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种植骨增量中应用骨劈开配合骨挤压术的效果及稳定性*

2021-12-23王鹏远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口腔科518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3期
关键词:牙槽骨骨量种植体

张 旭 王鹏远 李 龙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口腔科 518000

口腔种植作为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口腔修复方式,可通过种植体的人工植入,达到一定的支撑固位作用,以此促进患者口腔功能及外貌美观的恢复[1]。但在其治疗方案中,种植区是否具备充足的骨量已成为影响口腔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据研究指出,种植体四周至少需存有1.5mm的基础骨量,方可保证种植体在植入后的稳定性[2]。因此,在临床的种植方案中,实施一定的骨增量手术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基础骨量的有效补充,为种植体提供理想的生物支撑作用,以此促进其种植成功率及稳定性的有效提升。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是口腔种植骨增量的常见方式之一,可实现缺损区的修复性骨再生。但大量的研究报道表明,单一GBR手术的增骨疗效较为有限,需与骨劈开、骨挤压术联合应用,方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3]。在此,本文选取了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口腔种植骨增量治疗的68例患者,对骨劈开配合骨挤压术在其治疗方案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口腔种植骨增量治疗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3.18±5.22)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3.20±5.23)岁。两组病例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委员会的审批。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根尖片及锥形束CT(CBCT)检测,存在骨缺损情况,且符合种植手术及骨增量术的治疗指征;(2)牙槽嵴顶部宽度在3~5mm,且缺牙区可利用骨高度≥10mm;(3)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手术禁忌证者;(2)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者;(3)合并口腔急性炎症及咬合关系异常。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GBR治疗。局部麻醉后,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备洞,随后植入种植体,并采用骨粉进行缺损区域的补充,完毕后,覆盖Bio-gide膜,做松弛切口,骨膜减张后,无张力缝合。

1.3.2 观察组采用骨劈开+骨挤压术+ GBR治疗。局部麻醉后,于牙槽嵴偏鄂侧1~2mm位置,将牙龈直线切开,并通过近远中切口,翻瓣后,充分暴露术区,并剥离相应的软组织瓣。对牙槽嵴数据进行测量后,采用球钻将顶端过薄牙槽嵴去除,平整牙槽嵴顶后,规划劈开平台,并先于劈开区颊侧骨板两侧,沿骨皮质方向锯开直至骨髓腔,同时保证纵向切口与牙槽嵴顶水平切口两端相通,并与相邻牙根保持1mm以上的距离,随后于该平台进行骨劈开操作,敲入骨间隙6~8mm后,摆动骨劈开凿,完毕后依据设计方案的种植方向、角度与深度进行备洞,并通过骨挤压器将其挤压至所需直径,无误后植入种植体,骨缺损补充后,覆盖Bio-gide膜,于唇侧黏骨瓣处做松弛切口,随后将牙龈黏膜复位,无张力缝合。

1.4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术后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无松动、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同时对比其治疗时间。(2)牙槽骨宽度:分别于种植体植入前、植入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通过拍摄根尖片、曲面体层片对患者的牙槽嵴宽度进行测量,统计其牙槽骨宽度变化。(3)牙槽骨高度: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对患者的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包括种植体与骨最冠方接触点至种植体最根方的垂直距离。(4)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均达到了100%,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6.57±1.25)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42±1.31)个月(t=5.958,P=0.001<0.05)。

2.2 两组牙槽骨宽度对比 观察组在植入后的牙槽骨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在术后6个月的检测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并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1。

表1 两组牙槽骨宽度对比

2.3 两组牙槽骨高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牙槽骨高度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槽骨高度对比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χ2=3.981,P=0.046<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在口腔种植方案中,种植体的稳定性是影响其后续骨整合的重要基础,而充足的骨量则是保证其种植稳定性的关键前提[4]。据研究表明,种植区的牙槽嵴宽度需至少保持在5.5mm以上,且植入后的唇腭侧剩余骨厚度需≥1mm,方可保证种植体在植入后的稳定性[5]。但在实际治疗中,患者的牙齿缺损后,其牙槽骨往往会出现吸收及萎缩等情况,从而无法保证种植区的充足骨量,对其种植位置及种植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影响[6]。因此,在临床的种植方案中,实施相应的骨增量手术是十分必要的,对其种植功能率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增量手术主要包括外置法植骨术、GBR术、骨劈开以及骨挤压术等[7]。其中GBR术是在骨缺损处,通过生物膜屏障组建出相对封闭的组织空间,以此阻挡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向骨缺损区的迁移,同时为成骨细胞与血管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以此稳定创口,促进缺损区的修复性骨再生[8]。但据大量研究表明,单一GBR术的水平骨增量通常较为有限,难以提供更为稳定的成骨空间屏障,且愈合时间较长,若胶原膜暴露,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9]。对此,本文建议将骨劈开与骨挤压术联合应用于修复种植骨增量的方案中,以此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骨劈开术是一种水平增加牙槽突骨量的手术方式,多用于宽度不足牙槽嵴的增骨修复中[10]。而骨挤压术则是利用挤压种植窝,增加种植体周围的骨密度,通过挤压引起的骨质弹性及回复压力,维持种植体的稳定性[11]。通过二者的联合应用,可有效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为后续的骨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12]。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均达到了100%,但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种植后的牙槽骨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6个月并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牙槽骨高度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骨劈开联合骨挤压术的应用,在临床的种植骨增量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骨劈开联合骨挤压术应用于口腔种植骨增量的治疗方案中,可显著提升其骨增量效果,促进其稳定性的改善,同时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临床的手术风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牙槽骨骨量种植体
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青少年上颌前突正畸后牙槽骨形态变化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骨量测定,走在骨质疏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