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1-12-09马顺圣陈京都唐建鹏张明伟姚义胡雅杰谢成林刘绍贵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产业现状扬州市问题

马顺圣 陈京都 唐建鹏 张明伟 姚义 胡雅杰 谢成林 刘绍贵

摘要:扬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作历史源远流长,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hm2,以粳稻为主要栽培类型,具有较高的稻作科技水平。近年来,围绕“提质增效、生态保优、品牌兴稻”,水稻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品种布局逐步優化,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应用面积占50%,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应用普及,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迅速,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培育和宣传了一批知名稻米品牌,创成省“味稻小镇”9家,稻作文化被赋予了新时代符号,优质稻米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种稻收益不高、优质不优价、稻作方式粗放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从水稻产量水平、稻作方式、规模化经营以及品牌培育等方面,充分调研了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从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出促进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的对策与建议,持续提升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关键词: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1-0028-05

收稿日期:2021-08-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7YFD0301205);扬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编号:扬农[2021] 74号);扬州市水稻名师工作室;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编号:NY-249);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编号:BRA2020182)。

作者简介:马顺圣(1972—),男,江苏兴化人,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管理。E-mail:yzpcmss@163.com。

通信作者:陈京都,博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稻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E-mail:chenjingdu1985@163.com。

“扬州是个好地方”,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南濒长江,北负淮河,中贯京杭大运河,长江和运河在此交汇,物产丰富,生态优美,被誉为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交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作技艺自古闻名,稻作文化底蕴深厚,东晋时就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记载,于南宋时期成书于扬州仪征的《陈敷农书》,详细论述了南方稻田耘田、晒田以及培育壮秧等技术[1]。1993年在高邮龙虬考古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的碳化稻谷[2],更是将扬州稻作历史追溯至距今7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3]。悠久的稻作历史,还形成了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秧号子”为代表的独具苏中稻作文化特色的田歌[4]。域内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实力雄厚的水稻科研机构,研究创立了以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科研成果[5-6],极大地推动了扬州稻作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水稻生产围绕“提质增效、生态保优、品牌兴稻”,重点突出“稳面积、保产量、提品质”,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阐述了扬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推动扬州市稻米产业由产量导向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转变,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增强稻米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1 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扬州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按照气候和区域划分,水稻生产分为里下河沿运河稻区、沿江高沙土稻区、丘陵稻区等三大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hm2左右,总产约180万t。水稻种植类型以粳稻为主籼稻为辅,其中粳稻种植面积16.7万hm2左右,籼稻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丘陵稻区。随着稻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多,糯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近0.67万hm2。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加之较高的稻作技术水平,使扬州市水稻单产水平常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据统计,2019年水稻平均产量618.5 kg/667 m2,创历史新高,比江苏省平均产量598.1 kg/667 m2高20.4 kg/667 m2(表1)。

1.1 优质食味水稻比例提高

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培育优质稻米千亿级产业,扬州市不断调整和优化水稻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2013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南粳9108示范种植,因其表现出产量高、食味优、效益高等特征,得到了广大稻农的青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2016年起种植面积保持在6.7万hm2左右,是主要的种植品种。近年来,通过扬州市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扬州市粮食高质高效发展等项目的实施,引进示范筛选了南粳5718、南粳3908、金香玉1号等一批适宜我市不同稻区种植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优化了水稻品种结构和布局,2020年全市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达50.19%(图1)。

1.2 轻简化稻作技术应用普及

随着耕地流转集中,水稻生产呈现规模化种植趋势。为适应规模化种植模式,机械化轻简化稻作技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机插秧和直播稻是近几年扬州市主要的轻简化稻作方式,水稻机插秧面积常年保持在12.67万hm2左右,比例超60%,直播稻面积6.00万hm2左右,比例为31%,机械化轻简化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率超90%(图2)。轻简化稻作技术的应用,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还极大地缓解了水稻适期播栽期间用工难问题,对稳定水稻种植面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保障了粮食生产任务的落实。

1.3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随着机械轻简化技术逐渐普及应用,水稻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属性逐渐转变,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减弱,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规模化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9 000多个,累计流转耕地近10.67万hm2,超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50%。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原值50万以上)571家,农机具近2万台(套),从业人员2.98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比例达50%以上。全市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488个,拥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 325台、无人机942台,日作业能力超6.67万hm2。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扩大了扬州市水稻生产规模化,提升了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

1.4 稻米品牌培育增强

扬州市注重稻米品牌的培育,全市大米加工企业87家,拥有稻米品牌100多个,其中“宝应大米”获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中月稻场”“宝粮”“双兔”获省著名商标。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扬州市高度注重稻米绿色高质量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建设,累计建成部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6.67万hm2、省级绿色优质稻麦基地 7.73万hm2。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目前全市在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稻米55个、有机食品稻米13个。近年来,积极组织稻米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参加江苏省“好大米”评选与推介活动,累计共获好大米“十大品牌”8个、好大米特等奖6个、金奖5个、银奖13个,十佳稻田综合种养大米5个,“宝粮”连续5届获好大米“十大品牌”称号。充分发掘稻作文化,积极开展江苏省“味稻小镇”创建,宝应县氾水镇、高邮市临泽镇、广陵区头桥镇、江都区郭村镇等9个乡镇先后获评江苏省“味稻小镇”,获评数量位列全省前列,宣传和引领了全市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稻收益波动较大

分析扬州市近10年的种稻成本(不含地租),最低年份是2010年,为635元/667 m2,最高是2016年,为900.7元/667 m2。2019年成本为 859.7元/667 m2,与2010年相比增长35.4%,种稻成本显著增加。受国际粮价影响,国内粮价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从2016年起,稻谷最低收购价持续走低,2019年最低收购价为2.60元/kg,与2016年的3.10元/kg相比,下降了16%,而实际收购价却仅有2.35元/kg,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稻谷价格有所上涨,实际收购价为2.80元/kg。产量和价格是影响水稻产值的主要因素,水稻产量逐年攀升,但价格却持续走低,产量创纪录的2019年产值为1 422.6元/667 m2,效益为562.9元/667 m2,产值略低于2010年的1 448元/667 m2,效益显著低于2010年的813元/667 m2(图3)。在粮食生产成本“地板”和粮价“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种稻效益波动较大,收益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种稻积极性。

2.2 优质不优价问题显现

随着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产业化开发利用不足,多以出售稻谷为主,但受到产量、出米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收购价格优势不明显,甚至低于常规稻谷,劣币驱逐良币,限制了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不利于优质食味水稻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优质稻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3 稻作方式粗放问题突出

随着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粗放的稻作方式进一步凸显。(1)直播稻面积居高不下,据统计,扬州市直播稻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hm2左右,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直播稻是一种较为轻简的稻作方式,但存在水稻生长势较弱、草害严重、群体大、易倒伏等缺点[7-8],是影响扬州市水稻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2)田间管理不够精细,特别是水分管理,部分地区灌溉水源紧张或者为了节省成本,不遵循水稻生长的需水规律,长时间淹水,不注重搁田。(3)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亟需加强,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不符合移栽要求,施肥机、植保机等作业操作不规范,水稻植株损伤大等等。粗放的稻作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同一区域甚至同一田块苗情不平衡性,田管措施难以有效落实,不利于水稻大面积高产的形成和品质的提升。

2.4 稻田种养后继乏力

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发展以稻鸭共作、稻虾共作为主的稻田高效种养模式,2020年全市应用面积达0.8万hm2,对提高稻田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问题限制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应用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后继乏力。(1)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多、养殖产品市场不稳定,风险比单纯种稻大[9],不少大户或经营主体信心不足,处于观望状态;(2)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重“养”轻“种”现象[10],种养结合度不高,大部分的基层农技人员会种稻的不懂养殖,懂养殖的不会种稻,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有效应用;(3)稻田综合种养收益多来源于“养”,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种”出的稻谷多作为普通稻谷出售,产量低收益少。

2.5 品牌培育力度不足

目前,扬州市稻米加工企业、稻米品牌数量相对较多,多以小型加工企业或当地品牌为主,在全省上规模、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不多。主要表现在:(1)当地大型商超中销售的大米多为“东北大米”“泰国香米”之类的外地品牌,当地品牌大米难寻踪迹;(2)“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较为普遍,扬州本地品牌如宝粮、中月等,其产品最终销售市场多为上海市、广州市等城市,当地销售量较少,忽视了当地市场;(3)一些本地稻米加工企业仅看重当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规划,为外地大米企业进行代加工生产,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培育,沦为“代工厂”,产品效益较低。

3 建议与对策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因此,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要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市场积极性,从优化品种布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宣传和培育稻米品牌等方面着手,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升级发展。

3.1 调整结构,优化品种布局

品种是产业的基础,要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打牢产业发展基石。(1)要加大优质稻米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省(市)项目资金,加强水稻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开展优质稻米品种筛选与示范,宣传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扩大优质稻米品种选择范围,形成以优质稻米品种为主,常规稻米品种为辅的品种布局。(2)加强优质稻米品种培育。整合区域内科研单位、育种企业等资源,充分发挥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和平台优势,围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组织开展优质品种培育联合攻关,选育具有本土特征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3)要合理品种布局。针对扬州市不同稻区的气候、土壤、地形以及食稻口味习惯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品种布局,重点打造里下河地区优质粳米区、丘陵地区优质籼米区,突出高质高效创建,建立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绿色优质高产示范方,打造一批高产高质高效典型,持续扩大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影响力,提高稻农特别是大户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应用面积。

3.2 技术引领,推进标准化生产

以“节本增效、高质高产”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插同步侧深施肥、稻田综合种养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创新集成推广水稻绿色高产稳产技术。充分利用“一校一所”资源优势,开展优质食味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大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建立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内核,围绕包括前茬作物秸秆还田、旋耕、整地、育秧、移栽、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收获、贮存和加工等的优质稻米全程链式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强化落实绿色标准生产规程,建立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展示绿色标准化生产成效[11],提高标准化绿色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高水平发展。

3.3 树立典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聚焦高素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通过“英才培育计划”等乡土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代表性的大户,树立典型,利用典型效应帮助和带动周边,形成“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均衡发展格局,持续提高区域稻作水平。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在稳定现有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公共财政向规模经营者倾斜,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上马稻米加工生产线,对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由单纯的卖稻向卖米转变,提高种稻综合收益。多方举措,多途径、多形式搭建加工企业、终端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与种稻大户的联系沟通桥梁,大力发展订单种植,按需生产。

3.4 突出品牌,强化品牌创建

依托“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挖掘文化内涵,树立品牌形象,带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与区域公用品牌同步发展,提升扬州本地稻米产业水平和竞争力。(1)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和可追溯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的申报,提升稻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牢品牌发展基石。(2)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和出台相关扶持性政策和措施,鼓励品牌走出去,参与省内外稻米评选与品鉴活动,打造“好地方、好大米”的扬州大米品牌形象,扩大扬州大米知名度和认可度。(3)挖掘利用好当地稻作文化。开展好江苏省“味稻小镇”建设,持续提高已获批“味稻小镇”发展水平,加强新“味稻小镇”培育力度;以“淮扬文化”和“运河文化”等千年优秀文化内涵为基础,赋予现代 “新扬州”印记,着力打造富有“淮扬文化”和 “扬州运河文化”特色的稻米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彩色稻的观光属性,因地制宜发展稻田观光与体验等休闲模式,加大“味稻田园”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5 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水稻生产属于涉农弱势产业,但又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和出台针对性政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健康发展。(1)加大科研和推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优质稻米品种选育、技术创新集成示范与推广,推动稻作科技水平上一个台阶。(2)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以品种、生产加工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稻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合理确定补贴范围,破解“优质不优价”难题。(3)完善金融政策。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扩大农业担保范围,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解决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3.6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稻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借助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合理机构设置和岗位配置,畅通技术人员成长渠道。(1)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抓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就必须要有领导力强、职能突出、运行有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技推广部门机构规格,对外可以理顺上下工作关系,对内可以打通部门和技术壁垒,推进农技推广机构由单一技术部门向复合型部门转变,促进机艺融合、种养融合。(2)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乡土专家、老专家经验丰富、基础扎实等优势,采取“传、帮、带”等形式,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学科技术试验示范与集成,以践促学,推动人才成长。(3)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充实优质稻米产业人才队伍,强化与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当地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根据区域稻米产业发展需求,柔性引进人才,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师资优势,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赢”的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赵丽萍,陶优生,唐云鹏,等.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J]. 作物研究,2013,27(2):169-173.

[2]汤陵华,孙加祥,张 敏,等. 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原始稻作[J]. 作物学报,1996,22(5):608-612,642.

[3]王才林,张 敏.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J]. 农业考古,1998(1):172-181,187.

[4]袁 野,冯凌燕.扬州田秧号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探究[J]. 四川戏剧,2019(12):111-114.

[5]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等. 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J]. 中国稻米,2021,27(4):45-49.

[6]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等. 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7):1301-1321.

[7]孙统庆,杨洪建,李 杰,等. 江苏直播稻发展历程回顾、弊端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 中国稻米,2014,20(6):5-9.

[8]黄 健,朱 安,汪 浩,等. 水直播和旱直播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6):67-73.

[9]邱德荣,孟 草,黄 滨,等.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关键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水产,2020(8):50-54.

[10]李阳阳,江军梁,陈 泽,等.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J]. 中国稻米,2021,27(2):11-14.

[11]张洪程,陆建飞,戴其根,等. 全面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大粮仓[J]. 中国稻米,2021,27(4):7-8.

猜你喜欢

产业现状扬州市问题
扬州市出台《扬州市氢能产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扬州市查处一起非法经营汽油案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就中国电影市场论艺术电影生存现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