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议论文审辩式思维的培养

2021-12-08曾辉

文理导航 2021年31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议论文

曾辉

【摘 要】审辩式思维的缺失使得作文缺少了思辨的色彩,使作文发展等级“深刻”无法落实。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关键词】议论文;审辩式思维;独立思考;不懈质疑;包容异见

具备思辨性与周密性,是这几年高考作文的写作导向。思辨性是前提,周密性是结果。考场作文存在的问题是:对命题涉及的概念的内涵缺少阐述或阐述不清楚,忽略命题的任务指令,行文阐述浅显,论证层次的推进既无序又无力,缺少理性的交流和批判。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缺乏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的缺失使得作文缺少了思辨的色彩,使作文发展等级“深刻”无法落实。

那么,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呢?“审辩式思维”是单词“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译,这个单词也译为“批判性思维”。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认为:从字面上来讲,“审辩”这个词中,“审”就是“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辩”就是“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基于这样的观点,“独立思考、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应该是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具体表现。如果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能运用审辩式思维,那么,文章就会呈现出理性的思维。

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审辩式思维呢?个人以为应该通过这三种途径来培养。

一、养成关注生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们都说:只有具有大视野,才能成就大语文。而要想真正具有大视野,就必须关注生活、用心思考。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写作的灵魂则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注和思考中积累鲜活的素材,更要让学生在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中提升思维深度,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地派送时文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做时评材料的摘抄和積累,如:柯洁斗地主比赛夺冠事件、网红备课本传递育人温度事件、国航工作人员泄露明星乘机信息事件、90后立遗嘱事件、暴力伤医事件、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事件、武汉封城事件等等。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公共事件,以“新冠疫情”这个事件为例:我国爆发新冠疫情之后,网络、报纸等评论让人眼花缭乱。作为高中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病毒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可以思考的角度有这些:(1)探寻疫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吃了野生动物,被病毒感染,因而爆发了疫情,所以我们呼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那些吃野生动物的人。(2)在抗疫斗争中,谁是英雄?许许多多的平凡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平凡人也是英雄,我们要特别向那些勇敢的“逆行者”致敬。(3)抗疫中展示出的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虽然新冠病毒从湖北蔓延到全国,但是我们必修共同抗疫。(4)抗疫中彰显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和中国精神。在全球战疫中,当其他国家需要帮助时,我国毫不犹豫地捐款并派出了医疗队伍。(5)我们要传承武汉疫情吹哨人李医生敢于讲真话,直面现实,尊重事实的精神。(6)宅家学习的我们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充实……

这样的一个公共事件,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关乎法制、科研、学习、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如果学生能够对这个事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评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批判质疑的精神。经过独立思考,分析、推究有差异的观点,才能对事件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进而在写作中能“贴着事件”温和、理性地表达。

二、运用不懈质疑、层层追问的方法

不懈质疑,就是怀疑精神,既质疑他人观点,也质疑自己看法。以质疑眼光看问题,从正方、反方或第三方观点中寻找不同的立意的角度,并不断地补充、提升已有观点。在写作中,一步步论述在具体问题的已有条件下某种观点更有优势的理由。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来层层追问。

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一些读者围在一起读书,闻着怡人的花香,吃着精致的茶点,读前做深呼吸练习,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举办者称“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他们形式感”。

阅读这则材料,从自己的读书经验出发,论述你对“读书的形式感”的看法和理由。

这道作文题中呈现的事件是:闻着花香,吃着茶点,读前深呼吸,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读书要有这样的形式。观点或态度无非两种:1.读书需要形式感;2.读书不需要形式感。

审读该材料,学生提出“读书需要形式感”的观点后,可能会分析这样的理由:形式感可以营造氛围,促进读书;形式感可以激发敬畏之心,促进有效读书;形式感可以激发关注,促进风气的转变。这三个理由是充分的,而且层层递进,很有说服力。那么,这样的观点就能站住脚了吗?我们需要追问:是否还有其他观点能够成立?如果有,又是站在什么角度说的?那么,可以质疑:(1)不同的人可能情况不同;(2)不同的时间可能情况有别;(3)不同的读书内容、读书目的可能情况不同……这样看来,“读书需要形式感”的观点未必能成立。接着进一步追问:材料或观点中有没有需要界定的关键词?在这道题中,需要界定一个关键词: “形式感”。可以质疑,形式(主义)和形式感有什么区别?很显然,这道题中的“形式感”不同于“形式”或“形式主义”,它应该是“仪式感”。再追问:我的观点是针对当今社会上哪种现象提出的?很明确:当今是个信息化时代,有人把读书看作是小事,违背了读书需专一、广博的初衷,在闲散的状态中进行快餐式阅读。继续追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造成怎样的结果?有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很明确:原因就是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快节奏的,人们逐渐远离了阅读,对读书非常淡漠。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形式感让人们从内心亲近与认同久违的阅读,敬畏与尊重书籍,找回读书的乐趣,从而明确阅读的真正意义。经过这样的不懈质疑和层层追问,“由于读书的内容不同、读书目的不同、读书人不同,因而并不都需要读书的形式感。”这个观点貌似合理,但却混淆了形式与形式感的本质区别。那么,“读书不需要形式感”的观点就不能成立。

这个质疑、追问的思维过程如下:提出正方观点→审视质疑其合理性→提出反方观点→再次审视质疑其合理性→确认正方观点(提出第三方观点)。在这样的不懈质疑和层层追问中,正方的理由就能阐述得更充分了,论证的推进就有力了,观点“读书需要形式感”就能站住脚了,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培养包容异见、力行担责的精神

包容异见,即包容精神,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价值是多元的,不能一味地反對别人的意见,而要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在层层追问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综合前两段材料,可能倾向于写独创的重要性或意义,并提出己方观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为国家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审视质疑己方观点,思考:在当今时代,只有独创够吗?从而提出他方观点:在当今时代,共享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再次审视他方观点的合理性:今天是个共享的时代,只有共享够吗?共享和独创能不能共存?审视该材料,这道题要学生理解共享与独创的关系,二者之间真正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要共享,更要独创”。通过分析,最终得出这样的立意:个人面对 “共享”,要能透视背后的“独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方观点)。只写“独创”或者“共享”的重要性就偏离了题目的原意。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己方观点与他方观点达到融合,己方在包容异见中,使得文章的立意更为深刻,彰显了思维的深刻性。

包容异见,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认识到有许多观点可以并存,也不是让学生排除有差异的看法,而是要培养学生和不同观点对话的勇气,以便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判断后,学生就要力行担责,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样,才能使文章走向“公共说理”,而不是“自圆其说”式的“个人说理”。

把审辩式思维引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在双向审辩中,质疑他见,也质疑己见,再修缮论证,使质疑更有建设性,使立论更具有说服力,达到论证深刻的目的,从而使作文具有思辨性与周密性。

【参考文献】

[1]陈荔平.审辩式思维对发展等级“深刻”的启示[J].中学语文,2018(10):3-3.

[2]谢小庆.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发展取向——兼议审辩式思维[J].决策与信息,2018(2):9-9.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议论文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议论文阅读专练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例文悟法 得法为文——议论文“图式”的建构与应用指导策略
谈独立思考
努力做独立思考的智者
读凌宗伟《核心素养要聚焦于人的“独立思想”》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我思我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