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基层分队军民融合车辆保障能力的思考

2021-12-14吴祝礼刘建祥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

吴祝礼 刘建祥

摘 要:为了提升部队作战的核心能力,提升部队车辆管理的维修能力、车辆运载能力以及装备维修保障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着军民融合的车辆维修保障机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从车辆维修的体系建设、具体措施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相关问题入手,提出了基层通用车辆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军民融合;车辆保障;信息思考

中图分类号:E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家军委主席在军队建设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作为军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能打胜仗的焦点聚焦。这对军队通用车辆的维修保障机制而言,必须要统筹和整合好军地的保障资源,实现整体的优势互补,提升部队核心的维修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作战效益。

1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1 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军事要求及作战方面。通用车辆装备是实现部队机动的有效平台,因此在维修机制开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军地协调以及保障范围划分的问题。①战术车辆难以被划分进军民融合的保障机制当中,由于军队列装的指挥车和特种车具有着较高等级的保密等级和军地差异,并且地方维修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障资源和能力。②地方维修保障力量难以满足战场保障需求。从车辆维修的保障机制来看,地方企业的优势力量集中在部队编配的车辆部分,对于战术车辆的保障能力较弱,在战时难以保障其维修保障能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③军民融合维修保障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信息化进程背景下战场的节奏转化较快,这对于维修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方企业因为其固有的企业属性和特定的保障维修模式难以满足部队的实际作战需求。

(2)经济效益方面。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企业维系人员需要建立起一支在作战时能够迅速进行抢救的战时维修保障人员,这个进程中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作战时期地方汽车维修企业缺乏相应的野战化战略配套物资和应急保障措施,这需要从系统构建等角度展开相应的探讨。重新培养一支满足作战不对等需求的专业维修团队。

(3)组织实施与管理机制方面。根据作战装备的建设机制来看,基层单位由于其特殊性和安全保密的原则不适合开展军民融合的保障机制。并且维修企业广泛分布在城镇当中,但是军用装备分布在野外驻地以及战场环境当中,在资源的组织协调以及战场管理和安全防卫上存在着诸多不便。由于装备性能和维修理念的不同,部队和地方维修在操作流程等方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针对军民融合的车辆维修管理的理论研究来说,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可以直接借鉴。但是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仍旧比较匮乏,不能直接进行科学的指导。

(2)法规配套不够完善。在汽车生产企业、维修企业以及部队装备的维修生产厂家之间缺乏统领的装备保障机制,仅仅是单向的沟通和联系,缺乏统一的军地双方顶层设计沟通平台,没有形成完整的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联动机制。同时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大多数企业仅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目标,缺乏投身国防企业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思想观念。

2 车辆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能力的思考

2.1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基层军民融合式的维修保障机制需要有效的将地方保障机制充分的调动起来。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体系,结合着军民融合式的保障维修现状,合理的出台以及修订相关的法律标准。为车辆的维修保障机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2.1.1 完善合同政策

车辆维修机制当中需要逐步完善平时与战时之间的合同政策,基层部队在传统工况时的车辆维修保障机制是根据一般的送修措施进行展开的。但是在战时工况下,车辆的维修保障机制需要依据作战工况进行综合判定。保证地方的保障力量能够共同协同完成作战任务。健全和不断完善配套的合同战略策略。

2.1.2 明确双方权责范围

促进和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和权利范围,保证自身能够有效的肩负使命和任务,同时当面对不便对外开放的任务时,要保障车辆维修主体任务不动摇,尽可能的输出有关装备数据等信息。

2.1.3 完善车辆装备基本法规与专项法规等

依据着车辆维修的基本状态和设备参数数据,完善车辆维修装备的基本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据我国现有的法规建设内容,结合着平时和战时的维修沟通模式,合理的实现地方保障力量的配置,实现汽车维修工作的细化和量化,同时也权衡好责任划分的依据。

2.2 增强职能机构体制建设

2.2.1 完善基层人才队伍知识结构

对于基层管理部门的人才管理来说,注重专业维修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的提升。强化市场经济知识,明确双方的劳动合同法以及产权保障法的知识学习,便于开展军地协同工作。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协作能力的基础,強化了军地协作的能力。逐步对军民融合式的维修保障工作给予相应的人才保障。

2.2.2 强化基层部门的相关职能

不断强化装备部门的计划措施,来实现基本的契约管理以及宏观调控管理等基本职能。对于基层的装备部门来说。一定要实现自主实施车辆装备的保障工作以及编配军地装备的维修保障。将地方的保障力量集中起来,积极迎合战时车辆的保障维修实际需求,明确日常军地的相关训练的力度和深度。

2.3 提升军民车辆通用性

体系任务不断加强的同时也会增加车辆装备的实际使用频率,车辆装备的损毁率和故障率较高。尤其是车辆装备的更新换代也较为迅速。因此建立军民车辆维修种类和性能的通用接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强化与相关厂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军民车辆的通用应用性能。认清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理念和措施,方便维修保障机制的建立。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杜绝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浪费。

2.4 能力架构及任务设想

(1)巩固和加强部队核心维修保障力量。依据着部队军事需求和实际的作战需求,需要对现有的维修保障机制和机构力量进行系统的梳理,规范化部队军用车辆的保障范围,强化作战装备以及对应演训活动的措施。实现主站装备的重要节点的演练,提升部队通用车辆的核心装备的保障能力。

(2)发挥军用车辆生产厂家服务保障职能。合理界定军车生产厂家的服务保障范围,依据合同协议或制度法规措施来明确二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需要重点突出装备战斗力和保障力的生成以及技术维护的措施,实现部队维修保障力量的培养。探索厂家技术人员的长效保障机制,进而充分发挥厂家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措施,切实的提升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

(3)建立依托地方維修企业的辅助保障体系。根据部队的装备类型以及地域的分布情况,选择地方优势的维修保障力量形成基于全域覆盖的地方维修保障服务网络。依托着成熟的维修服务保障网络和资源,通过基层合同约定的形式来明确职能任务,重点开展指挥车和乘用车等通用性较强并且地方技术优势较为明显的维修保障机制。

2.5 军民融合维修保障的运行机制

(1)建立基层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基层部队的职能特殊性,尤其是在信息化作战的条件背景下,装备维修具有着突发性大并且实效性较强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起部队与装备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需求服务的有效衔接。

(2)建立基层联合保障机制。部队装备的维修机制在战时与平时的区分较为明显,因此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在平时的维修保障基础上充分结合着战时的维修保障体系和力量进行开展。尤其是对车辆保障的类型和产品质量上,进行严格把关。实现平时职责保障,战时军地联合保障的长效稳定机制。

(3)建立联教联训机制。军队和地方还有本着提升战斗力以及车辆维修保障能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又是积极开展联教联训活动。同时在日常的军队演练过程中,部队也可以组织生产厂家和地方维修企业共同开展抢救和抢修训练,以提升战场的适应环境。军队的生产厂家和地方的维修企业结合着维修保障力量积极开展战场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而保证装备维修和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保障汽车装备维修的核心保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2.6 强化持续跟踪机制

在维修的进程当中,可以对基层分队的车辆装备进行二维码或者条形码的标准化建设,并将相关的信息录入到维修保障系统,以便于对车辆装备的数量,质量状况等信息进行调阅。另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维修技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技术,自觉匹配相应型号车辆装备的配件规格以及维修方案等内容,从而为相关的维修保障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提升维修保障的能力。在各个维修站点,还需要建立一套维修设备或者零部件的调配系统,以便于充分了解各站点维修保障设备的配置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计算技术,对车辆装备故障的主动监测和预警,实现精确保障的目标。

3 结束语

军民融合的车辆保障和维修机制,是实现维修保障增效的重要实践途径和手段,本文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规划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车辆维修效率,进而提升维修响应能力。对于降低维修成本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俊虎,阳振宇.军民融合条件下车辆装备维修保障的思考[J].汽车世界,2019(17):136.

[2]王绍龙.关于军民融合在汽车装备行业的几点思考[J].各界,2019(20):168.

[3]孙飞.关于提升车辆管理单位基层党组织力建设的思考[J].企业文化,2019(12):34+36.

作者简介:吴祝礼(1980—),男,河北永清人,本科,研究方向:装备保障。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
美国军民一体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