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探究

2021-12-23杨应兴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初中语文

杨应兴

【摘要】为加快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度发掘,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组织多种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学习认知基础。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语文;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常常被教师所忽视,学生的劳动观念欠缺,劳动能力不足,教师要正视这一教育现实,适时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对接。

一、发掘教材内涵,寻找劳动教育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无论哪一个学科都要做出对接和渗透,体现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劳动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寻找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对接点,使劳动教育自然渗透。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比较熟悉,教师要做好自然渗透和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劳动意识。

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散文时,作者围绕“母亲勤劳的一生”展开记叙和介绍,写出了母亲的伟大,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做深度梳理,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全文一共写了母亲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的描写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教师巡视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条理清晰地将事件按照先后顺序罗列出来,并从中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如勤劳、简朴、宽厚、坚强、远见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展开介绍,说说自己的母亲和朱德的母亲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再次进入深度思考和互动交流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启动劳动教育学科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适时渗透一些劳动场景或者劳动信息,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启示,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在社会调查、信息搜集、生活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对教学情境的设计,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教师要做好筛选与处理,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居里夫人的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阅读,说出居里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学生对文本阅读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人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伟大品格这一角度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说:“居里夫人是女中豪杰,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有的学生感慨:“居里夫人有超人的毅力,把生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看过她的研究经历,我深受触动,如果我能像她那么努力,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的介绍应做出点评,鼓励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品质。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感知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推出一些劳动性学习活动。例如,制作劳动、班务劳动、家务劳动等,都可以与学科合作学习形成对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劳动展开学习讨论,以形成劳动教育契机。因此,教师要做好整合设计,推出更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劳动性学习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有多种选择,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师不妨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性学习任务,给学生带来更真切的劳动体验。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内容时,教师在学习之前可以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走访你家附近的石拱桥,认真观察并详细地记录这些石拱桥的特点,包括外形、建造、色彩等。学生对石拱桥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特別是在一些乡村,石拱桥比较多,即便是在城里,在公园等地方也能够看到石拱桥。学生在观察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与发现。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课外观察活动任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一个小小的观察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劳动感知体验。在对石拱桥进行观察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建筑者的独具匠心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个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了思维,并完成了蜕变。

四、归纳学习教义,内化劳动教育学习认知

对教材的解读与分析,往往涉及一些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发掘,归纳出学习教义,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提升劳动意识。文本中含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师要进行对应发掘,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劳动意识和习惯,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对教材内容解读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劳动教育内容,从而形成教育契机。如《藤野先生》一文,教师可以对文本内容做出解读:鲁迅为救国,东渡日本学医,遭受了很多歧视,他认为,医治更多的病人是不能救国的,只有唤醒国人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救国。从这个角度展开思考,你认为鲁迅的决定正确吗?学生能够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大多数学生支持鲁迅的选择,认为救国有很多条路,从思想上唤醒国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劳动人民受苦受难,但却不懂得反抗,任由反动统治者和帝国主义蹂躏。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精神觉醒,才能拯救中华民族。学生在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中,对文本要义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鲁迅弃医从文”展开讨论,以“拯救中华民族”作为主要思考内容,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启迪。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并且在其他学科中也学习过相关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

结语

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深入发掘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归纳学科学习教义,创造劳动教育的渗透机会,帮助学生做好对接处理,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初中学生的劳动认知基础薄弱,劳动能力欠缺,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多重训练中建立劳动意识,发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维严.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例谈[J].学语文,2021(3).

[2]冯胜清.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析——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18).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