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赴苏联求学往事

2021-12-14李鹏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7期
关键词:伙食费津贴俄语

李鹏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留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符号,他们听从祖国号召,到苏联学习当时国内最需要的专业,回国后参与新中国各领域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相关统计,从1950到1965年,新中国赴苏联留学的学生及实习生达16000人左右。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当时选派的标准十分严格,东北局要求这些人必须是烈士和干部子弟。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成归来、建设祖国。

1948年9月2日,這21名年轻人从哈尔滨出发辗转抵达莫斯科。一天后,他们被苏方安排在离莫斯科300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学习。1949年7月,这21名留学生结束了伊万诺沃的学习生活,并在新学年踏入苏联的各所高等学府开始进一步的学习深造。

1955至1956年期间,除个别人因病提前回国外,这批留苏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时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对于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技术专家,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组织部最初的分配方案,这批宝贵的大学毕业生将被安置在各大部委。然而在征求本人意见时,他们中竟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大家无一例外地要求到基层、到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

因出现留苏学生俄语功底不扎实进而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1951年10月1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筹办留苏预备部。从1952年始,准备派往苏联的留学生都要集中到留苏预备部,统一学习一年,主要内容是俄语学习和政治理论课学习。

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出国留学生不能搞得面黄肌瘦,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据当时的学员回忆,伙食标准每月15~16元,午餐晚餐都是四菜一汤,早点花样也很多。从当时的一些档案材料中可以看到:高中毕业生每人每月伙食费15元,津贴3元;大学毕业生每人每月伙食费15元,津贴7元;调干生 (工农速成中学)每人每月伙食费15元,津贴11元。相比国内一般大学生和机关干部而言,学员们的生活水准是比较高的。

当时中央负责同志高度重视留苏学生的派遣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都曾接见中国留苏学生。1957年11月17日下午6点,毛泽东和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莫斯科大学大礼堂,亲切会见了留苏学子,并发表了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寄语,使留苏学生兴奋异常,“为党工作50年”成为了他们最诚挚的时代回应。

大学前三年,从未在十二点前睡觉

出国留学生是根据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派遣的,祖国的需要是留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因素。留苏学生朱训回忆:到达莫斯科后,一位使馆工作人员对我说:“接到国内通知,要你改学地质,不学经济了。”尽管我对地质一词非常陌生,但听从祖国召唤和服从党的安排是我们留苏学子的天职。我欣然表示服从祖国决定。

除了朱训之外,对俄罗斯语言文学颇感兴趣的沈菊生学的是铁路专业;立志成为医生的籍传茂和水文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对无线电感兴趣的郭树言成为了冶金专家;曾自我申报“地球物理”专业的谢自楚成了中国冰川研究的奠基人;酷爱俄罗斯语言文学的贾泽林改学了哲学;醉心于铁路和建筑的叶舜赞与土地规划相伴一生……

专业确定之后,留苏学生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中国留学生都深知自己身上背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没有哪一个留学生敢有一点懈怠。留苏学生沈菊生保存着一张中国留学生典型的作息时间表:一般是早上九点开始上课,下午一点半课程结束;用半个小时匆匆吃过午饭,还要上俄语课;四点下课后赶到图书馆,在图书馆抄笔记到晚上七点,此时图书馆要关门;回到宿舍,用一个小时做点简单的晚饭,然后上晚自习,要么继续抄笔记,查字典;要么温习当天的功课。大学前三年,从来没有在夜里十二点以前睡觉过。

回国后,留苏学子奋斗在各个领域,成为了新中国建设大军中的佼佼者。截至2007年12月,建国初期留学苏联的两院院士为20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9人。

(摘自《档案春秋》 )

猜你喜欢

伙食费津贴俄语
伙食费
伙食费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图表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我多么想和别人一样幸福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发放高层次人才年度津贴52万元
看看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吃什么?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