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粤绣现状解读与活化再设计

2021-12-10杨秋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活化纹样传统

杨秋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一、粤绣文化内涵与现状解读

(一)粤绣的文化内涵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刺绣在舜禹时期就已经出现,《尚书》中曾记载“衣画而裳绣”,《左传》中亦有“衣必纹绣”“衣以纹绣”的记载①胡大芬、雷动:《传统广绣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第2页。。由此可见,刺绣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粤绣的文字记载则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苏颚的《杜阳杂编》。粤绣主要是指广东地区的手工刺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类别,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其用色富丽、构图饱满、形象传神、针法多样、善于变化。受岭南文化开放、兼容、创新特质的影响,粤绣的创作题材也是多种多样,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如象征吉祥如意的《三阳开泰》《广绣白鸟争鸣图》等,另一方面善于吸取绘画以及相关艺术门类之所长,取长补短,摒弃传统刺绣中的弊端,如《枫鹰图》《南瓜图》就是仿水墨画的绣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胡大芬、雷动所著《传统广绣美学》中就写道:“原创性和随机性是广绣图稿创作中最为宝贵的精髓和内核,是人们进行刺绣图稿设计时追求的最高境界。”②胡大芬、雷动:《传统广绣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第26页。把粤绣的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也是粤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文化特征之一。

(二)粤绣的发展现状解读

随着工业化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快时尚的发展,传统的艺术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粤绣不再是广府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首选技艺,由于其学习时间长、技艺要求高以及绣师薪酬较低等原因,愿意加入粤绣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粤绣这一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另一方面,粤绣的产品设计形式滞后,创新性不够,原来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于一体的如挂帐、钱褡、围屏等传统粤绣产品,已经脱离了现代人的生活,很难受到现代年轻人的青睐,而电脑绣花以其多样性、快捷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在很多方面“取代了”传统手工粤绣,使粤绣产品的销路受到冲击,同时由于粤绣市场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对粤绣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值得庆幸的是,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记录、建档等保存工作,加强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等保护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和决心,这也为早在2006年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绣及其从业者、研究者带来了政策性的扶持和创新发展的机遇。当然,粤绣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只依赖政府的扶持,更应该从强化文化魅力和创新拓展出发,建立适应市场、人文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当下民众自觉接受、愿意传承的文化瑰宝,只有这样,粤绣的发展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

二、非遗视域下粤绣活化再设计的思考与阐释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出活化传统文化的国家是日本,其次,在北美地区、欧洲都先后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以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和传承,从而恢复传统文化活力,为当地的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助力。方李莉在《有关“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费孝通和美国的萨林斯都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都是建立在重新认识人类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新一轮文艺的复兴的过程。”而她自己则提出了“遗产资源论”的观点,她说此观点“的确包含了对人类未来走向的一种展望和预测”①方李莉:《有关“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艺术探索》2016年第4期,第59-67页。。因此,在非遗视域下,如何对粤绣进行活化创新设计,使其能够融入当今社会和时尚生活领域,在年轻一代群体中形成相应的“文化自觉”,从而达到“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变是粤绣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中之重。

(一)粤绣活化再设计的基本范式定位

1.本体纹样的活化再设计

粤绣的设计善于糅合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因此其纹样丰富多彩。其主要题材包括植物纹样类的牡丹、梅花、玫瑰、荔枝等,飞禽走兽类的龙凤、孔雀、狮子、仙鹤等,还包括观音、南极仙翁等与神话以及宗教信仰相关的纹样。这些经典纹样虽然体现着岭南文化的艺术审美和情感寄托的传统属性,但这种传统属性在当下已经很难获得现代人的青睐。因此,在纹样的再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图形解构和概念提取等设计手法,使得粤绣纹样获得一种活化的再设计。

(1)纹样解构的活化再创造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分解的观念打破固有的秩序,再利用拆分、叠加、重组的方法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在粤绣纹样的活化再设计中,可以将传统纹样解构法作为一种基础方法,对原有纹样的图形、色彩等进行逆向思维的再设计尝试。岭南的文化特点决定了粤绣图案结构的复杂性和丰富多变,但通过对粤绣纹样的统计、研究分析可知,粤绣纹样多以植物花卉纹样为主,完全可以通过活化结构后运用于实用性家居产品或服饰产品之中。以顺德的广绣庄为例,其以前主要以出口粤绣产品为主,发展高峰时期仅广绣披肩年出口量就达到10万条,但近几年的出口市场行情出现大规模萎缩。笔者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国际经济市场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产品纹样的单一性设计不无关系。目前该企业正在转变营销思路,积极研发适应市场的新型粤绣实用产品,通过对粤绣传统核心纹样花、鸟、兽等元素的局部夸张、重叠、变异等进行分解重组,形成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时尚感,也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新型粤绣纹样(如图1)。

图1 图案解构(广绣庄粤绣产品)

此外,对纹样色彩的重构也极其重要,粤绣传统纹样色彩极具闽南文化的直观性、装饰性,其色彩特点为善于用补色进行配色,这种鲜艳跳跃的色彩显然与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冲突。对粤绣纹样色彩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构,一是在原有色彩比例特征和构成关系上保留一部分关键色彩,并调整面积分布比例,使纹样在整体上保持粤绣纹样的文化风骨;二是打散原有色彩的构成关系,根据当代审美和设计理念对纹样色彩进行重新构建和组织,如广绣庄抱枕中的花卉提取了粤绣的传统色彩,再通过放大的单一色的叶子的陪衬,形成具有浓郁粤绣特色的、具有现代时尚风格的家居产品。

(2)概念设计法的活化再创造

概念是人们在某种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概括出的一种能代表该事物主要属性的理性的思维结论。因此,概念设计法在粤绣中的应用可以从岭南传统审美,粤绣的风格特征、文化内涵、独特的刺绣语言等方面入手,将传统粤绣中符号化的元素进行提炼并运用创意设计思维方式进行活化再创造,设计出既不失传统元素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新产品。

清代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岭南独特的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人们的信仰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福都对粤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部分固有的代表性纹样、图式和针法。如濒临灭绝的潮州抽纱技艺(如图2),就是将欧洲的抽纱技艺和粤绣相结合的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技艺,这种技法保留了粤绣的垫凸和精细的绣工,融合了蕾丝的镂空和玲珑剔透,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将这一特色加以提炼,与现代时装、婚纱或者是家居用品进行结合,突出具有历史底蕴和概念性的特色元素,作为支撑整个创新设计的要素,在时尚的设计中向人们传达传统工艺的精髓,达到非遗传承的真正目的。

图2 潮州抽纱作品

2.粤绣载体形式的现代重置

粤绣的主要载体大致包括实用类刺绣和观赏类刺绣两大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广绣花鸟博古插屏”背面的“广东彩元字号”的招贴,详细记录了几乎所有的传统粤绣的主要载体形式,其中“欣赏类刺绣品包括有挂画、屏、挂帐、中堂(中堂一般指摆在大堂中间,人们用来崇拜、信仰、尊敬的人物塑像、物品或对联,比如观音、关公、北帝、孔子等人物像,左右有一副对联)。实用类刺绣品包括有官服、戏服、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绣服、鞋帽、扇面、台帷、神供品、荷包袋、钱褡、眼镜套、名片套、儿童肚兜、围嘴、云肩等”①胡大芬、雷动:《传统广绣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第50-51页。。从上述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实用类还是欣赏类粤绣,其载体大多都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需求,所以对于粤绣载体的重新定义和探寻,成为当今粤绣传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一,目前市面上的粤绣主要以观赏绣为主,且多数是复制具有岭南特色的绘画作品,由于粤绣浓烈的色彩和金线的大量运用,其题材和色彩已无法适应很多室内设计的视觉和审美需求。因而现代粤绣观赏性刺绣的设计与制作,不但要关注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软装设计的流行趋势,更要符合现代人对清新、淡雅的审美需求。其二,在粤绣类的服装中,传统型目前还有少量市场需求,如用于婚庆等场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是具有粤绣文化意味、粤绣装饰元素,但与现代着装方式切合的“新中式”服饰,即在现代廓形、裁剪方式主导下加入粤绣元素的时装。其三,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被面、枕套、床楣、台帷等家用纺织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其载体的意义也消失殆尽。因而,根据现代生活方式重置粤绣家用纺织品的新形式,结合国际家纺潮流进行跨界性、拓展性和颠覆性的设计,也成为粤绣得以突破发展的一大关键。

(二)粤绣活化再设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数字化的推进,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速了传统手工艺的边缘化进程,如何让粤绣从“传统”转变到“现代”,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完成从传统审美到现代生活美学的创新是粤绣能否得以传承的关键。

正如笔者前段所讲到的粤绣载体形式需要重置一样,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其功能性也必须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只有使粤绣的功能性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相符合,才能拓宽其在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例如,在苏州的城市建筑、旅游宣传、展览馆、艺术馆、生活日用品等方面都可以领略到苏绣的魅力,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产品的功能范围,将苏绣应用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小到手机壳、挂件、装饰品、扇子,大到纺织服装、家居用品、壁挂装饰等,其纹样繁多,刺绣手法多样,苏绣已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转变成为深入人心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成为苏州人民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借鉴苏绣的成功经验,粤绣可以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拓宽应用设计思路,将绒绣、钉金绣、纳纱绣(广东称为皮金绣)等应用在文创产品之中,将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打破固有的载体形式,如与灯饰、瓷器、首饰、家具等生活用品相结合,在创新创意中实现粤绣元素的生活化重构。

三、粤绣再设计与传播策略的探讨

(一)非遗文化视域下的品牌运营理念

粤绣作为非遗项目,具有独有的特征和魅力,但因其只能手工完成而导致制作成本较高,在快消费时代这无疑是个致命的弱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可以是一个优势。如今,在快时尚消费的同时慢时尚也重新受到重视,具有精美的绣工、多样的针法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粤绣非常适合走高端品牌路线,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从中找到适合粤绣品牌化运营的最佳模式。如由中国服装设计师熊英女士于2013年创立,目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Heaven Gaia“盖亚传说”,就是秉承原创精神将中国智慧美学与精湛的传统工艺完美结合,将中华文化及中国传统工艺转化成当代艺术品牌的成功典范(如图3)。1997年创立的EACHWAY(艺之卉)品牌,其创始人赵卉洲女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用现代的观念和设计途径来重新诠释东方审美理念与传统精神内核,使具有前沿性、国际化、东方美的服装语汇与流行趋势获得了完美结合,2015年其品牌“HUI ZHOU卉洲”在米兰时装周演绎了一场当代东方的“中国设计”,让国际时装界对中国风格的设计刮目相看。再如由蒋琼耳女士创立的高端时尚品牌“上下”,也是将中国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再设计,遵循“承上”“启下”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合作,制作每一件产品。为了适应市场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上下”品牌分成高端和中端两个档次,高端产品价格在1万欧元到5万欧元之间,中端的价格在100欧元到5000欧元之间,这种相对灵活的设计与销售模式,使“上下”品牌并不靠走量来进行盈利,而是注重品质,这就为品牌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上下”品牌已经由国内成功走向了国际,在世界的时尚之都巴黎开设了专卖店。“盖亚传说”和“上下”的成功让我们摆脱了廉价的“中国风”“中国货”产品的影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的希望。

图3 “盖亚传说”服装作品刺绣元素细节

当然,粤绣要想走高端和品牌化发展路线,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营销模式,将原先的作坊式和个体化经营方式向产业化推进。除此之外,还要将粤绣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受推崇的元素进行提炼,用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品牌的文化内涵,塑造品牌文化。如粤绣中的“留水路”这一特色,就是将相邻的刺绣块面之间留出空白的线条,以区分色彩、造型等,使整体的图形效果更为清晰和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这也成为粤绣区别于其他刺绣的标志性特征。我们可以将这一特色工艺和服装、服饰品以及家居软装、家具等进行融合再设计,但不论何种载体都必须将精工细作作为根本,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价值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在高端品牌的道路上走顺走远。

(二)非遗产业模式下多层次发展策略

其一,粤绣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保护非遗传承的决心和力度。其二,粤绣传承人的整体素养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是粤绣技艺传承质量的基础保证,对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除了教授手工技艺还要讲解粤绣传统知识及内涵,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让粤绣传承人接受系统设计培训,从理论层面上提高粤绣传承人的美学素养。其三,加强粤绣社会层面的普及,可以从小学美育入手,在学校中开设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粤绣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还可以在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艺术场所定期开设讲座、展览等,将粤绣文化进行推广普及。其四,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传播途径,拓宽粤绣的宣传渠道和传播手段,通过在多种媒体,如现在大众关注的抖音、小红书等,将粤绣的视频、数字化影像、虚拟现实图像等在现代化信息平台上进行推广,让大众主动或被动地对粤绣有更为直观的认知。网络平台的宣传是当下覆盖面最广、最为直接有效的营销策略,对粤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如采用人工智能、开发相应的电脑软件程序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等,对粤绣等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四、结语

当今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主要原因是受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就粤绣而言,传统的优秀作品往往耗时巨大,其设计形式滞后,创新性和实用性欠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付出精力不一定成正比,因此,很多从业者为了生存只能忍痛放弃,这也是中国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问题所在。在快时尚时代,如何让传统工艺能够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如何对传统粤绣进行活化创新再设计,如何让粤绣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如何让粤绣能够多层次发展,改变现在后继乏人的状况,使粤绣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是我们要持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活化纹样传统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