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郜公戈考

2021-12-09王猛智阳阳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1期
关键词:春秋兵器楚国

王猛 智阳阳

摘要:笔者在检索资料时发现一件有六字铭文的青铜戈,原著录将其命名为“郜公戈”,从名称看应是一件郜国铸造的兵器。郜国铜器资料特别少见,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经过笔者的比对判断,这件有铭铜戈实为春秋早期楚地铸造的一件“公之用戈”。

关键词:春秋;兵器,楚国;青铜戈

笔者在检索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件有六字铭文的青铜戈,著录资料命名为“郜公戈”,从名称看应该是一件郜国铸造的兵器。郜国是西周时鲁西南地区的姬姓小国,目前发现的相关器物特别少,若此戈为郜国之器,则是十分稀见的资料。此戈是私人收藏的器物,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之前亦未见流传信息,今著录于吴镇烽先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编号为1423[1]。这件“郜公戈”通长19.4厘米,通阑高11.1厘米。从其图像资料来看(图一),此戈中胡略宽,前锋作三角形,折角明显,阑侧有三穿,戈内较长,其上有一长穿,其侧有六字铭文,阑端收束成尖状,前锋作三角形。这类戈俗称圭首状戈,时代特征明显,主要流行于两周之际,从形制上看,此戈无疑为春秋早期的产物。

已知的晋公戈(图二)也是此类圭首状戈[2],此戈通长19.7厘米,通阑高10.2厘米,大小与“郜公戈”相当。晋公戈是确定无疑的春秋早期标准器,此戈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戈援的上缘高于戈内的上缘,两者近乎平行;二是前锋顶点至内尾中点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戈内平直不上扬;三是戈内相对援身较短。与晋公戈相比,“郜公戈”戈内相对援身已加长,其内有上扬的迹象,参考井中伟老师关于此类青铜戈类型发展与演变的研究[3],“郜公戈”的时代要略晚于晋公戈,笔者综合考虑,认为“郜公戈”的时代在春秋早期偏晚为宜。

再看郜公戈的铭文,共六字,为“郜公之(右列)新用戈(左列)”,其中“郜”“新”二字书写方式很有特点。根据表一,“告”字在楚简中常见两种形态:一如包山简1所示,二如郭店简所示在竖笔之上加一撇。前一形态中竖不冲破横画,后一形态在竖笔上加一撇。从现有资料看,前一形态习见于楚文字,但秦文字(云梦秦简)、齐文字(曹右戈)、三晋文字(集成9734壶)也有此类写法。而后一种形态则只见于楚文字,具有唯一性。包山简2、集成11402奉阝戈“郜”字所从“告”字形态同于郭店简。本文所讨论的郜公戈,笔者细检原铭“郜”字,其书写方式与上述中的楚文字同。

“新”字写法很有特点,在所从之“辛”上加“木”,这种写法目前也只见于楚文字,地域特征很明显,具有唯一性。实例如望山楚简、上博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曾侯乙简等[4]。“辛”上不加“木”的写法则很普遍,散见于楚文字(包山简)、秦文字(云梦秦简[5])、三晋文字(侯马盟书[6]、中山王壶[7])、燕文字(玺汇0837[8])、齐文字(辛城里戈[9])等。

再看郜公戈铭文的格式,依原书如下:

郜公+之+新+用戈(三编4-1423)

与此戈铭文格式相同的实例如下:

翏子厚+之+元+用戈(三编4-1458)

周王叚+之+元+用戈(图集32-16978)

周王孙季怡+之+元+用戈(图集32-17154)

“元用”一词除以上所举之例外,在现有的兵器铭文中还可以找到许多实例,也就是说“元用”是当时的常见词语,意思是“珍贵的”(参看王人聪《释元用与元弄》一文[10])。但是“新用”的说法却不见,与常例不合,文义不通,所以笔者认为原铭释读有误,其阅读顺序应调整为:新郜,公之用戈。“新郜”读为“新造”,此为修饰语,表示兵器是刚刚铸成。根据现存材料统计,铭文有“新造”字样的尚有以下六器,这批器物的时代集中在战国时期,分别为漯河市飞诺艺术品工作室收藏的新造柲冒(图续4-16819)[11]、怀化市博物馆藏新造矛(图集33-17615)、襄樊市博物馆藏新造戟(图集31-16819)、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新造戈(图集31-16820)、旅顺博物馆藏羊角戈(图集32-16964)、湖南省博物馆藏奉阝戈(图集31-16602),铭文如下:

(1)新俈(造)自之?杜(漯河)。

(2)新俈(造)自之囗囗(怀化)。

(3)新俈(造)自命殳戟(襄樊)。

(4)新俈(造)自命殳弗戈(陕西)。

(5)羊角之亲(新)艁(造)散戈(旅顺)。

(6)奉阝之新郜(造)(湖南)。

其中,(1)、(2)、(3)、(4)文字风格一致,所用“造”字用“俈”来表示,(2)和(3)有明确的出土地,矛在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出土,戈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出土,战国时两地均在楚国境内。(5)和(6)铭辞格式接近,但文字书写方式迥异。(5)虽无明确出土地,但考《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羊角属于卫国的城邑,地望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其所用“造”字用“艁”来表示。(6)中“奉阝”,笔者读为“丰”,“丰”即今江苏丰县,战国时属楚。从地理位置来看,郓城与丰县两地是很接近的。郜国处于齐鲁文化圈,文字风格理论上应趋同于(5),而事实上此件铜戈文字风格趋同于(6)的楚戈,排除了这件戈属于郜国的可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戈并非郜国铸造的兵器,实为楚地铸造的一件“公之用戈”,戈的时代在春秋早期偏晚。“某之用”的辞例在东周时期楚地是比较常见的,可与前述“公之用戈”进行比较,实例如楚王孙渔之用(集成11152)、無白彪之用戈(集成11134)、蔡侯产之用戈(集成11413)、曾侯乙之用戈(集成11169)等[12]。另外“新造”与“之用某”作为兵器铭辞尚未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过,此件“公之用戈”首见“新造”与“之用某”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是十分难得的特例。

作者简介

王猛,1990年6月生,男,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青铜器与古文字。

参考文献

[1]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井中偉.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2-113,125.

[4]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7]汤志彪.三晋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8]故宫博物院.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孙刚.齐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94.

[10]王人聪.释元用与元弄[J].考古与文物,1996(3):84-86.

[11]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

猜你喜欢

春秋兵器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