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2021-12-11王晓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萧县制约因素

王晓波

摘 要:该文介绍了萧县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了制约萧县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完善扶持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订单生产、集成绿色增产技术等对策建议,旨在为促进萧县乃至淮北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对策;萧县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2-0053-03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全县粮食生产发展和提质增效,本文结合萧县实际,分析了萧县粮食生产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1 萧县粮食生产现状

萧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辖2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国土总面积1861.119km2,耕地面积10.66万hm2,是一个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408.5h,年平均气温14.3℃,年均无霜期206d,年均降雨量854.6mm。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优越,利于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中强筋小麦优势产区和黄淮海夏玉米优势产区。多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部小麦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推广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丰。但单产年季间及镇、村间差异较大,增产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8.66万hm2,平均单产7539kg/hm2,总产6.53亿kg;玉米播种面积7.33万hm2,平均单产6501kg/hm2,总产4.77亿kg;大豆播种面积0.44万hm2,平均单产2668.5kg/hm2,总产0.12亿kg;薯类0.18万hm2,平均单产11812.5kg/hm2,总产0.22亿kg;小杂粮0.07万hm2,平均单产1110kg/hm2,总产0.008亿kg。全年粮食总面积16.7万hm2,总产11.65亿kg,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

2.1 农田基础设施脆弱 萧县拥有新汴河、故黄河、奎濉河三大水系,排水河道有岱河、闸河、龙河、大沙河、洪河、运河等20条。现有管护机井12480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9%。但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排涝与抗旱功能削弱。部分农民惜地现象严重,填沟造田,导致田间排水系统梗阻。在河道沟渠上违规建筑,人为堵塞排水系统贯通,给秋粮生产带来严重威胁。2018年8月18—19日,受18号台风“温比亚”的影响,全县普降大暴雨,部分乡镇特大暴雨,不足24h降雨量超过300mm的乡镇7个,超过400mm的乡镇4个,小时雨强超过100mm的有4个水文站,突破了淮河以北国家水文站小时雨强极值,是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短时降雨量最多的一年,是“三十年一遇”的大灾之年,导致县城内涝,田间积水严重,农作物减产。设施栽培大棚蔬菜被水浸泡损坏,夏玉米受损严重,排水不畅的低洼田块绝收,耐涝能力较弱的桃树大部分被淹死。2020年初夏,正值夏播作物苗期,连续遭受3次暴雨侵袭,导致在田农作物连续遭受严重渍害,玉米叶片发黄,生长迟缓,全县7.2万hm2严重受灾,面积约0.4万hm2的玉米基本绝收。夏、秋涝灾已成为制约秋粮产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河道蓄水能力下降,且浇灌渠道不畅,机井利用系数较低。多数农民存在靠天等雨的想法,只注重浇“救命水”,而忽视浇“增产水”。冬旱、春旱现象时有发生,但有效灌溉面积甚微,且由于节水意识淡薄,大水漫灌现象时有发生。

2.2 粮食结构和品质有待提升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强筋型小麦缺口依然较大,小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强、中、弱筋小麦不能做到单种、单收、单贮、单加工,无法进一步提高小麦的附加值。保证粮食品质结构合理,供需匹配,品质优良将是近期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必须注重质的提升。目前,萧县种植的玉米品种普遍存在假熟现象,导致农民普遍早收,不能充分利用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的有利时机,导致夏玉米产量低,色泽不鲜艳,商品性差,品质差,效益低,作为饲料营养不足。

2.3 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品牌引领效应不明显 萧县系全国粮食加工百强县,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仅停留在面粉、挂面等初加工层次,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短腿。缺少带动性强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未能充分彰显引领效应。

2.4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粮食生产奖励机制不健全 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仅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获得保费补贴,且保费低,受损赔偿少,不能有效化解粮食生产风险。商业保险保费高,无政策性补贴。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财政支持、奖励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需的仓储、晒场等设施农用地政策落实不到位,申报程序多,审批难度大。

2.5 种粮比较效益低,青壮年外出务工多 由于种粮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加之受到人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年季间差异较大。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务农人员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存在经验型排他、谨慎型从众等心理,导致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推而不广,从而阻碍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2.6 技术培训力度需加大,培训的针对性需加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化了的科技成果,只有被广大农民掌握并灵活应用于农业生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已实施多年,通过室内培训、现场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使广大学员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培训内容系统性、专业性、理论性与实用性仍需进一步完善提升,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发挥职业农民的示范、辐射、引领、带动效用。

3 发展对策

农业是基本盘、压仓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产能。萧县小麦播种面积应稳定在8.53万hm2以上,单产8250kg/hm2,总产7.037亿kg,优质率达90%以上,优质专用订单生产面积4万hm2以上。夏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6.53万hm2以上,平均单产8250kg/hm2,总产5.387亿kg。大力发展大豆、甘薯、小杂粮等作物。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及,提高单产、总产和质量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3.1 健全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对种粮大户农业商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额及赔偿力度,切实解决其因生产必需的设施农用地。制定粮食生产奖励办法,提高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小额贷款贴息的力度。

3.2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发展粮食生产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基础,整合项目资源,项目捆绑实施,发挥综合效应。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高产稳产田。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建设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改良培肥土壤,通过加深耕层,提高土壤的含蓄水能力,加速农业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

3.3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增值链条 大力扶持皖王面粉、金鴿面粉加工业的“甲级队”,巩固提升“皖王”“慈鸽”2个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佳佳”“明亮”面粉等一批“乙级队”,带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促进订单粮食发展和优质、优价政策落实。拉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条,促进粮食精深加工。

3.4 扶持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提升粮食质量效益 以全国2万hm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生产基地为抓手,辐射带动全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订单落实,真正做到单种、单收、单储、单加工,提高小麦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机械籽粒收获玉米杂交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和绿色生产技术匹配推广,支持规模化生产。谋划建设一批粮食烘干塔,确保玉米籽粒品质,提升质量效益。鼓励种植粮饲兼用型品种,推进玉米产业向多元化发展,提高效益,降低生产风险。

3.5 培育新型生产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科学引导土地流转,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加大对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职业合作社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对粮食作物、瓜菜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分类培训,从课堂到田间,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真正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加速度。

3.6 良种良法配套,加速先进技术推广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应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强化冬性、半冬性品种的主体地位,化解生产风险。小麦重点推广半冬性、中强筋、增产潜力大、高产、稳产性好、多抗、广适的品种。玉米重点推广宜密植、耐高温、抗锈病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稳产的品种。大力推广耐密植、株型紧凑、早熟、脱水快宜机械籽粒收获的品种。

良种方法配套,小麦重点推广土地深耕、杀虫剂杀菌剂复合拌种、适期、适墒、半精量机械播种、播后镇压、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等配套技术。玉米重点推广种子包衣、板茬机械种肥同播、合理密植、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适时晚收等配套增产技术。认真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报告,组织专家会商,制定适度超前的田管技术方案。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培训班、现场会、发放技术明白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新技术、新成果推而广之,应用于农业生产。

3.7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的同时,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稳量提质增效控污”的基本思路,以品种、品质、品牌为重点,创建萧县蔬菜品牌,加快推进蔬菜转型升级。全县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7万hm2,其中露地栽培面积1.27万hm2,设施栽培面积6000万hm2,年总产量8亿kg以上,销售收入19亿元以上。建立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特色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创建万亩胡萝卜生产基地,万亩菜用鲜豌豆生产基地,万亩芦笋生产基地,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266.67万hm2的辣椒杂交制种生产基地及10万hm2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配套技术。

紧紧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增肥土壤,大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推进肥料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发展,为促进萧县粮食生产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萧县制约因素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