施。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接受气管插管的NRDS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常规约束法、环抱式约束法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78例NRDS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均接受气管插管,依据建档时间分组。常规组38例,男23例,女15例;胎龄35~41周,平均胎龄(38.08±1.36)周;体质量2.2~3.3kg,平均体质量(2.46±0.11)kg;出生1min后阿氏评分5~8分,平均出生1min后阿氏评分(6.25±0.53)分。研究组40例,男27例,女13例;胎龄34~41周,平均胎龄(37.75±1.43)周;体质量2.2~3.1kg,平均体质量(2.49±0.12)kg;出生1min后阿氏评分5~9分,平均出生1min后阿氏评分(6.41±0.56)分。2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欧洲共识指南2019版》[3]中NRDS的诊断标准;具备机械通气指征;意识清醒,病情稳定。(2)排除标准:合并呼吸道畸形、心肺发育异常、传染性疾病;研究过程中病死;临床资料不完善。

1.3 方法 (1)常规组予以常规约束法护理干预,措施如下:机械通气后将NRDS患儿置于鸟巢包被中,将水枕置于颈部,使患儿头部轻度仰伸,用约束带约束双上肢至胸前呈屈曲状。(2)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以环抱式约束法护理干预,措施如下:机械通气后采用环抱式约束法,首先制作小鸟巢,选用椭圆形带脚围的纯棉质床垫,右侧面附加2条长约60cm、宽约5cm夹棉垫的棉带,整体柔软可折叠,将患儿置于床垫中间,颈部垫水枕,将宽棉带自右向左反向折回包裹住患儿的双上肢及胸腹,患儿双脚轻柔交叉置于脚围内,整体将患儿环抱模拟子宫内状态。翻身时可直接将包着患儿的鸟巢整体呈直线翻转,可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每日定期更换小鸟巢,有污损、潮湿时立即更换。

1.4 观察指标 (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四肢皮肤损伤。(2)康复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3)家属护理满意度:以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2组家属护理满意度,共19个项目,每个项目1~5分,总分19~95分,95分代表非常满意,76~94分代表满意,57~75分代表一般,38~56分代表不满意,19~37分代表非常不满意[4-5]。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较常规组的36.84%低(χ2=9.843,P=0.002<0.05),见表1。

表1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2组康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短(P<0.05),见表2。

表2 2组康复指标比较

2.3 2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50%,较常规组的78.95%高(χ2=4.880,P=0.027<0.05),见表3。

表3 2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气管插管能为保持气道通畅、通气供氧、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已成为抢救NRDS患儿重要措施[6]。由于气管插管具有侵入性,操作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若未有效约束患儿肢体与头部,易因四肢与头部摆动造成非计划性拔管、四肢皮肤损伤等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

身体约束是保证危重症患儿安全较为常用的一种护理方法,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限制身体自由活动,可为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有序落实提供保障[7]。因此,对于行气管插管NRDS患儿采用适宜的身体约束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常规身体约束方法使用约束带固定四肢外展,导致患儿身体活动受限,缺乏安全感,易出现恐惧心理,加剧烦躁情绪,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针脱落发生率的效果有限,且在约束带的束缚下,四肢可出现压红损伤,不利于康复进程的推进。麦秀连等[8]学者指出,在足月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应用环抱式约束法,非计划性拔管、留置针脱落、四肢皮肤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4.00%,明显低于采用常规约束法的36.36%。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这是由于用环抱式约束法制作小鸟巢,能整体将患儿环抱模拟子宫内状态,可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从而稳定患儿情绪,减少乱抓乱踢、惊跳等异常行为,从而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留置针脱落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非计划性拔管密切相关,故其发生率也相应降低。此外,包布条约束患儿松紧适宜,且质地柔软,可减少四肢皮肤损伤发生风险。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短(P<0.05),说明环抱式约束法护理干预可缩短NRDS气管插管患儿康复进程。这是因为环抱式约束法可给予患儿安全感,增强其机械通气依从性,利于提升疗效,从而促进患儿康复。此外,环抱式约束法护理干预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气管插管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原因在于该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患儿生理与心理舒适度,减少家属担心与忧虑,对护理工作更加认可。

综上所述,环抱式约束法护理干预应用于NRDS气管插管患儿,可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四肢皮肤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加快康复进程,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计划性插管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变电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工作的管理探索
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在急诊的应用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
要有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