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制定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的必要性

2021-12-09康阳梅白利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

康阳梅 白利忠

摘要:出版单位设立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检查制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问题图书流向社会,还有助于出版单位培养编校人才,对从业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监督促进作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举措。本文围绕设立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和质量检查制度的必要性展开探讨,供行业参考。

关键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91-03

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是指出版单位根据自身实际,设立专门的图书质量检查机构,对本单位出版的图书进行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予以奖惩的制度。为加强出版管理,把握图书内容质量,提高图书编校质量,避免问题图书流向社会,培养优质编校人才,出版单位应基于《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内部质量檢查机构,制定以印前质量检查为主、成书质量检查为辅,印前质量检查和成书质量检查相结合的内部质量检查制度。

2019年至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图书质量展开专项检查。2019年、2020年的检查结果显示,数十家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存在编校质量不合格的情况[1-2]。而2021年的检查结果,在笔者结稿前暂未公布。连续三年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可见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体现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的目标和决心。

不仅如此,为确保出版图书的质量,国家新闻出版署通过并实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图书出版单位在其内部设立相应的图书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度。目前,全国各出版单位对该规定的执行情况不一,有的出版单位严格遵守规定,设立了质量检查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对本单位出版的各类图书进行严格检查,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教育,如组织编辑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学习;以图书差错率为依据,对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判定,并对编辑予以有效奖惩等。有的出版单位未严格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没有设立针对图书质量检查的专门机构,仅制定了缺乏科学性的质量检查制度,如由出版单位内部的个别编辑兼任质量检查员,对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进行检查。对《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执行不到位,势必会造成一大批图书存在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方面的隐忧。

一、什么是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

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是指出版单位根据自身出版情况,在本单位内部设立针对图书质量检查的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图书质量检查制度,并按照相关规定对出版单位内部的图书从各方面进行质量检查,根据差错结果予以相应奖惩。

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一般可分为印前质量检查和成书质量检查。印前质量检查,顾名思义,即印刷前对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等进行检查。因为印前质量检查的时间节点是图书印刷前,所以印前质量检查能及时发现图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并对其进行及时改正,能有效避免那些存在内容质量问题、编校质量等问题的图书流向市场。一本图书,只有通过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后,才能进行印刷,然后面向社会发行。换句话说,为保证图书质量,出版单位出版的所有图书,都应该通过印前检查这道关卡。成书质量检查,是指对印刷装订成书的图书按照相关规定从各方面进行检查。对成书进行检查后,质量不合格的,必须改正重印后才能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对于差错率超标严重的图书,应做收回销毁等处理。无论是印前检查还是成书检查,都有助于从业人员认识自身不足,有助于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编校能力。从长远来看,印前检查和成书检查,对保证出版单位的图书质量和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出版单位应对此予以重视。

二、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及质量检查制度的设立

在出版单位设立专门的图书质量检查机构,制定以印前质量检查为主、成书质量检查为辅,印前质量检查和成书质量检查相结合的内部质量检查制度,是对《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

(一)出版单位内部设立的质量检查机构审读人员的选择

出版单位内部设立的质量检查机构,其审读人员在学历、能力、经验等方面,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从事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的审读人员应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等,它们是做好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工作的必备要素。若政治素养不够,就不能发现书稿中存在的或明显或隐蔽的导向问题;若理论修养不够,就会对出版本身的理解不到位,基础不扎实;若文化素养不够,对书稿中的字词问题、事实性和知识性问题则缺乏敏感性;若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缺乏,连起码的编校工作都无法完成,更别提做好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检查工作。

其次,要求审读人员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应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作为出版环节中的把关者,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机构的审读人员的能力应比一般从业人员更加突出。审读人员只有对出版规范和出版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好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工作。

最后,在图书编校工作方面,审读人员应积累丰富经验,对图书编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缺乏丰富的图书编校方面的实践经验,无异于纸上谈兵,必然无法做好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工作。

总而言之,只有培育合格的审读人员,出版单位内部设立的质量检查机构出具的检查结果才具备权威性和可信性,才能充分体现对编校人员的指导意义。

(二)按照相关规定对图书进行质量检查

出版单位的内部质量检查,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如《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等。图书编校差错率,一般用万分比表示,简单来说就是用编校差错数除以检查内容的总字数(以万为单位)。比如,一本图书的总字数为10万,其中存在5个编校差错,那么这本书的差错率就是0.5/10000。根据相关规定,一本图书的编校差错率小于1/10000,那么编校质量就是合格的;若编校差错率大于1/10000,那么编校质量就不合格[3]。

此外,审读人员的专业修养、判罚尺度,以及对相关规定和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影响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比如,一本图书中的地名、人名或作品名等存在别字或漏字等错误,有的审读人员认为这属于事实性及知识性差错,有的审读人员认为这属于字词类差错。所以,审读人员要严格依据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出具专业且公正的图书质量检查结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检查制度

出版单位除要聘请审读人员、设立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对审读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并实行监督。所有检查都要具体填写差错记录,按照《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对全书字数进行统计,对所检查内容中发现的差错进行认定,最终统计出整本书的编校差错率,并提出专业修改意见。

不仅如此,出版单位还应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根据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出具的检查结果,对图书出版各环节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处。比如,经过印前检查和成书检查后,被主管部门抽查,结果仍为不合格的图书,出版单位应对此图书的责任编辑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如果在图书质量检查结果中发现审读人员误判的情况,该圖书编辑应提出申辩,并写明申辩理由,由专家审议复核检查结果。

三、制定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的必要性

出版单位是出版物质量的直接责任者。出版单位设立内部质量检查制度,是对《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真正落实,也是确保图书质量质量的必要措施。

出版单位坚持“三审三校”“三校一读”制度,是确保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基础。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受编校人员的知识结构、编校能力、工作态度和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编校质量,出版单位应监督编校人员严格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编校工作,并对编校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助力编校人员提高编校能力,进而提高出版单位的整体编校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因此,设立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并制定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设立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可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一)避免问题图书流向市场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以前期、中期、后期保障机制,对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前期保障机制,主要是在选题策划和论证方面作出规定,解决了哪些选题可以做、怎么做的问题,确保了选题质量;中期保障机制,通过书稿审读的三审责任制、责任编辑制、责任校对制和“三校一读”制等,保障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后期保障机制,通过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书稿出版后的评审制度、样书送交制度等,保障印装质量和出版工作。

在图书印刷发行前,如果出版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机构和制度对图书从内容到编校方面进行检查,那么图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而主管部门的抽样检查具有一定滞后性,当发现图书中存在的问题时,其不良影响往往已经形成且难以消除。这时候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也只能起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因而,在出版单位设立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并制定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尤其是建立印前质量检查制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图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避免问题图书流向市场。

(二)有助于出版单位培养优秀编校人才

出版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成为“杂家”;要对出版领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争做“专家”;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有能力担当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优秀的编校人才对于任何一个出版单位而言都是刚需。从业人员的编校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大量的编校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的积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还会走许多弯路,需要无数前辈的教导和指引。也就是说,出版单位要培养一个优秀的编校人才,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立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制定内部质量检查制度,有助于培养优质编校人才。

具体而言,审读人员可梳理抽查中有共性的编校问题,并及时通过编校培训的方式告知编辑,进而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编校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总结性培训,即阶段性地组织出版单位内部的总结性编校培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编校人员提升编校能力,降低差错率。

编辑部门分类培训,即由于各部门涉及的图书类型不同,审读人员可根据部门分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个性化培训,即由于编校人员的个人学历、阅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不同,导致编校差错千差万别。审读人员可依据编校人员的能力差异,开展个性化培训,为个别编校人员“加餐”。

专题培训,如开展引文查证专题培训,可与编辑分享一些引文查证的方法和途径;开展语法问题专题培训,可与编辑分享出版物中常常出现的语法错误的类型,帮助编辑规避语法错误的雷区;开展知识性错误专题培训,可就出版物中常出现的历史性知识错误和常识类知识性错误进行分享等。

常态化培训,即每天对质量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并制作发布包含错例和解析的卡片。通过日积月累的分享,潜移默化地帮助编辑成长。

日常答疑,即在编校过程中,编校人员如遇到难以判断的编校问题,可及时向审读人员求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4]。

此外,审读人员还可根据图书质量检查情况,以相关编校人员所负责图书的差错率为基础,为相关编校人员建立反映其编校能力发展的个人成长档案,绘制编校能力成长曲线,便于编辑自身和相关领导了解其编校能力成长轨迹,便于对其学习能力和成长速度进行评价。

(三)督促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养

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机构是一个能够发挥监督、促进作用的机构。因此,设立出版单位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制定内部质量检查制度时,应考虑适当的奖惩措施。当然,也不能只罚不赏。为提高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给予编校质量优秀的图书的相关责任人奖金、晋升机会等相应奖励。

四、结语

出版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认真严肃对待。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自身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等责任。出版单位设立内部质量检查机构,制定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十分必要且重要。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出版单位出版图书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出版行业从业人员重视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提高编辑编校能力,帮助其尽快成长为优秀的编校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海悦.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质检结果公布3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被通报[EB/OL].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s:// www.chinaxwcb.com/info/558432,2019-12-17.

[2] 章红雨,孙海悦.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编校和印制质量不合格图书[EB/OL].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s://www.chinaxwcb.com/ info/569393,2021-02-18.

[3] 蔡鸿程.编辑作者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487-501.

[4] 贺丽.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几点思考[J].采写编,2021(9):135-136.

作者简介 康阳梅,本科,责任编辑,研究方向:编校质量检查。白利忠,本科,责任编辑,研究方向:编校质量检查。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
督教、督学与督管结合的本科教学巡视体系分析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跨国高等教育的全球治理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机制研究
韩国国际生教育管理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
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考核:意义、困境及管理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