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切入点

2021-12-16顾善海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形象

摘 要 形象是美的载体,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追求,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快感。在语文教学中,形象是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切入点。感受形象、品悟形象、再造形象和升华形象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美、品悟美、再造美和升华美的过程。

关键词 形象;审美素养;感受美;品悟美;再造美;升华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0-0044-03

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审美的培育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就把“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故化知为行为,变思想为事实,必自培养情操始。”[1]他还说:“自然美术固可贵,人生美术更可贵。”[2]实际上,各学科在审美教育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相比之下,语文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美育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笔者认为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形象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

什么是形象?《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民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认为,“言、象、意”是文本构成的三个要素,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这里的“象”就是形象。现代文学理论认为文本分为三大层面,即文学言语、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其中,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其高级形态是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3]文学形象与绘画、音乐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一样,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性,它是美的载体,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追求,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快感。所以形象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借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路径:

一、基点处:在感受形象中感受美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还会对文本中的形象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初步感受形象、感受美的过程。

(一)在字词学习中感受美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好像很多不是围绕形象进行,但这个过程始终都和形象有关。比如,学习生字新词,学生总要在课文中标注出来,要标注生字新词就要去读课文,即使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总要联系句子来认读、理解,而读句子、读课文就是在感受形象、感受美了。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联系作者和鲁迅的对话来理解“碰壁”这个词语,作者的天真可爱、鲁迅的幽默风趣的美好形象就跃然而出了。

(二)在读通课文中感受美

如果说学习生字新词和感受美之间还有点牵强的话,那么读熟读通课文和感受美之间的联系就更显而易见了。比如,在教学《穷人》时,当学生学习了字词后,笔者让学生诵读课文,要求遇到读不顺、读不通的地方反复读几遍。在读顺课文、读通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桑娜家境怎样、做了什么事情和渔夫什么态度等这些内容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体的印象,对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也会产生初步的认知。

(三)在理清条理中感受美

理清课文的条理,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形象就包含在课文的内容之中,所以学生在初步理清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初步感受到美好的人物的形象特点。比如,在教学《白鹅》时,笔者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语句来理解内容,如“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读完全文,学生也就理清楚了这篇课文写了鹅的四个方面: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对鹅的高傲形象也基本有了了解。

二、拔高處:在品悟形象中品悟美

只有透过“象”才能更好地品悟到“意”,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品悟形象的过程。理解文本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文本的内容,二是理解文本的语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悟形象中品悟美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理解内容中品悟美

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品悟形象的过程,品悟形象到位了,对形象美的品悟也就到位了。《七律·长征》的首联是总写,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抓住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引导学生质疑:红军不怕哪些困难?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红军“只等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道红军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只等闲”主要体现在“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尽开颜”,其间还可以补充相应的图文或者视频资料,如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电影片段等,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红军战士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心态。通过这样的深入品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鲜明地展现出来了,这就是红军战士的精神之美。

(二)在理解语用中品悟美

内容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抓住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把“言”和“意”结合起来,也可以品悟到形象的美。在《鸟的天堂》一文中,巴金两次描写到了鸟的天堂,一次是第一天傍晚所见到的榕树,另一次是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榕树中的鸟。笔者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5~9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榕树的大、繁茂和旺盛的生命力,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从鸟声、鸟影、鸟形和鸟姿等方面来感受鸟的多和热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把前后两次的描写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写法的异同之处,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讨论和朗读,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前一天傍晚的静态描写展现的是鸟的天堂的环境,第二天早晨的动态描写表现的是鸟的天堂的生活场景。在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懂得了这样的环境加上这样的生活才能称为“天堂”。这样的“天堂”才是最美的。

在品悟形象中品悟到的美是深刻的,这种美会悄悄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怡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关键处:在再造形象中再造美

再造就是在课文語境中对形象进行再创造,使形象更加美好。一般来说,品悟形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中塑造形象,而再造形象则是在运用语言文字中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过程就是再造美的过程。

(一)在迁移中再造美

当学生在品悟形象中学到了课文中某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语境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美。教学《伯牙鼓琴》时,笔者让学生找到最能体现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的语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来读,在读中体会文言文叠词的韵味——太山巍巍、流水汤汤,然后引导学生积累现代汉语中的叠词: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细雨绵绵、硕果累累、白云悠悠、原野茫茫、秋波盈盈、月光皎皎和白雪皑皑等,再引导学生根据句式提示展开想象,并说出表现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的句子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又鼓琴而志在 ,

锺子期云:‘善哉乎鼓琴,!’再鼓而志在,锺子期又云:‘善哉乎鼓琴,!’”有了这些想象,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塑造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形象,还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乐曲的美妙。

(二)在替换中再造美

替换,就是保持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基本结构或者写法,然后寻找类似的一些内容来替换课文中部分词句段,继续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春天的美:“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里有自然环境的美,有小动物的美;有静态的美,有动态的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替换课文内容:假如不写小鹿来溪边喝水,还可以写哪些小动物来溪边喝水?用几句话写出这个小动物来溪边喝水的情景。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替换进第二自然段,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新的段落。这样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再造出了小兴安岭不一样的春天。

(三)在改写中再造美

改写,就是改变课文的语言文字,换一种表达方式、方法来塑造形象,再造形象的美。《猫》中有这样的句子描写猫:“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这句话把“老实”和“贪玩”两种行为放在一起写来表现猫的古怪,也体现出了明贬实褒的写法。教学中,笔者请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改写课文三、四自然段:“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啊……可是……”“说它胆小吧,的确是啊……可是……”。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句式,还更加突出了猫的古怪形象。在再造形象中再造美,是学生在课文语境中学习语用的过程,也是学习创造美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纵深处:在升华形象中升华美

感悟文章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不断地提炼、升华的。升华形象的过程就是升华美的过程。

(一)在语用中升华美

学习完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来升华形象、升华美。比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船长写一段颁奖词。写颁奖词、交流颁奖词的过程,就是升华船长形象的过程,进一步来说就是升华船长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过程。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互问竞答的口语交际活动,即同桌围绕三个问题互相提问,看谁回答得更准确。三个问题是: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爬山虎的脚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爬山虎的脚的形象不仅会在学生的记忆中扎根,而且会越说越清晰。

(二)在拓展中升华美

升华形象可以立足于课文内容,也可以走出课文,在课外寻找与形象相关的各种资料,进一步塑造形象、升华美。《母鸡》的第9自然段写道:“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表达的是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喜爱、敬重和赞美之情。学习这句话后,笔者请学生阅读老舍先生写自己母亲的一个片段:“妈妈整天地给人家洗衣裳,有时候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买卖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但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读完后师生讨论:课文第9自然段仅仅是在赞美母鸡吗?阅读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老舍不仅仅是在赞美母鸡,更重要的是在赞美母爱,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二)在积累中升华美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积累。笔者认为,升华形象也可以在好词、好句的积累中进行。比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跳崖”后,笔者请学生交流赞美五壮士英勇表现的词语,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肝胆相照、大义凛然、顶天立地和气壮山河等,最后让学生朗读这样的对联: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聂荣臻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词

学生通过对词句的朗读积累进一步升华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崇高的精神更加美好了。

感受形象、品悟形象、再造形象和升华形象体现的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进程,而感受美、品悟美、再造美和升华美体现的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其反映的是一个总体的态势,并不是说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能改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顾善海,常熟市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500)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戏剧与教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8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册(驳特定学区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65.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3-208.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形象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