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下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1-12-22杨湘文曾扬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

杨湘文 曾扬阳

【摘 要】本文结合数字经济结构特色,分析当前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现状,论述广西高校东盟小語种口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以意识道德教育强化口译人才素养培育、以专业职业化教育推进口译教育内涵建设、以跨学科教育驱动口译融合型人才培养、以行业体系教育驱动口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关键词】数字时代 东盟小语种 口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121-03

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人才的需求,社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目标。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口译服务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的培养只有与社会经济结构相符合,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广西高校要从数字化时代口译人才培养创新出发,基于数字经济快捷、高包容、直接和大众化的特点,结合广西区域优势,以意识道德教育、专业职业化教育、跨学科教育、行业体系教育为教育驱动,创新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理念,推进东盟小语种口译教育多元化发展,以培养高质量的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广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一、数字时代下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的矛盾

“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与学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Marc Prensky于2001年提出的。数字原住民是指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数字化是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例如:吃饭可以点外卖,购物可以上淘宝,学习可以运用手机,人际交流主要通过微信,娱乐主要依赖网络等。他们的衣食住行、行事风格、思维模式、学习方式都数字化。通常认为“90”后、“00”后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主要群体。数字移民则指接受着传统教育,对于数字世界属于后来进入者,一般担任数字原住民的教师、家长等一系列起到引导作用的角色。当前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之一就是担任口译教学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属于数字移民,而被教育者却属于数字原住民,两者之间无论在行事风格还是学习方式、思维模式方面都存在着代沟。这种代沟必然会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广西高校越南语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年龄分布情况为:“60”后、“70”后居多,“80”后相对比较少,而数字原住民的“90”后中几乎没有。可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是典型的数字移民。这一部分教师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口译经验、认真严谨的专业态度,与被教育者—— 数字原住民的共享意识、借助数字技术的学习方式必然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口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动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需求”与“培养”不一的矛盾

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政策不断强化广西区位优势,促使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需求急增。从2005年《广西人才“十一五”规划》提出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始,至今每年可以向社会提供1800人以上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需求量。目前,广西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的高校有17所,其中本科院校9所、大专院校8所,而招收东盟小语种口译方向硕士的院校为0所。由此可见,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的需求与广西高校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供求不一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首先“量”的方面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部分东盟小语种专业口译人才缺口仍较大。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2019届越南语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三个月就有90%已被用人单位预定。其次“质”的方面,由于广西东盟小语种口译教育起步较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相关配套跟不上教学要求,与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广西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人才仍以本科、高职层次为主,高学历、专业化的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极度缺乏,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翻译工作主要还是依赖区外的翻译团队。简而言之,广西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需求数量有缺口、质量待提高,存在供求不一的矛盾。

(三)多样化和单一化培养模式的矛盾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广西高校东盟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以泰语为例,本科泰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方向之分,专业课程设置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训练,授课模式绝大多数以线下教学为主。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数字技术、多媒体手段等在课堂中得到应用,但与之相对应的跨学科教育、多元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整体教学路线还是沿着一条纵线的模式进行:从语音出发到最后毕业论文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近,口译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不高。2020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正式出版后,广西外国语学院东盟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所改变,在高年级增开方向选择,如电子商务口译方向等。这是数字时代下广西外国语学院对口译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尝试。可见,部分高校已意识到数字时代下东盟小语种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数字时代下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路径

(一)根本素养:意识道德教育

意识道德教育是提高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数字时代下东盟小语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生活化、国际化和技术化。口译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必须树立国家意识,坚持国际视野与母语文化互为主体的观念,做到“以己化他,化他为己”。同时,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口译活动过程中译员代表着一家企业、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口译人员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口译人才的根本素养之一。也就是说,东盟小语种口译教育应当以国家意识为“根”,以道德教育为“本”,立足现在,吸收外来,拥抱未来,培养有根有源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数字时代的口译借助网络实现了高效的、共享的、开源的、去中心化的翻译模式,在数字技术带来快捷性的同时也出现新的弊端,如给未到课学生发送到课签到口令、利用信息技术考试作弊、通过在线翻译平台完成翻译作业等。基于以上分析,国家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口译人才的根本素养培育,数字时代下的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充分挖掘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注重自我反思教育,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口译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

(二)核心力量:专业职业化教育

专业职业化教育是推进东盟小语种口译教育内涵建设和增强口译人才职业能力的核心力量。基于此,数字时代下的东盟小语种口译专业职业化教育应从师生两方面出发。一是要求口译教师,特别是数字移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中学,学中教”实现教学相长。借助数字技术,采用SPOC、Moodle、翻转课堂、App等各种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更快更好地加大口译教师自身产能产出。以产出反馈输入,又以输入促进产出,形成有效循环,开展产出导向式口译教学评价。基于数字原住民对数字技术灵活应用的先天优势,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平台的熟练使用都会促进学生口译产能的输出;同时,基于数字经济的普及性,学生既是口译产能输出的主动者,也是接受行业评价的被动者,以评价反馈输出,以输出作为原动力,反向推动口译学生不断自我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我个性,努力提高口译产出效果,驱动学生提升口译职业能力。二是结合口译教学“教”与“学”两个基本元素,以教师专业指导为基础,以学生数字技术优势为辅助,构建师生口译团队,既能让学生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竞争压力,形成优胜劣汰意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团队口译的职业化。高校口译团队的职业化,是数字时代下口译人才培养的必然产物,借助数字平台,以数据库为基础,打造“双效”口譯服务,既可以弥补东盟小语种口译资源的缺乏,又可以促进东盟小语种口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外在驱动: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是培养有创意性的东盟小语种口译融合型人才和提升其综合能力的外在驱动力。口译具有典型的交际特点,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带有对交际环境相对理想化的特点,通过译员连接交际双方,结合双方自身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社会习惯,借助译员实现交际。数字时代下,口译的交际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在线口译服务,这种交际活动的产生对译员的知识深度与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信息的传送,因此交际信息如何完美地转化,促使双方交际活动的正常开展,就涉及口译人员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源语言国与目的语言国的文化背景、双方语言表达的习惯以及演讲的技巧、交际的策略,甚至是一些历史文化都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自我丰富的同时,养成不断自我提升的习惯。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外语类本科院校,提倡“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民”外语化、外语“专业”化,从而有效提升跨学科教育效果。有目的的跨学科教育,能促使口译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得体的肢体语言、熟练的交际技巧,甚至声音、眼神、语调、着装等,都可以提高交际的效果。同时,数字时代下,线上口译的交际活动更加要求译员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从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到数字技术的掌握都要求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思维的多维化,能够将信息技术、异文化、语言表达等多种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交际活动。数字时代下的跨学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加灵活高效,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和道德认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更多新技术,拉近与数字原住民间的距离,发挥跨学科教育在口译活动中的外在驱动力作用,提高口译人才培养质量,为交际活动锦上添花。

(四)内在驱动:行业体系化教育

行业体系化教育是实现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数字时代下,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急需视野广、语言精、文化通、专业强的高端职业复合型东盟小语种人才作为重要保障。基于此,结合东盟小语种口译交际的特点和口译人才培养要求,可从三个方面建立行业体系。一是语言能力评价体系。目前,广西高校东盟小语种能力评价体系是缺乏的。例如英语可通过社会认可的雅思、托福等考试进行认证,但东盟小语种缺少如英语这样的行业认可的语言能力评价体系。各高校对东盟小语种培养要求不一,又缺乏统一的语言能力评价标准,以致东盟小语种口译人员的能力高低不一。如何建立健全的东盟小语种语言能力评价体系,需要各高校达成共识,组织行业专家讨论研究,结合广西区域特色,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业标准。而各高校可以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制订校内东盟小语种语言能力评价标准,完善东盟小语种人才管理体系。二是行业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考试语种为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7种。对东盟小语种没有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随着“一带一路”走实走深,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需求日益递增,必须建立健全小语种行业资格证体系。三是数字平台口译人员考核体系。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交际活动,以平台为桥梁,从数字化服务标准、道德情操、口译效果、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出发,以口译效果为基本要求,强化网络道德,对数字平台下的口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数字时代背景下,广西高校要结合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借助数字经济特色,以意识道德教育为根本素养,通过强化跨学科教育、建立行业评价体系和内外结合共建专业职业化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师生职业口译团队,提高口译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东盟小语种口译行业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东盟小语种口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林梅,李逢庆.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特征分析[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10).

[2]徐川.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磅礴之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3]卞云飞,狄天秀.从“课程思政”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

注: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越南语口译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2019JGB4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湘文,男,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高等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口译教育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曾扬阳,男,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
浅谈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数字时代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
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