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出土谷物浅析赣榆汉代农业

2021-12-22张小树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赣榆汉代文物

【摘要】 2012年赣榆博物馆在该县石桥镇石岭村清理一座汉墓时,在男性棺内发现厚约5厘米的谷物层,痕迹表明谷物是在下葬时连着秸秆一起被放入棺内的。经专家初步判断为“谷子”,俗称小米,学名粟。此外,在该汉墓东南方向1.5公里处的赣榆盐仓城遗址内曾经出土过碳化的稻粒,在土城乡土城村汉墓中出土核桃一枚。赣榆出土的零星汉代农产品为研究赣榆汉代农作物品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了解赣榆汉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难得的标本。

【关键词】 赣榆;汉代;农业;文物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61-02

汉代粮食产品在全国各地墓葬、遗址内多有发现,湖南马王堆汉墓一次出土稻、麦、黎、粟、豆、枣、梨、甜瓜等15个品种;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粟、葫芦、桃、梅等谷物、水果实物;广西贵县萝泊湾1号汉墓出土有稻、粟、黄瓜、芋头等汉代农业产品。从出土实物看,汉代的农作物种类比前代丰富了很多,瓜、桃、梅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汉代粮食作物各地分布不同,主要粮食产品为稻、麦、黎、粟、豆等。

一、赣榆出土的汉代农业文物

与马王堆、凤凰山这些汉代大墓相比,赣榆的汉墓多为平民墓葬,墓内出土的粮食较为单一,能出土粮食的汉代墓葬更为稀少,出土粮食的汉墓均为土坑竖穴墓。2012年,赣榆县博物馆在抢救性清理石桥镇石岭村一座汉墓时,在棺内发现了厚约5厘米的谷物层沉积在棺底。根据腐朽的痕迹可以看出粮食是在下葬时连着秸秆一起被放入棺内的。粮食颗粒保存完整,经比对判断为粟。此外,1983年南京博物院在赣榆盐仓城遗址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碳化的稻粒;1995年在土城村汉墓中出土核桃一枚,核桃通高2.60厘米,腹径1.70厘米,与现代核桃并无二致。碳化的稻粒、核桃、粟等这些出土实物成为研究赣榆汉代农业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出土的农业文物,让我们了解到汉代农业发展的一角。

二、汉代赣榆的主要农作物

了解汉代赣榆农业离不开研究汉代时期的赣榆气候环境。赣榆地处苏北大平原北部,紧邻海州湾,境内水网密布,气候湿润,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靠海的便利条件之一是当地百姓还能从事海洋捕捞和海盐的生产。赣榆的农业生产水平在汉代郡县当中位于前列。竺可桢先生研究认为,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秦和西汉时气候继续温和。根据他所绘的“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图”可知,西汉时期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约1.5℃。两汉之际气候趋于寒冷,东汉时期平均气温比现今低约0.7℃。赣榆气候的变化同整个大环境改变息息相关,虽然各地变化差异有别,影响农业生产是共同的特点。

赣榆出土的农业文物及文献资料显示,商周时期赣榆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赣榆盐仓城遗址内曾经出土碳化的稻粒,经鉴定为籼稻。从汉代文献记载结合赣榆地方相关资料推断,水稻的种植在当时的赣榆并不是主要农作物,它的种植面积非常少,米对于当时的赣榆人是一种珍贵的细粮。汉代赣榆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小麦。东海县尹湾汉墓简牍载有东汉末年,东海郡“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八]十□顷。该郡有“户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口百册九万七千三百册三”,合现今市亩分别为每户种植小麦28亩,每人平均5.3亩。虽然这个数字不是直接论述赣榆的小麦生产情况,但是赣榆东海毗连一起,对赣榆小麦种植面积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由于赣榆丘陵山区常旱,平原湖区常涝,沿海地区又为不毛之盐碱地,粮食产量较低而且不稳定。

粟在赣榆方言中称为“谷子”,粟的种植面积要远远大于小麦的种植面积,直到民国时期赣榆仍然在种植。在赣榆发现的汉墓中,出土最多的粮食实物是粟。1972年连云港海州小焦山霍贺墓中出土了粟,1981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又在云台山新华大队汉墓中发现了同样的标本。从出土的实物标本可推断汉代时,粟在整个连云港地区都是普遍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尽管小麦也是主粮之一,但该地区汉墓中尚未发现小麦的实物标本。另外在赣榆、海州等地汉墓中还出土了核桃、板栗、枣子、栗子、杏子、葫芦等农产品,为研究赣榆的农业状况提供了借鑒和实物资料。

三、汉代赣榆的农业生产状况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农业制度基本沿袭秦以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由于多年战乱人口锐减,生产遭到破坏,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刘邦深感民力贫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时期奉行“黄老学说”和无为而治思想,使汉代农业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改观。汉代赣榆农业在政府主导,农民辛勤耕作之下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政策。汉代由于采取“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汉代实行私有化的土地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再加上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发展农业技术,使得汉代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在赣榆盐仓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经得到了印证。盐仓城遗址目前发掘的墓葬均为汉代墓葬,出土了漆木器、铜器、陶器、铁器等陪葬品,也是汉代社会稳定、农业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汉代是赣榆盐仓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赣榆县的县城和经济文化中心。

汉代赣榆农业的生产模式。汉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有拥有小块土地自己耕种的自耕农模式,也有通过土地兼并形成的地主农庄生产模式。在已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既有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劳作,也有集体耕作的场景,这些实物资料表明在汉代小农户经济盛行的同时,出现了地主和雇佣农民阶层。赣榆尽管没有直接出土类似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但这种生产模式已被普遍认为推广到全国。赣榆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自耕农为主,地主农庄的生产模式较少。

古游水灌溉带为赣榆农业提供水资源。游水是淮水的一条支流,从今天的江苏省涟水县北到连云港海州西,经东海县的羽山西,往北经山东省临沭县利成村东入赣榆境内,经班庄镇古城村西,再往东北经塔山镇莒城,过海头镇盐仓城南,走柘汪镇柘汪村南,东经纪鄣城前入海。赣榆地处游水北段,游水为赣榆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赣榆游水沿线城池的发展,古城、莒城、盐仓城、纪鄣城均分布于游水沿线。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城里的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资。

汉代铁质生产工具广泛应用。 铁质农具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汉武帝时期,冶铁业被政府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还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铁质农具的种类也增多,出土有铁口犁铧、舌状梯形犁铧等铁质农具。到东汉时已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大小犁铧等以适应不同耕作需求。

不仅生产工具使用铁器,汉代生活器皿和日杂工具如铁质的灯、斧、炉、剪刀都有出土。赣榆虽然没有出土铁质犁铧,但出土有汉代铁锅,这些都说明汉代铁器的使用相当广泛。

汉代牛耕技术普遍推广。《汉书·食货志》记有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的内容。牛耕技术在汉代得到普遍推广。徐州睢宁双沟汉墓中出土的《耕耘图》画像石上,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身后一少年左手提篮,右手随耕播种。田头停着一辆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一只家犬正原地憩息。田间还有一人担着筐、壶,为耕种人送饭,这是汉代睢宁地方自耕农耕作的缩影,也是牛耕技术在汉代得到广泛推广的表现。

赣榆目前没有发现类似的画像石,但两者相距较近,土地土质、人文风俗相近,睢宁有的生产技术也会推广到赣榆。

四、结语

赣榆出土有关汉代农业的实物资料尽管不是很多,但从目前出土的谷粒、核桃等文物标本,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勾画出汉代赣榆农业发展的基本轮廓。汉代赣榆农业较先秦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这都得益于汉代较长时期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生产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模式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汉代时期的赣榆先人为赣榆这片土地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资料,赣榆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大部分都是那个时代的遗物。通过出土的谷粒让我们了解了赣榆农业的基本状况,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赣榆手工业、制盐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是我们研究汉代赣榆农业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洪蒲.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5,(2).

[2]刘磐修.汉代苏北农业探析[J].中国农史,2006,(1).

[3]刘兴林.汉代农业考古的發现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4]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小树,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文博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博及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赣榆汉代文物
赣榆与我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繁华尽落看古城
My Hometown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