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狮技艺演变及狮子手工制作工艺研究*

2021-12-13杨尚春凌春辉

运动精品 2021年9期
关键词:狮头舞狮壮族

杨尚春 凌春辉

舞狮技艺演变及狮子手工制作工艺研究*

杨尚春1凌春辉2

(1.百色学院 体育学院, 2.百色学院博物馆,广西 百色 533000)

对田阳壮族舞狮技艺演变及狮子手工制作工艺进行研究,认为:壮族舞狮已由地面舞狮逐渐演变成高空舞狮,技艺由简单的摇头摆身到空中“天桥、刀山”上翻腾、钢尖顶肚旋转的演绎;随着时代变迁及舞狮技艺的演变,制作狮子的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壮族民间仍然保存着手工制作狮子的传统工艺,经过扛架、糊纸、安配、狮身等四道工序,民间艺人制作出的狮子成品形象逼真、轻便精良、美观耐用;壮锦图案的点缀,彰显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文化。

民族体育;舞狮技艺;传统工艺;壮族文化

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其中,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优秀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田阳县隶属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是壮族特色布洛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桂西一带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田阳舞狮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观赏性强,其独特的“舞狮技艺”是将民间传统武术与惊险刺激的杂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舞蹈动作与舞狮技巧巧妙融合,表演高、难、惊、险、奇、美的技术动作,名扬四海,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对其舞狮技艺演变及舞动型狮子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研究与记述整理,旨在为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为壮族民间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与传承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1 壮族舞狮技艺的演变

1.1 壮族舞狮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狮为百兽之王,狮子自古以来就被壮族先民们视作能带来祥瑞、吉祥的信物[1],在左右江流域沿线的悬崖峭壁上,由壮族先民制作的精妙山石壁画令人惊叹不已,岩壁画上击鼓舞狮的图腾清晰可见。据考证,远古时期壮族先民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各种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并对动植物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为了确保人畜安全,保证粮食正常收成,便想出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以驱赶野兽。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率领俍兵赴江浙沿海抗倭,胜利归来,壮乡父老乡亲箪食壶浆,舞狮跳蛙,组织盛大舞狮活动祝贺,从此,每逢佳节喜庆日子,壮乡民众都自发组成狮队,穿街过巷,舞狮道喜,形成传统。清代,舞狮已成为广西民间最常见的文体活动,如康熙年间的《灌阳县志》载:“元宵,自初十为始,悬彩灯于庭,或舞狮、象、龙凤各灯,遍告官长,亲友之门,以为乐,至十六日早乃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境内曾发生过著名的“醒狮运动”,即当时广西政府曾规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为全省舞狮的日子,全省各大小城镇、乡村街道都必须组织民众成立一个舞狮队,经过大大小小的比赛之后由各县选出狮子雄壮、武技超群之狮队为代表,参加全省的舞狮比赛大会,比赛时,注重斗而不注重舞,边斗狮边放大量鞭炮,以壮声势[2-3]。新中国成立初期,舞狮运动仍很普遍,壮族舞狮运动得以进一步发展,但在“十年动乱”时期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开始走向复兴。进入新时代,壮族舞狮运动的发展要顺应时代要求,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助力打造壮文化品牌,助推全域旅游,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拓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广西可借助自身的优势地理位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桥头堡”和门户[4],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壮族舞狮运动的发展要对接东盟,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助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

1.2 壮族舞狮技艺的发展变迁

历史上壮族人民多居住在远离城镇的边远山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与外界沟通交流极为不便;但就是在这险峻的环境条件下,壮族先民将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优良品德发挥到了极致,祖祖辈辈在用勤劳和与智慧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发展出了具有独特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5]。壮族舞狮技艺由建国之初以庆典、助兴为主的地面舞狮,通过数十年的创新与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高空舞狮技艺表演;技术动作由简单的摇头摆身演变成现在的高空翻腾、跳跃、钢尖顶肚旋转(见表1)。

表1 壮族舞狮技艺演练的形式、特点

节目名称意蕴演练形式、特点演练主要区域 群狮迎宾欢快喜庆闪、跳跃、摇头、摆身地面幼狮戏球可爱欢庆跳、扑、跃、滚、闪地面采青拜年五谷丰登跃、扑动作轻盈欢快地面瑞狮争艳表达谢意动作活跃、造型艳丽地面、低空楼台楼台跳桩扣人心弦跳跃、翻腾、动作敏捷地面、低空楼台三狮戏楼台团结合作天狮、地狮、人狮同台献艺地面、低空楼台金狮采莲美的享受1-3个狮子同演,水上托举、转身水上、低空莲花古坛圣水风调雨顺古坛置于叠起八仙台上,翻腾戏水水上、低空八仙台凤凰台狮技灵巧机敏快速翻腾、跳跃转身高空楼台高桩飞狮动静相宜高桩上快速腾空、跨跃高2.2m长桩狮子梅花桩惊险刺激跳跃、转身、跨跃长15m,高2.4m,间距0.8-2.2m高桩双狮上金山猛兽相争在15-19张叠起凳子上转身、戏耍6m高空金山金狮雄风团结协作6-10头狮勇蹬8.5m楼台攀爬、舞动8.5m高空中楼台狮子过天桥勇敢无畏在高钢丝天桥上跳跃、滑落6m高空中天桥刀尖狮技勇敢坚韧光脚利刃行走、钢尖顶肚旋转5m高空中楼台

地面舞狮多在喜庆活动中出现,以增添欢快热闹的气氛,狮子由两人一前一后举舞,由手持葵扇、戴着笑容满面的大头佛和风趣、顽皮的犸镏面具的队员,前后护卫、引逗,舞步采用南拳步法,在锣鼓打击乐和鞭炮声的配合下,在地面上依次向东南西北方向,表演扑、滚、腾、闪等动作,展示顽皮、灵巧、滑稽、可爱的形象,表达喜庆、欢快、欢迎、谢意的寓意[1]。

高空舞狮,顾名思义以高台舞狮为主,这是一种将惊险的杂耍、武术技艺与舞蹈艺术有机结合后再与舞狮技艺巧妙融合的表演形式,在喜庆欢快、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配合之下,表演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难度舞狮动作。高空舞狮一般表演形式为引狮者手持“狮珠”挑逗并指引狮子进行表演,同时展现各种惊险刺激、引人入胜的造型姿态,譬如狮子可以在半空高悬的钢索构成的“天桥”上滑落、跳跃翻腾、单脚跳换,如履平地;三头雄狮可同时攀上八仙桌叠起的“楼台”上嬉戏;也可以在锋利的刀山上攀登跳跃,甚至还有堪称举世无双的“钢尖顶肚旋转”等等,表演的舞狮技艺不仅高难、独特、形象,而且蕴含着壮族民众勇敢坚韧、敢于创新、团结合作的寓意。

2 壮族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狮子的传统工艺

2.1 狮子制作传统工艺的传承途径

狮子是壮族先民眼中吉祥、平安的化身,民间手工制作狮子的工艺传承主要仍是通过师傅、家族传承和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中具有血缘化、男性化的倾向,导致在传承的过程中,部分内容或某些工序的传承与延续飘忽不定,甚至因传承人的死亡而失传,工序及文化链接中断与消失,目前,经过历代壮族民间艺人的多次改装制作,狮子成品从原来的笨重、易破到如今的轻巧透气、耐用美观,狮子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竹篾、蚊帐纱布、牛皮纸、亮片布料、编织袋、胶丝毛等。

2.1.1狮子舞动型的型号

分为双人狮和单人狮,狮头底座分大、中、小号。狮子舞动双人狮舞型号:大号狮头底座直径0.65m,身长2.20m;中号狮头底座直径0.52m,身长2.00m,成年人常用此型号演出(见图1,相机型号:5DMKⅡ佳能);小号狮头底座直径0.40m,身长1.20m,儿童、青少年常用此型号演练。狮子舞动单人狮舞型号:狮头底座有直径0.24m和0.28m两种。

2.1.2舞动型狮子制作的工序

壮族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狮子构思巧妙、方法独特、工序精巧,按顺序主要由扛架、糊纸、安配、狮身等四个步骤组成。

第一道工序:扛架

狮头底座框架的制作方法:根据狮型类别、大小,刀具削制竹篾,竹篾手工编扎成圆拱形,用螺丝及小铁线拧上一节小圆木连接圆拱形竹篾的两端,以便固定,小圆木作为狮口上颔、下颔的连接杆。

狮子头颅框架的制作方法:刀具削制竹条成长短、大小不一的竹篾,用四条约0.04m宽的竹篾编扎头颅主框架,其中三条与底座垂直连接固定,另一条与底座平行连接(间距不超过0.14m),以便编扎凸起的额头与眼球架,头颅主框架制作完成后,手工依次编扎约0.02m宽竹篾成狮子的头颅框架,竹篾连接及交叉处均用小铁丝拧紧固定,包裹纱纸,并用万能胶水粘贴(见图1)。

图1 狮子头颅框架

狮子头颅要安装眉毛机关架、左右眼架、左右脸颊、狮鼻、嘴唇架、下颔架、狮牙架、左右耳架等框架。

眉毛机关架:由一条长约1.00m的12号铁线绕制而成,铁线两端(长约0.40m)置于狮子头颅框架的外部,以便安装配制眉毛,铁线中部绕制成长方形机关并固定于狮子头颅框架内部,操作内置机关,可以控制狮子眼帘及眉毛的开闭。

左右眼架:铁线制成直径约0.09m的圆形铁圈,铁丝栓绑固定于狮子头颅框架左右两侧的眼睛部位,构成左右眼架。

瞳孔:块状透明有机玻璃烘烤,使其变软,随即置于圆形凹状铁块模具上,圆头铁棍按压使其成圆形灯泡状,剪切制成眼膜,手电筒的反光杯(罩)嵌入眼膜(反光杯(罩)内侧喷成红色),随后用纸壳包裹、万能胶粘贴成短手电筒状,即可制成狮眼的瞳孔。

左右脸颊:原木制作成半月形龟背状,刨光磨滑,涂抹光油;薄纸壳泡水,纸壳浸泡变

软后置于半月形原木模具(见图2),手工按压其成半月龟背状,纸壳脸颊成型后取出晾晒,使其干硬,用铁丝将其栓绑固定于狮子头颅框架上颔架处。

狮鼻:薄纸壳水中浸泡,变软后置于鼻子原木模具上,按压其成狮鼻状,纸壳狮鼻成型后取出晾晒,干硬的狮鼻即可制成,铁丝将其栓绑固定于狮子头颅框架上颔架左右脸颊的中间处(见图2)。

图2 左右脸颊与狮鼻模具

上嘴唇架:牵牛绳子与16号铁线相互缠绕,制成具有一定硬度的铁绳条,铁绳条一端与狮头底座小圆木栓绑固定,手工将其制成不同弧度,再与另一端的小圆木栓绑固定,不同弧度的铁绳条与上颔的竹篾之间,剪切铁线将它们连接固定,即可制成狮子的上嘴唇架。

下颔架:竹篾与小圆木编扎成半圆形的下颔,竹篾交叉、连接处用铁丝及砂纸粘贴固定,牵牛绳子与16号铁线相互缠绕,制成具有一定硬度的铁绳条,铁绳条一端与下颔小圆木栓绑固定,手工将其制成不同弧度,再与另一端的小圆木栓绑固定,不同弧度的铁绳条之间,剪切铁线将其与下颔的竹篾连接固定。

狮牙架:剪切四节长约0.40m的12号铁线,制成三角形,将其固定于上、下颔的竹篾两侧,构成上、下各两条狮牙架。

左右耳架:手工将16号铁线绕制成浅勺型似耳状,中部用铁线支撑固定,耳根端安装弹簧,即可制成耳架。

狮尾架:剪切一条长约 0.50m 的 16 号铁线,手工将其绕成椭圆状,椭圆内用铁线支撑固定,一端安装弹簧,即可配制成狮尾架。

第二道工序:糊纸

将蚊帐纱布、牛皮纸分别剪裁成 A4 纸大小的方块状,白米磨碎煮成浆糊。

狮子头颅:排笔将浆糊均匀涂抹在方块状蚊帐纱布上,粘贴在狮子头颅框架的外层,晾干;再粘贴方块状牛皮纸,然后在狮子头颅框架的内层粘贴牛皮纸,晒干;煮沸牛胶,糊状牛胶添加立得粉,然后用排笔将其均匀涂抹在已晒干的狮子头颅内外层,再次晾晒,使其干硬。

下颔:浆糊均匀涂抹在方块状蚊帐纱布上,粘贴、包裹下颔架,再粘贴方块状牛皮纸,涂抹牛胶立得粉混合物,晾晒使其干硬。

左右耳:浆糊均匀涂抹在方块状蚊帐纱布上,粘贴、包裹左右耳架,再粘贴方块状牛皮纸,涂抹牛胶立得粉混合物,晾晒使其干硬。

狮尾:浆糊均匀涂抹、粘贴蚊帐纱布、牛皮纸,晾晒使其干硬。

用万能胶水将剪裁成A4纸大小的亮片布料,包裹、粘贴在经过晾晒且已干硬的狮子头颅外层、下颔、左右耳及狮尾,狮子头颅内层涂抹光油。亮片布料的颜色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红、黄、绿、杂花(红、黄、绿色)、大红、金红色等,一般情况下,狮头粘贴与狮身相同颜色亮片布料,狮头重量控制在2-3千克左右。

第三道工序:安配

狮子眼帘:将置于狮子头颅框架外部的铁线一端栓绑固定于眼角,剪切A4纸大小的丝绸布料包裹铁线,万能胶水粘贴,即可配制成眼帘;眼帘外沿、眼眶下沿粘贴胶丝毛,即可配制成狮子的睫毛。

狮子眼球:将制成的瞳孔分别插入左右眼架的圆形铁圈内,铁丝栓绑固定;剪切白色亮片布料,万能胶水粘贴,配制成狮子白色眼球。

嘴唇:剪切红色亮片布料及白色胶片成狮牙状,粘贴在嘴唇上,配制成红润的嘴唇及洁白锋利的狮牙,或撅或翘的红唇与白色锋利狮牙的相互映照,显现百兽之王的凶猛与威严。

左右耳:在狮子头颅上方左右两侧用铁丝栓绑左右耳根的弹簧,使其固定,在狮子左右耳的外沿粘贴胶丝毛。

下颔:剪裁纸壳成舌头状,粘贴红色胶片,配制成狮子舌头,铁丝栓绑固定于下颔小圆木中部,下颔小圆木与底座小圆木用螺丝及铁线栓绑连接,同时在底座小圆木与底座圆拱形竹篾之间各安配一条小圆木,作为狮舞的托把。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长期的农耕生活使壮族人民按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取向调整着自身的行为。壮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善待自然”理念,如:壮族地区将农历二月初二作为土地神诞辰日,举行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四月初八的“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及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壮族地区传统习俗中严禁捕杀青蛙和吃蛙肉等行为准则,均体现了壮族人民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在部分壮民族聚居地,仍有许多民众对自然界中的草木、青蛙、狗、牛、蛇等物种还保持着图腾崇拜的观念,甚至奉若神明,数百年来,由此产生的民族活动便不断传承着[6]。壮锦是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织锦,其色彩艳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7]。剪裁壮锦成各式图案,分别粘贴在狮子额头、脸颊、鼻子、左右耳、尾巴等部位,凸显壮民族文化特色(见图3)

图3 粘贴壮锦的狮头

第四道工序:狮身

脊柱:剪裁长约1.00m,宽约0.15m的布料,缝纫机缝合成 1.00m 长的圆柱状,翻转并灌入适量木糠,细麻绳栓绑其成短节圆柱形,两端缝合,狮子脊柱即可制作完成。

狮背腰身:剪裁2-3种不同色彩的丝绸,缝纫机缝合成一张宽约0.25m,长约1.00m的丝绸布,丝绸布上针线缝上编织好的毛线图案及短节圆柱型脊柱并置于狮背中部,针线将其与狮背缝接。

飘风(狮头与狮身的连接):剪裁一块宽可包裹狮头底座,约0.30m长的丝绸布,丝绸布配制红、黄、绿色的丝绸或壮锦,丝绸布连接狮头与狮身,构成狮子的颈部。根据狮子的大、中、小型号,丈量、剪裁编织袋,缝纫机缝合剪裁好的编织袋边沿,在编织袋料的正面纵向缝上4-5路单一色彩的长胶丝毛(长约0.35m),作为狮子躯干的背部(狮背中间预留宽约0.25m,长约1.00m的空位以便缝上狮背腰身),胶丝毛缝合的间距0.10m,使长胶丝毛能够覆盖躯干背部,缝上狮背腰身,在短节圆柱型脊柱末端用铁丝栓绑固定狮尾的弹簧,狮尾的外沿粘贴色彩区别于狮身的长胶丝毛,以便使狮子更加多彩美观。

壮族民间艺人巧妙构思、工艺精细的制作,经过扛架、糊纸、安配、狮身等四道工序,合成狮头狮身,凶猛威严、轻巧透气、耐用美观的舞动型狮子即可制作完成,呈现在人们面前(见图4)。

图4 完整的舞狮成品

3 结语

田阳壮族舞狮是一项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狮技艺”经过不断地演变与发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布洛陀文化的靓丽名片和壮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历史发展的印证,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8]。通过对舞狮技艺演变及狮子手工制作工艺、方法进行分析与记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田阳壮族“舞狮技艺”演绎的特征与规律,有利于壮族民间传统工艺以及文献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对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弘扬壮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杨尚春.广西田阳舞狮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9(5):122-125.

[2]张声震.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0).

[3]骆洋.壮族传统习俗的当代德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26(12):40-42.

[4]李乃琼.中国与东盟民族体育交流平台的构建于共享[J].体育文化导刊,2014(4):32-35.

[5]韦涛主编.神秘的壮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6]凌春辉.论《麽经布洛陀》的壮族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0-94.

[7]张中启.吉祥图案在旗袍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2013(4):72.

[8]郑骋,胡宏东.广东揭阳青狮文化形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2):87-90.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Lion Dance Skills and Lion Handmade Craft

YANG Shangchun, etal.

(Baise University,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桂走廊壮族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保护研究》(17XMZ022);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FTY022);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569)。

杨尚春(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狮头舞狮壮族
舞狮献瑞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迷宫弯弯绕
水下舞狮
舞龙舞狮进校园
壮族山歌
黎家狮上《非凡匠心》秀传家宝 再现狮王风范
非遗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