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月刊》中的文艺理论建构

2021-12-20杨路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 要: 《创作月刊》是桂林文化城时期的一个重要文艺期刊,《创作月刊》中关注“创作”的理论建构以及对国外先进文艺理论的译介,为推动抗战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把期刊打造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创作月刊》 现实主义 理论建构

文艺期刊是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园地,《创作月刊》作为桂林文化城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艺期刊,其栏目的设置中,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却具是非常有分量的名家之作。

一、关注“创作”的理论建构

文艺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文艺理论的介绍和探讨。在《创作月刊》中的理论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的《今天创作的道路》(1942年第1卷第1期)和胡风《关于创作发展的二三感想》(1942年第2卷第1期)。这两篇文章是张煌向郭沫若和胡风执着地“逼稿”约到的作品,分别在第1卷第1期和第2卷第1期头版头条隆重推出。从内容来说,这两篇文章都谈“创作”,这与《创作月刊》的刊名非常匹配,是切题之作。这当然与主编张煌约稿时的引导有关,郭沫若的文章是在《创作月刊》筹备期间应张煌邀请而作,作为刊物创刊号的第一篇作品,它要为《创作月刊》打响第一炮。郭沫若拟定这样一个题目,显然是对张煌的大力支持。胡风的稿子则是在张煌的催逼下完成的。张煌不仅催稿,还策划内容,胡风的文章写些什么内容,张煌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在胡风文章的开头的一段就有说明:“前几天张先生说诸位要我谈一谈创作上的问题,我答应他大家都随便地谈谈是可以的。现在他却出了题目,要谈抗战以来的创作上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应该怎样克服这些缺点。这样的大题目不容易谈,而且一时也无从准备,只好浮光掠影地说一点平日得到的印象,而且只能想到哪里说道哪里。”a可见谈创作,是張煌的想法。郭沫若与胡风的文章都关注创作,而且关注的都是抗战背景下创作的现状和对创作的建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郭沫若在《今天创作的道路》中梳理了抗战以来的创作现状,主张建立“纪念碑式性的建国史诗”,希望文坛能出现“足以纪念目前这个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他强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文学最首要的任务是发扬和维护道义美:

为了大众,为了社会底美化与革新,文艺底内容断然无疑地是以道义美底发扬和维护为其先务。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得最剧烈的年代。也就是最须得对于道义美加以维护使其发扬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底任务因而也就再没有比现时代更为鲜明,更为迫切。现实,最迫切地,要求着文艺必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笔者注:原文是“反法西”)、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发挥它的作用。在中国而言,则是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凡是足以支持抗战而争取胜利的事项,都是无上的文学的题材。积极方面的品德底表扬,消极方面的黑暗底曝露。创作家们对于这些工作正应该苦于应接不暇,所谓“与抗战无关的作品”,在目前应该是没有产生的余裕。假如仍然有人低回在这种境地里面,那是他根本并没有把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底任务认识清楚。这在道义上是难以容许,在文艺上也是难以容许的。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美恶底对立,忠奸底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了极端,人性恶也有的发展到了极端,这一幕伟大的戏剧,这一篇崇高的史诗。只等有耐心的,谦抑诚虔,明朗健康的笔来把它写出。说不定这项荣誉是会落到既成的专门文学家之外的吧。b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郭沫若在创作的问题上要求作家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强调文学要顺应时代的需求,为社会现实服务。郭沫若在文中说:“‘与抗战无关的作品’,在目前应该是没有产生的余裕”,如果对这一句话断章取义就容易引起误解,认为要求作家只写抗战未免有些狭隘。但是郭沫若所强调的文学为现实服务并不是狭隘的工具论,郭沫若所强调的与抗战有关也不是狭义范围的抗战。他说强调的与抗战有关是指抗战时期所有的现实与生活。在谈到作家应该写些什么这个问题时,郭沫若认为作家就应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不在乎大小,重要的是在对生活的凝视中化腐朽为神奇:“应该赶自己所能接近,最能知道的东西写,这是最安当的办法吧。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地凝视着现实。不怕就是一匹苍蝇或一匹蚊子,你只要注目的观察,你可以看出有不少的种型,无限的生态,最平常的东西说不定是最新奇的东西,最微末的存在有可能是最伟大的存在,‘化腐朽为神奇’,文艺家正应该要有这样的用意和本领。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社会,也不能脱离时代,处在此时此地,应该求得此时此地底美化与革新。” c

胡风的《关于创作发展的二三感想》(《创作月刊》第2卷第1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胡风对抗战以来创作情况的总体分析,第二部分是回答青年作家的几个问题。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胡风指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创作上就表现为有些作家热情衰落、随遇而安,创作界各种倾向都开始抬头,面对这样的情势,作家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胡风强调要贴近生活,要在生活的战斗里培养热情和精神力量。原作论述如下:

现实主义进展了,但却是处在一种混乱的境遇下面。这就是今天创作界的一般特征,在看似平静的文坛里面,正隐伏着此起彼伏的各种各样的潮头。

但是,只要不脱离现实的生活基础,只要在生活战斗里面日新月异的培养自己的热情或精神力量,我相信,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一定能够遇得到胜利的。d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青年作家一共提出了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都是青年作家在抗战时期遇到的困惑,都是关于“创作”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的国统区文艺界一度出现了迷乱、停滞以至于倒退的文艺现象,胡风对问题的解答就是对青年作家的指导。因此胡风的文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阐释,而是对青年作家的创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

抗战的爆发,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世界文艺思潮和理论学习借鉴的趋向。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世界各种文艺思潮和理论的广泛吸收和借鉴不同。随着抗战的爆发,抗日救国成了中国人现实中的首要任务,长期郁积于文艺作家内心深处的仇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们以笔为枪,在实现了“文学为抗战服务”的同时,由于作家们过分注重政治宣传与情感宣泄,却使文学脱离了现实,走向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国外国内抗战局势复杂多变,人们开始理性深入地思考这场战争和社会人生,作家们不再满足于抗战激情的鼓动和发泄,而是立足于现实,对抗战后期真实的抗战生活、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那么如何应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就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创作月刊》中,就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文论的译介。其中,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第2卷第1期)、雪尔特科甫的《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手记)》(第1卷第2期)是重要的两篇译文。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本质的意义。“一切艺术作品的第一而且最重要的特征如我们所说过的,是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引人兴味的事物的再现。自然我们所理解的实生活不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对象的关系,而且是人的内心生活”。“但是我们已经说过艺术除了再现生活以外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说明生活”。他在文章的最后说:“让艺术满足于当现实不在时,在某种程度内来代替现实,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这个高尚而美丽的目的吧。”“现实伟大于梦幻,而本质的意义重要于空幻的虚矫。”(《创作月刊》第2卷第1期 )在雪尔特科甫的《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手记)》(第1卷第2期)中,雪尔特科甫记载了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一些看法,如“在一部文学作品里,对于读者最重要,最有价值,而且最有说服性的东西,乃是作者自己的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关于这个态度的一切东西。一个艺术作品的全面性,不是在概念的一致上,不是在各种人物等等底表现上,而是在渗透着整个作品的作者底对于人生的这个态度底明晰和确定上。有一些年代,作者甚至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牺牲掉形式底完整,而且只要他的描写的事物的态度显示得明晰而且强烈,这个作品就可以达到它的目的”。俄国现实主义文论的译介对于抗战中后期,作家有意识地调整之前的创作姿态,注重向生活的纵深处突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是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手段,《创作月刊》中关注“创作”的理论建构以及对国外先进文艺理论的译介为推动抗战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把期刊打造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

ad 胡风:《关于创作发展的二三感想》,《创作月刊》1942年第2卷第1期。

bc郭沫若:《今天创作的道路》,《创作月刊》1942年第1卷第1期。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9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创作月刊》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学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158)成果

作 者: 杨路宏,文学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