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2016-11-09徐红丽任尚张明

农业与技术 2016年15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对策

徐红丽++任尚++张明

摘 要:本文准确地分析评价了郑州市粮食生产现状、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从而研究探讨郑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针对郑州市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65

1 郑州市粮食生产现状

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总面积7446.2km2,耕地面积29.21万hm2。近几年来,虽然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国家、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郑州市粮食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夏粮连续8a实现增产,秋粮连续7a实现增产。粮食总播种面积从2005年的35.73万hm2减少到2015年的28.34万hm2,减7.39万hm2,平均每667m2产量从285.4kg增加到334.7kg,每667m2增产49.3kg,粮食总产量从153万t减少到142.3万t,减10.7万t。(详见表1)。

2 郑州市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分析

2.1 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各种粮食油料生产扶持政策的制定落实,郑州市各级高度重视抓好粮食生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性得到了提高和保护,粮食生产形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减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粮食安全责任制的进一步深化落实和各级财政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单产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详见表1)。

2.2 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深入推进,郑州市在小麦生产上实现了主推品种由优质强筋型向高产稳产优质型的转变,在玉米生产上实现了主推品种紧凑竖叶型替代大穗阔叶型的转变;郑州一级农科所、蔬菜所育种能力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已达34个;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郑州市种子管理站每年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主导品种覆盖率80%以上,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更新优化。在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紧紧围绕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郑州市累计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达72.57万hm2,小麦“前氮后移”技术33.75万hm2,旱地小麦“四水一早”技术26.73万hm2,玉米“一增四改”技术29.53万hm2,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28.27万hm2。粮食产量的提高逐步摆脱了依赖增加面积和单纯依赖增加物资投入的方式,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并逐步成为关键因素。

2.3 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财政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呈逐年加大之势。并针对郑州市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粮政策,沃土工程、病虫害防治专项、良种工程、高产创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等专项资金不断增加,郑州市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资金显著提高。

2.4 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发展较快

郑州市的粮食生产主要是千家万户呈点点状状的散户经营,农民自留口粮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商品率较低。“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流转2.4万hm2,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多家,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不断壮大。虽然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仍然较小,但是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和趋势间有了明显的提高与转变。

2.5 明显改善的农田灌溉条件

为提高土地生产率,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郑州市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建设当作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来抓,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了大量的防洪、排涝、灌溉、生产运输道路、土壤培肥等工程设施,大大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使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可增产75kg/667m2以上。

3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基本分析

3.1 粮食单产增产潜力

从粮食单产水平看,1949年郑州市全年粮食平均产45kg/667m2,其中夏粮产38kg/667m2,秋粮产51kg/667m2;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郑州市全年粮食平均产153.1kg/667m2,夏粮产146.6kg/667m2,秋粮产158.1kg/667m2;2015年全年粮食平均产334.7kg/667m2,夏粮产已达到224.5kg/667m2,秋粮产达到了200.6kg/667m2。改革开放前30a粮食单产年均递增4.2%,夏粮年均递增4.6%,秋粮年均递增3.8%,改革开放后,年均递增分别为2.3%、2.4%、2.3%,60a间粮食单产从产45kg/667m2增加到306kg/667m2。年均递增3.2%,夏粮产年均递增3.5%/667m2,秋粮产年均递增3.1%/667m2,从单产增速看,改革开放前30a,平均增幅在4%以上,改革开放之后达到2%以上,未来受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粮食单产呈平稳缓慢增长趋势。

3.2 中低产田改造后的增产潜力

郑州市29.45万hm2耕地中,产300kg/667m2以下的中低产田仍然有9.9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7.8%,按每年改造3.33千hm2,若到2020年改造4万hm2,改造后的中低产田按增产75kg/667m2计算可以增加粮食产量4.5万t。

3.3 依靠科技增产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新的农作物品种将不断涌现,如小麦、玉米,每一次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飞跃,如玉米品种从稀植大穗型更新换代为密植中穗型,单产提高了50kg,水稻从常规稻到推广杂交稻,增产100kg/667m2以上等;一批先进适用的科学种田技术推广应用,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产量,如小麦“前氮后移”技术,为小麦顺利地从中低产向高产水平过渡提供了技术保障,玉米上的“一密四改”技术的应用都实现产量500kg/667m2以上;提高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由现在的48.4%到2020年的55%,可使郑州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万t。

4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

4.1 支持农户种植经营规模的转变

适应当前农村“打工经济”形势,劳动投入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生产、省时省事转变,减少投工投劳,节约劳动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倡导土地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和种粮专业合作社集中,实行“小块并大块,大块连一片”的规模化种植。改变过去技术推广主要对象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向培养一批懂规模化、专业化集中经营的种田能手转变,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种粮大户、种粮能手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

4.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努力扩大高产稳产粮田

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要依照《郑州市农业投资保障条例》规定,农业投资年均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相结合的投资机制,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改梯,有效地改变西部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要有计划地扩大引黄灌溉和深井灌溉,稳定增加旱涝保收田面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为实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和推广方式

改变过去仅仅依靠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为通过12316三农热线和新闻直播间、短信通、电视、广播、网络、3G点对点等现代方式向农民提供及时、详尽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对农民在生产中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在农情监测方面,逐步实现由人工调查向信息化、数字化、远程实时监控转变,实现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自动化采集,实时传输,做到农情搜集及时、精准、高效。

4.4 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进一步加大普惠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着重探索加大对粮食核心功能区的支持力度和补贴方式。补贴方式应向粮食核心区和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倾斜。鼓励农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江西省粮食安全中的涉农财政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