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旁枝细叶”处品“红楼大观”

2021-12-08李少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细叶贾府小人物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探究与研讨”的学习任务群,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则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阅读任务。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部鸿篇巨著,是许多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对习惯“碎片化”“片面化”“浅表化”阅读的高中生来说,品读这样一部巨著确实存在较大的障碍。首先,它篇幅长、人物多,笔法细腻,叙事趋于平淡日常,学生容易停留在粗略感知的层面;其次,文中大量的前呼后应、千里伏笔,情节前后勾连、暗示,隐晦而紧密,学生容易读“此”忘“彼”,无法勾连整合,体会文本呼应之处的共同指向。那如何克服这些阅读障碍呢?笔者认为,越是庞杂繁复的巨著,阅读时越需要从“细处”“实处”落脚。首先,《红楼梦》通篇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叙事主体,具有“以小见大”“于平淡日常处见深意”的艺术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描写的“细微处”“平常处”切入,通过细读、精读品出“平常”之下蕴含的“深旨”。其次,《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虽由“宝黛爱情”“贾府兴衰”的主干脉络贯穿始终,但由主干“生发”而出的“旁枝细叶”也不可忽视,只有“拨开”这些繁复错综的“枝叶”方可见“真旨”。所以,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有意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旁枝细叶”处,让学生以文本中的“日常处”“小事件”“小人物”为“抓手”,勾连整合,审辩深思,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品出“日常细微处”“小人物小事件处”“勾连呼应处”背后的深层意蕴和精妙匠心。

一、从日常的吃穿住行处,品“平常”背后之“深意”

《红楼梦》不以场面的波澜壮阔、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它以贾府丰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构成了叙事主体,描绘了大量关于贾府吃穿住行、来往排场、游艺活动的生活化场景,全面而细致地向读者展示了封建传统大家族的日常生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但作者用大量“细笔”描绘这些琐碎细致的生活场景只是为了向读者还原封建传统日常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评论者所言“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即这些看似可有可无、平淡琐细的日常化描写其实具有“小处”见“大”“平常处”见“深意”的作用。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将学生的“阅读眼光”引向文本中的日常化描写,深挖其对人物、主题的暗示作用。而为了让学生能“化碎为整”、有针对性地探究品析,教师还可以将日常化描写专题化,通过专题分类让学生搜寻整合、集中探析,培养学生勾连信息、深入分析的阅读能力。

如《红楼梦》中有大量喜庆宴饮的场景描写,笔者便以“节庆宴饮”为专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描写并细读探究,思考其背后的“隐意”。学生们通过勾连整合、深入品读,得出了自己的见解:林潼同学从红楼传统节日的“喜”中读出了“贾府败落”的“隐笔”,她由第三次中秋节“凤姐让平儿将金项圈拿去抵押”和“尤氏吃白粳米饭”这两处细节读出了“贾府繁华外表下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窘迫处境”,又由第三次元宵节宴饮中王熙凤笑话中多次提到的“散”字,揣会到作者埋于此处的“贾府即将走向衰落颓败”的暗示;怡淳同学则在“元妃省亲”这一处至繁盛至喜庆的场景中關注到元春的“哭”,从见父亲的“隔窗含泪”到见弟弟的“泪如雨下”再到请驾回銮时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她从“元春归家短短七个小时中却哭了六次”这些细节中读出了“大喜大盛的背后饱含着长别短聚的伤感与辛酸”,同时,怡淳同学还关注到第75回中秋节前夜宴过后,“风气森森”“月色惨淡”,让“众人都觉毛发倒竖”突兀的环境描写,此外,还有第43回中王熙凤攒金过寿的热闹与宝玉祭奠金钏的凄寂、第97回黛玉焚稿逝去的凄凉与宝玉大婚的喜庆,综上多处喜与悲、繁盛与凄凉两相映衬,她深感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体悟——“‘灯火灿烂,却无人声,作者通过繁华与落寞、热闹与凄凉两相对比,或许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至喜之处往往也藏着至悲凉,生命的至繁华处往往也藏着至苍凉,繁盛之下必有荒凉、热闹之下必有落寞,人生如一场大梦,终将趋于空幻”。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言,红楼宴饮背后“深藏”作者对贾府由兴转败的预示及喜中含悲的人生体悟,而正是基于对文本的整合细读,学生也能真正“拨开云雾”见“深旨”。

《红楼梦》中作者对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描写不吝笔墨,细笔铺陈出贾府的富贵与奢华,但在这表象之下还深藏着耐人寻味的“暗示”。若能在整本书阅读中品出“日常”之下的“深旨”,必能激发学生品读的兴味。

二、从小人物、小事件,品主旨之深蕴

《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巨著,是以宝钗黛爱情和贾府兴衰为主线,以金陵十二钗及宝玉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除了上述“叙事主干”之外,作者还穿插了大量“旁枝细叶”——与贾府兴衰、宝黛爱情看似没有太大关联的小人物、小事件。而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人物、小事件正是作者刻意为之,暗含了作者不可明说、不愿明说的“暗示”“隐意”,耐人咀嚼、意蕴深远。所以,在整本书阅读时切不可“跳过”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小事件,相反,要引导学生细品这些“细小处”,挖掘作者隐藏其中的深刻旨意,体会作者的精妙匠心。而在笔者的有意引导下,许多学生在细心品读小人物、小事件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梓宪同学在第九回“恋风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读出了“贾府衰败,处处可见”的“隐意”,他紧扣回目中的“恋风情”和“闹学堂”等字眼,围绕着“宝玉对上学是什么态度”“贾政对宝玉上学持什么态度”“闹学堂的起因是什么”、“闹学堂的过程是怎样”“闹学堂的结局是怎样”等问题对这一回进行细读,品出了“闹学堂”背后的“风流淫逸”“权势争斗”的意味,他认为“一个学堂,正是一个家族传承家风、教育后代的地方,但从贾家这群十几岁的小孩子身上却已经能嗅到贾府衰腐、明争暗斗的气息。正所谓贾家衰败在此处已经埋下了伏笔。”

又如钰菁同学则由第七回中“焦大被塞马粪”这一件“闲笔小事”读出了深层意旨。她以“焦大——贾府兴衰的缩影”为主题进行深入探析,她认为“焦大是《红楼梦》中的小人物,但是牵一发动全身,不容忽视。焦大醉骂的片段虽不长,但隐喻颇深:不仅隐含贾家淫乱无节的不齿之事,更向读者暗示贾府由兴转衰的原因”。

《红楼梦》中作者不惜笔墨地描绘、叙述了大量的小人物、小事件,这些小人物、小事件看似“无关紧要”,但恰恰“举足轻重”“牵一发动全身”,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之大观”,指向了“红楼之深蕴”。所以,切不可粗略阅过,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体悟出作者隐藏其背后的深刻意蕴。

三、从“细小”的勾连呼应处,品作者之精妙匠心

《红楼梦》在叙事上具有草蛇灰线、千里伏笔的特点,正是这些勾连呼应处推动着情节波涌前行,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作品意旨。所以,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紧”文本中这些“细小”的勾连照应处,进行整合细品,最终获得“恍然大悟”的阅读兴味,领会作者的精妙构思。

如婉齐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将薛宝钗所着之简朴服饰、所服之“冷香丸”所住之“雪洞房”三处勾连起来,她认为作者正是借助这些看似“闲笔”的细节叠加,向读者暗示了这位青春少女隐藏在温和礼善、周全圆滑外表下的“深入骨子里的冷漠”,暗含了宝钗“被坎坷身世和封建枷锁泯灭了青春热情的可悲”。

在《红楼梦》中诸如此类的前后照应、叠加深化、映衬对举的描写数不尽数,如人物言行的前呼后应,又如反复出现的“梦境”“托梦”,穿插其中的“死亡”“丧仪”,再如人物之间的映衬对举,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妙匠心,深化了人物的形象和深刻的主旨。

《红楼梦》发扬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日常化、用细节推进故事的技巧,各种衣食住行的日常场景,人物的一笑一颦,看似与主干情节无太大关联的小人物、小事件,都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叙事载体,而读者正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小”处,体会文本之下蕴含的深刻内蕴。同时,也正是在“咀嚼品味”这些“旁枝细叶”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精细化”“纵深化”的阅读习惯,培养细读文本、审辩深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如何阅读《红楼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9年8月.

[2]吴欣歆.高中经典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

李少洁,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细叶贾府小人物
紫芸英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广西细叶云南松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细叶小羽藓孢子的超低温保存
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