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五四时期“化”缀词

2021-12-08杨亚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多样性

杨亚贤

内容摘要:五四时期语言环境较为宽松,词语的使用复杂多样,其表现之一便是类词缀大量类推造词。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以“化”缀词为切入点,通过“化”缀词的演变窥见五四时期类词缀的发展情况。总体来看,五四时期的“化”缀词具有一词多义、临时组合多、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较为灵活等特点。着眼于五四时期,“化”缀词呈上升趋势,着眼于整个现代汉语史,“化”缀词呈“U”字型发展。

关键词:五四时期 “化”缀词 临时性 多样性 词缀化倾向

刁晏斌先生将现代汉语史分为四个阶段。本文研究的五四时期便是刁先生提出的第一阶段,即1919年-1949年。此期语言在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早期现代汉语,其表现之一便是类词缀造词。此前笔者以“主义”为例探讨此期类词缀的情况,本文以“化”缀词为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学界对于“化”的身份还存在分歧。云汉,峻峡以及周刚都称其为后缀。吕叔湘认为它是类词缀,由《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下文简称《现汉》)释义可看出,它仍含有“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之义,这一含义与其作为词根的“变化”义有关联。本文采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称其为“类词缀”,它组成的词暂且称为“化”缀词。

一.“化”綴词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化”缀词纷繁多样,其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音节较短,二是前加成分多样,三是临时组合多。

(一)音节较短

在产生之初,“化”缀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1934年三音节词开始大量产生,从整个五四时期来看,三音节词占优势。当代汉语中三音节词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两个时期的音节占比情况见表一:

总体来看,早期现代汉语中“化”缀词的音节要短于当代汉语。

三音节的发展过程也是词义具体化和单一化的过程。早期双音节的词义较宽泛,当代三音节词较为细致具体。以“俗化”为例,如:

挂一幅粗俗的园亭画作背景,牵灭银今田慕殆技哟纽苇哗制熙庚舷矾牵一匹活马上台,当然为群众所欢迎,但这只是更使戏剧俗化了,别无一点好处。(《中国戏剧的三条路》1924年21卷第2期)[1]

此处的“俗化”大致可理解为“粗俗化”或“庸俗化”。当代汉语中“俗化”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通俗化”“庸俗化”这些三音节词,无论词汇意义还是色彩意义都更加细致具体。

单一化过程指的是早期某一双音节词有多个含义,当代对其进行了区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早期一个词形的多个含义在当代都较少使用,如上文提到的“俗化”,五四时期它有“通俗化”和“习俗教化”之义。当代汉语中“俗化”一词较为少见,这两个含义也都较少使用。

二是早期有一个含义,当代新增另一含义,那么早期的词义不再用这一词形表示。如“日化”,五四时期义为“向着日本的特点变化”,当代义为“日用化学工业”。“向着日本的特点变化”这一含义多被“日本化”承担。

三是早期一个词形有多个含义,其中包括“向XX变化”的含义,当代这一含义退隐,由三音节词承担。如“德化”,早期有三个含义,一是“向着德国的特点变化”,其余两义为“以德感人”以及“县的名称”。当代汉语中 “向着德国的特点变化”这一含义被“德国化”承担。

(二)前加成分多样

与当代相比,早期“化”缀词的前加成分更加多样,以下逐一举例说明。

1.前加成分为及物动词性语素

早期和当代“化”都可与动词性语素搭配,然而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别,当代汉语一般为不及物动词性语素,如“革命化”“享乐化”,少数动词性语素可带宾语,一般是兼类词,如“统一化”,“统一”兼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五四时期“化”的前加成分是及物动词性语素的用例较常见,如:

至于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种植、独占的事,本较工业为困难,故以工业的极高度的独占化,结果致农业生产品与工业生产品之间,价格大相悬殊。(《一九三一年的中国与世界》1931年28卷第1期)

此类还有“服从化”“统治化”等。当代汉语中“化”一般不与及物动词性语素搭配大致是因为“XX化”义为“朝着XX方向变化”,“XX”是一个意义完整的成分,所以一般应是不及物动词性语素,如果单独一个及物动词性语素会有意义空缺。黎锦熙指出,不及物动词动作的影响凝聚自身,及物动词必须涉及他物。

2.前加成分不一定有“延展性”

秦华镇指出,能进入“X化”这一结构中的成分应具有“可延展性”,即它具有可变化或成为变化结果的空间,包括期待的方向和憎恶的方向。当代汉语中“化”的前加成分一般为形容词性语素,表示性质或状态,具有延展性,而早期现代汉语则不然。除了形容词性语素外,五四时期的前加成分还有名词性语素。

我们把它分为三类:一是“XX化”义为“变化为XX”,如:“将所有物为可能之资金化”。

二是“XX化”义为“符合XX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变化”,一般“XX”为某特定时间或地点,如:“把论语宋代化了”。

三是前加成分指向性过于单一,如:

苏联的儿童播音,目的在于以艺术化兴味化的方法,使儿童们从幼稚园及学校所得知识,得有补助及强度化。(《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之鸟瞰》1936年33卷第1期)

上例中“强度化”义为“加强儿童的吸收能力”。《现汉》中“强度”义为“付出体力和脑力的大小与多少”,它的词义既包括“大”和“多”也包括“小”和“少”,所以“强度”指向性并不单一,不适用于“XX化”组合。这类组合在当代已经退隐。

(三)临时搭配多

五四时期的临时搭配较多,如“不安化”“作品化”“海化”,以“海化”为例,它只在《冰心全集》第1卷中出现,即:

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冰心全集》第1卷)

“海化”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海”的语素义没有期待或憎恶的空间,不具备可延展性。二是“海”使用的是隐性语素义,如果不在特定语境中不易理解。胡开宝,王彬指出义素通常分为显性义素和隐性义素,前者反映事物本质特征,较为稳定;后者反映事物的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它们是潜在的,不够稳定。《现汉》中“海”的释义为“大洋中靠近陆地的部分”,由语境可知,此处的“海化”与词典释义不同,其含义是变的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等,这些都不是“海”的显性义素,而且由于文中“海化”的主语是人,所以这些隐性义素都有一定的拟人色彩,如不在特定语境中很难准确理解其义。

二.“化”缀词的句法功能

早期“化”缀词作为动词的组合变化形式比当代更多。不同时期的“化”缀词都有否定形式,都可带宾语,然而范围大小不同。

(一)修饰“化”缀词的否定副词

修饰“化”缀词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非”、“未”。当代汉语中一般只有双音节“化”缀词可以受否定副词修饰,少数的三音节词一般是词汇词,如“非现代化”。

“化”缀词中的词汇词数量较少,即当代汉语中受否定副词修饰的三音节“化”缀词也较少。而早期现代汉语中与否定形式共现的“化”缀词不受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双音节词也有三音节词,有词汇词也有词法词,例如“不专业化”“非人间化”“未具体化”等。

早期与当代在否定词的选择上也有不同。早期与否定副词“不”共现的用例较多,而当代则与“非”共现的用例较多。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无论哪个时期,与“未”共现的“化”缀词都较少。第二,《东方杂志》中与“不”共现的“化”缀词较多,与“非”共现的较少,而《人民日报》中则正好相反。第三,虽然《人民日报》中有的“化”缀词仍有与“不”共现的用例,但与《东方杂志》相比,比例大大降低。

我们以“欧化”为例,进行更大范围的考察。

另外,BCC语料库中“未欧化”没有用例,“不欧化”有4个五四时期的用例,“非欧化”有1例;CCL语料库中“未欧化”与“非欧化”没有用例,“不欧化”有1个五四时期的用例。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汉语中“非欧化”仍有用例,而“不欧化”和“未欧化”在我们的检索范围内已经退隐。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不”与“未”独立性较强,而“非”独立性较弱,黏着性较强。无论哪个时期“非”都作为类前缀参与构成了不少组合,如“非典型”“非个人”。现代汉语中类词缀大量构词,“非”作为其中的一员,用例较多也就不奇怪了。二是“不”与“未”在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孙也平指出,“不”不仅否定它后面的詞,还表示主语的动机或愿望。李佐丰指出“未”在表示否定时,有一定的时间性,即还没发生。二者与“化”缀词共现都有一定的局限,而“非”作为类前缀,只表示否定,没有这些内涵,外延更广。三是“不”“未”与“非”可共现的词性也不同,“非”修饰范围更广。迟军指出,除了都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外,“非”还可修饰名词,而“不”和“未”不能。

“不”、“未”与“非”适用的环境与对象的词性都有差异,五四时期语言环境相对宽松,三者之间的差异也没那么明显,由此就造成了与当代的不同。

(二)“化”缀词带宾语

当代汉语中带宾语的“化”缀词一般为双音节,而且前加成分多为形容词性语素。如“美化”。早期现代汉语中可带宾语的“化”缀词较多,从双音节词来看,其前加成分不单限于形容词性语素,也有名词性语素,如:

既不修坝档募搓技顺汇咽海,在最枯水时期,亦可得十三万五千匹马力,可以之电化晋陕,用资固定空中氮气,以制肥料。(《潼关以上黄河水利与西北经济建设》1944年40卷第3期)

另外,三音节词也可加宾语,例如:

五年终了时,我们将用八〇、〇〇〇、〇〇〇金卢布去电气化几条铁路。(《苏俄的五年大计划》1930年27卷第10期)

早期“化”缀词的句法特点除了体现在副词与宾语外,还体现在作定语上。当代汉语中作定语的一般是三音节词,如“现代化设备”“商业化项目”,少数作定语的双音节词一般为词汇词,如“绿化面积”。早期现代汉语中不仅三音节词可作定语,双音节的词法词也可以,如:

在现在作家中,吴稚晖是俗化散文的实践者,他有力量运用一切粗俗词语。(《现代文学讲话·现代中国散文》,《青年界》1932年2卷第2期)

“化”缀词在早期现代汉语阶段呈上升态势,在整个现代汉语史中呈U字型发展,“化”缀词的数量是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的,但它的用法却是逐渐减少的,无论是构词还是句法结构。五四时期语言发展自由,约束较少,而且类词缀开始大量类推造词是新出现的现象,所以暂时呈现出“无法可依”的状态。此期“化”缀词的使用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无论是双音节和多音节,还是词法词和词汇词,它们的构词法和句法功能是一样的,只有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进入第二阶段之后,早期的一些用法逐渐退隐,如三音节词不直接带宾语,词法词较少受否定副词修饰等。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化”构词数量有所上升,但是规则已经形成,新词也是在规则范围内产生和使用的。

我们试图由“化”窥见五四时期整个类词缀系统的发展情况。类词缀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词汇系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词形方面来看,类词缀的发展增加了汉语词的音节长度,类词缀类推造词是五四时期多音节词发展的一大原因。从构词方面来看,类词缀类推造词促进了附加式构词法的发展,而且还出现多个类词缀同时使用的用例情况,如“白澳主义化”,同时使用了“主义”和“化”两个类词缀,构词方式更加多样。类推造词有相当高的能产性,不断产生新成员,丰富了汉语词汇。类词缀最初根据词语模类推而成的是词法词,当这些词法词的使用频率和大众熟悉度都提高了,进而发展为词汇词,成为词汇系统的一份子。董秀芳指出,词法与词库相通,一些最初由词法规则构成的词,在发展过程中它们的词法规则变得模糊,词的内部形式也随之模糊,最后变得完全不透明,那么这些词就进入了词库。

参考文献

[1]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11+14.

[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2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5.

[3]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76-78+85.

[4]胡开宝,王彬.外来词翻译与汉语词义的扩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70-74.

[5]孙也平.现代汉语否定词初探[J].齐齐哈尔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28-36.

[6]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7.

[7]迟军.浅析无、不、非在使用上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2:1-5.

注 释

[1]本文的用例主要来源于《东方杂志》和《人民日报》,所以出自二者的例句不再标明出处。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汉语类词缀发展演变研究(项目编号:SQ2021131)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多样性
浅议单元导语教学策略
试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研究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浅析阿拉伯语初级阶段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