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让学习走向“深度”

2021-12-16李丽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格时针分针

李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悄悄地走到了我们的身边,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当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把其当作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且能够将已有的思维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下面以“认识几时几分”教学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这一话题,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的奥秘。

一、动态演示,深度优化导入

导入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迫切心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进行探索活动,而好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时间,关于时间你有哪些了解?

生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生2:钟面上有12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是的,钟面上时针分针都在连续不断地有规律转动着。一起来看:(出示动态图1)

师:小明同学听说你们最近在认识时间,特意发来了他的几张生活照片,想考考你们!请看他的第一张照片,小明在做什么?你能加上时间词说一说吗?

生:早上7时小明在穿衣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所以是7时。

师:生活中你遇到的时间都是整时吗?你还听说过哪些时间?

生:8:10上课,8:50下课,9:30看电影。

师:对呀!生活中有许多时间并不是整时,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时间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利用动态的钟面让学生回顾体验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规律,观察时针转一大格分针正好转一圈,让学生直观感受1时=60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找准新旧知识链接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有赖于真实、有意义、有趣的问题情境。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嵌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深度优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动静结合,深入揭秘本质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下,它能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向学生展示各种丰富多彩的虚拟或仿真的学习情景,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行、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感悟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片段二:

师:7时15分吃完早餐,小明该背起书包上学啦!请看:(出示图2)

师:小明几时几分出门?几时几分到学校呢?动手操作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现在请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钟面,动手拨一拨这两个时间。听清活动要求:

1.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分别指向几?

2.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师:通过观察和操作,相信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小明7时30分从家出发。时针已经走过7,在7和8中间,是7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6,走了6大格,1大格是5分,根据乘法口诀五六三十,就是30分,把时和分合起来就是7时30分。

师:你不仅思维敏捷,表达得也特别清晰,真好!我们一起来观察:(出示动态图3)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小明到学校的时间。(出示动态图4)

生1:时针走过7,分针从12起走到9,走了9大格,五九四十五,一共走了45分,把时和分合起来就是7时45分。

生2:分针从12起走到6,走了30分,从6走到9是3大格,也就是15小格,所以分针一共走了45分,合起来就是7时45分。

师:现在请大家静静地回想:刚才是怎样确定几时几分的?

生:确定几时几分,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钟表上的指针无时无刻不在走动,在钟面的呈现上也是动态的,而教材只能呈现静态的结果。学生要对动态钟面所呈现的静态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这静态和动态之间的矛盾,在例3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过程,揭秘内在的规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并用色块表示出它们的运动轨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经过时间的长短,体会钟面上不同时间的具体含义,再让学生思考怎样确定几时几分,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之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时间观念,感悟知识的本质。

三、多样练习深悟数学方法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能为学习和迁移提供多重情境和发挥潜力的机会,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丰富练习形式,优化练习内容,可以对教材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真正体现练习的价值,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片段三:

如图5,课中,我分层设计了4道练习:写一写、连一连、拨一拨、猜一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探究后,我利用信息技术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如,“猜一猜”,先给出一根时针引导学生去思考:分针可能在哪?为什么?再给出一根分针让学生思考时针的位置,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直观感知分针、时针行走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变与不变”之中感悟数学方法,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整合提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思维导图,深化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是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成功的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即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学生“会学”,要学生会独立、主动地去获取已有知识,会创造性地探索新的知识。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总结时,教师不仅引领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知识,还利用思维导图将课中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整理,向学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整合性较强,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识,课尾的思维导图,承前启后,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融合点,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舞台。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智慧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H201903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格时针分针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安小格的夏天
在篱笆外奔跑
幸福在葱茏里,在弯腰的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