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长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效果观察*

2021-12-23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341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3期
关键词:皮下针头抗凝

李 婷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 341000

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后能够快速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及预防静脉血栓中。但抗凝药物皮下注射时会出现皮下出血、疼痛及硬结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1-2]。有研究指出,皮下出血与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注射角度及按压时间等有关,同时皮下注射后立即拔针或停留时间较短可能会出现药液未注入体内现象,导致药物吸收不充分而影响治疗效果,但目前临床关于皮下注射停留时间的研究报道较少[3-4]。鉴于此,本研究将观察延长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效果,并与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后立即拔针或停留时间短于10s进行比较,以探讨最佳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于我院采用抗凝药物治疗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8.41±6.37)岁;其中脑卒中1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7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8.35±6.46)岁;其中脑卒中1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9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入院前3个月未使用抗凝药物治疗;③能够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具备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力,精神无异常;④用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2)排除标准:①患有出血性疾病;②腹部皮肤破损、色素沉着及瘢痕硬结;③肝、肾功能异常;④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 两组均使用顶灌抗凝针剂,不排气,气泡在上,选择有效注射部位,上、下距脐5cm内,脐周2cm外,左、右距脐10cm内,2次注射点间隔距离>2cm,皮肤消毒后,将注射部位皮肤捏起成一皱褶,针尖朝下,快速垂直刺入皮下,不抽回血。观察组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至10s以上;对照组抗凝药物注射完成后立即拔针或停留时间短于10s。两组均连续使用3d以上。

1.4 评价指标 (1)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D-二聚体(D-dimer,D-D):治疗前、治疗3d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TA-R型,STAGO公司提供)及配套试剂测定TT、PT、APTT、FIB、INR及D-D水平。(2)统计两组针头药液残留情况及硬结、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凝血四项 治疗前两组TT、PT、APTT、FIB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T、FIB低于对照组,PT、APTT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四项对比

2.2 INR及D-D水平 治疗前两组INR及D-D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NR及D-D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INR及D-D水平对比

2.3 针头药液残留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针头药液残留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针头药液残留及不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抗凝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能够与血管壁、血细胞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发挥促纤溶、抗血小板、保护神经及延长抗血栓等作用,已被用于防治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5]。但由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抗凝药物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易诱发皮下出血或血肿、瘀斑等,导致患者紧张、焦虑,降低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疾病治疗及恢复[6-7]。

规范注射方法有利于保证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8]。目前临床抗凝药物注射后往往立即拔针或停留时间短于10s,但易造成部分药液未注入体内,导致药物吸收不充分,造成药液浪费,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治疗时间,并增加患者治疗痛苦[9]。本次研究中观察了延长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T、FIB及INR、D-D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针头药液残留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延长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有利于降低针头药液残留率,减少皮下出血发生,保证抗凝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抗凝药物皮下注射时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促进药物缓慢进入皮下,降低药物在皮下局部的堆积,促进药物吸收,减少药液残留,进而增强治疗效果;同时针头能够阻塞刺破的毛细血管,避免药物渗入针刺部位血管,促使血液渗出发生率得以降低,进而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患者更易于接受[10]。但经临床实践发现,除在延长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外,应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判断皮下注射深度,同时通过食指、拇指拿捏皮肤,保持皮肤在皱褶状态下完成注射,还需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若出现出血及硬结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但本次研究中纳入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对研究结果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仍需经后续扩大样本量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延长至10s以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延长抗凝药物皮下注射停留时间是行之有效的,在提升抗凝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及减少药液残留方面效果理想,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皮下针头抗凝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Mutually Beneficial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