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在斜弱视患儿训练中的应用

2021-12-15倪连红李丽兰刘慧茹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锐度弱视立体

倪连红,李丽兰,缪 羽,刘慧茹

(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 福建泉州 362100)

斜弱视是临床常见的儿童视力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由儿童视觉经验异常引起[1]。发病后,患儿视力降低、丧失立体视觉,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与生活,易使患儿产生自卑心理、社会焦虑[2]。临床常用视觉功能训练来改善患儿症状,如遮盖疗法、屈光矫正、增视疗法、精细目力训练、药物等。但由于斜弱视干预周期长、方法复杂、过程枯燥,多数患儿依从性较低,导致视力恢复速度较慢[3]。有报道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干预中,可有效减轻患儿抵触情绪,提高接受率、依从性[4]。此外,正向暗示可为患儿提供积极的心理诱导,能为训练效果提供有力的后续支撑[5]。本研究采用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对儿童斜弱视训练进行干预,旨在寻找更佳的改善斜弱视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9月1日收治的斜弱视患儿312例(425只眼)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儿童眼评估临床指南》中斜弱视的诊断标准者[6];②最佳矫正视力≤0.8者;③精神、认知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①合并青光眼或眼部外伤、手术史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配合度极低,无法参与本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7例(213只眼)和对照组155例(212只眼)。观察组男81例(112只眼)、女76例(101只眼),年龄3~10(6.76±1.31)岁;斜弱视程度:轻度133只眼,中度64只眼,重度16只眼。对照组男83例(113只眼)、女72例(99只眼),年龄4~10(7.14±1.15)岁;斜弱视程度:轻度134只眼,中度63只眼,重度15只眼。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视觉刺激、配合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仪器训练、视觉重建干预(包括双眼集中协调、立体视、同时视和融合视)等常规护理。训练医生根据患儿双眼视状况选取最适合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联合进行训练,可采用捕捉、图片填色等游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连续训练6个月。训练过程中家属应积极监督,院方定期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每次门诊随访时检测患儿视力纠正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辅助患儿进行眼部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1.2.1 肢体语言沟通 干预人员与患儿进行肢体语言沟通时,需根据不同的患儿保持合适的距离,给予安全感,如有必要可选择蹲位,保持与患儿同样高度,两者视线平行,患儿可不用仰视即可与干预人员进行交流,以缓解患儿的压抑、紧张感。干预人员与患儿肢体接触时,需配合适当表情,面带微笑,肢体动作大方得体。关注患儿的日常生活,使患儿感受到被重视,提升患儿的心情愉悦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干预人员需敏锐地捕捉反映患儿心理或内心表达的动作、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准确体会患儿的切身感受,患儿情绪低落或哭闹时,给予拥抱、牵拉小手、抚摸肩膀等。

1.2.2 正向暗示 ①环境暗示:保持患儿接诊环境安静,室温勿过高或过低,以19~26 ℃为宜,保持室内陈设整洁、光线柔和,使患儿感到安逸、舒适,以放松心情,减少抵触心理、紧张情绪。②语言暗示:以患儿为中心,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儿、家属的诉说,运用解析指导、鼓励赞赏的方式,使患儿乐于接受;认真解答患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减少患儿的恐惧不安,使患儿感觉到自身被尊重、理解和同情,从而与干预人员产生亲近感,提高干预依从性。树立干预人员的专家形象,干预人员在接诊患儿过程中应面带微笑,从容不迫,态度认真,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崇拜感和信任感,更好地配合干预。向患儿讲解治愈病例,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个别心理干预难度较大的患儿,可请与患儿年龄、经历相仿的“患儿”现身说法。③药物与仪器暗示:药物暗示强调其心理作用而非药物疗效,医生为患儿开具处方时应用外文书写药名,并告知患儿药物的特点,暗示其为恢复视力的特效药,并定时送服,增强患儿的干预信心和勇气。干预人员检查过程中,操作眼底镜、眼压计、裂隙灯等专业设备时,需保持动作轻柔、娴熟,操作设备时自然而略带夸张地介绍这些设备的作用和检查准确度,使患儿潜移默化地深信仪器检查的过程和检查结果。④干预后的心理暗示:训练结束后,要适时肯定评价患儿的训练效果,对患儿自觉完成斜弱视训练的行为,干预人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患儿视力有明显提高时采用物质奖励,如小玩具或机器人等,使患儿增加自我肯定,从而更积极地配合后续干预,也使一些害怕他人目光而拒绝遮盖干预的患儿能积极配合,提高改善斜弱视的信心、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干预效果: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干预前视力、干预1个月后的矫正视力[7]。显效:患儿视力保持≥1.0;有效:患儿视力维持于0.9~1.0;无效:患儿视力提高<2行或无变化。②训练依从性[8]:于干预1个月后评价,依从:能自主完成>80%的训练计划,其余经提醒后亦能够完成;基本依从:能自主完成60%~70%的训练计划,其余经提醒后亦能够完成;不够依从:能根据训练计划自主完成40%~50%的训练内容,其余经提醒后亦能够完成;不依从:未达到上述标准,经反复提醒亦不能完成。③立体视锐度: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立体视锐度正常值≤60弧秒,立体视锐度值越大表示立体视功能越差。④检测结果: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测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患儿P100潜伏期、P100振幅。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干预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干预效果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训练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训练依从性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立体视锐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立体视锐度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P-VEP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P-VEP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发现了视觉的可塑性,这一发现体现了斜弱视的可治愈性。患儿年龄越小,其斜弱视的治疗效果越好,但同时患儿发生斜视时的年龄越小,其建立立体视也越困难,故早期发现与及时的正确干预可有效阻止患儿视力的持续下降,逆转其症状[2]。临床通常使用传统遮盖等方式对斜弱视患者进行干预,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其干预周期长,过程无趣、乏味,患儿配合度较低,进而影响其干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肢体语言沟通结合正向暗示可有效改善患儿斜弱视症状。究其原因,护理人员运用微笑、抚摸、拥抱等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可使患儿感觉受到重视,提高患儿、家属对干预人员的信任程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可提高患儿配合护理干预的积极性,促进斜弱视的康复,对患儿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9]。此外,肢体语言沟通可满足护士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使干预人员对待工作更加细心和耐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10]。同时,正向暗示注意分析患儿的心理活动,可帮助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使其能有效完成各项训练任务[11]。

改善斜弱视过程漫长,需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更需患儿耐心坚持斜弱视训练。故患儿的训练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患儿普遍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不完善,缺乏专注力和耐心;加上视力低下,视物不清,易出现不良情绪,常表现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各种因素(如电视节目、游戏)的诱惑干扰,难以积极配合完成斜弱视训练任务[12]。为患儿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采取优质的干预措施,与患儿建立亲友式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满足家长的要求,引导患儿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对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立体视锐度、P100潜伏期及振幅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结合正向暗示可有效提高患儿训练依从性,促使患儿积极完成斜弱视训练,促进患儿视力的恢复。考虑机制为肢体语言沟通主张通过肢体语言与患儿建立沟通桥梁,在进行干预操作过程中积极捕捉患儿心理变化的表情、动作,预见患儿情绪状态,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患儿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13]。同时,正向暗示提示干预人员运用的语言、药物和器械暗示,给予患儿心理支持,树立患儿恢复视力的信心;迎合患儿的兴趣,正性强化和奖励患儿,可将患儿的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接受训练,提高患儿对斜弱视训练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改善视力[14]。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技巧联合正向暗示可提高患儿斜弱视训练的依从性,改善患儿斜弱视症状,促进视力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锐度弱视立体
佳能RF 70-200mmf/4 IS USM
主题宣传的力度、锐度、深度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玄武散文:四弦一声如裂帛——评《死者所知》与《父子多年》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锐度深挖120亿男士市场
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的位置辨别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