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议题下的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发展新动态

2021-12-08廖子夏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

廖子夏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国家最高决策层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大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机构涌现,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呈现发展新动态。[方法/过程]本文聚焦该领域智库发展新动态,以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及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当中的智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智库建设应当注意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议题特性。[结果/结论]相关智库建设应当在基础性、专业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等四大方向重点发力,通过厚植理论基础、汇聚专业人才、增强政策影响、服务社会大众等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决策和行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研究领域智库    建设路径

分类号:C957

1  引言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完整的表述以来,中华民族建设成为民族关系调整和民族工作开展的基本遵循。国家最高决策层不仅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而且提出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1]。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入会议主题,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部署等[2],表明中华民族已然成为强国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归宿,“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突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现实的强烈要求。2019年9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民委)等四部委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出携手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政策,一批智库定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先后设立,催生了民族研究领域智库的发展新动态。

2  时代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  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民族”概念具有多义性,既可以用于指中华民族,也可以用于指藏、回、汉等民族。“中华民族”与“藏、回、汉等民族”虽都可称为“民族”,但两者有本质的差异。其一,层次不同。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华民族和它所包含的50多个民族都称为‘民族,但在层次上是不同的。[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二,性质不同。云南大学周平教授指出:“中华民族之‘民族与56个民族之‘民族的性质也不相同。前者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之民族(nation),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国家的形式。后者则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联结而成的人群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法定的族称和集体权利,本质上仍然是历史文化共同体。[4]”简言之,“民族”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政治民族,又称现代民族;另一种是文化民族,又称传统民族[5]。在当代中国,前者指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后者指的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虽然在层次上,两者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在性质上,两者绝不可混淆。

新中国成立以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国家决策层将注意力更多地置于国家内部族际关系的调整上,重在关心、帮助少数民族,积极发展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经济,制定的民族政策实质也是“少数民族政策”。作为主管国家民族工作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其“民族”二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指代的是“少数民族”,并且“民族事务”实际上也是少数民族的事务。毋庸置疑,国家推进实施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政策对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作为实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视是不够的。费孝通先生曾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数民族”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在肯定国家内部民族成份“多元”的基礎上,把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再次突显出来[6]。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存在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

2.2  大国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待加强中华民族一体化建设

跨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国成为对整个世界具有根本性影响力的国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的同时,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挑战也日益严峻,2018年爆发并延续至今的中美贸易争端便是例证。

全球竞争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而民族国家的竞争力以国家的统一、稳定为根本。在中国,民族国家中这个“民族”不是指多元的56个民族,而是指一体的中华民族。一体的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体中国人的集合,这是中国决胜未来挑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决策层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在党的最高政治文献中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以此设定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置身于复杂国际竞争格局的当代中国,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合功能,通过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全体中国人凝聚为一个整体[7]。

中华民族承载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未来。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党的十九大对国家民族工作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要求。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明确提出民族工作并非局限于民族工作部门,而要各级党委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8]。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立足于民族工作,但是又超越了民族工作,是新时代国家治理和民族工作的重大议题。

2020年4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调整了其英文译称,由原来的译称“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调整为现在的译称“National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这一调整表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民族”由过去仅指称“少数民族”,更改为包括中华民族以及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在内的完整“民族”意涵。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实践,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展开。

3  发展动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题提出之后,一方面,国家决策层积极作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具备良好基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积极布局建设智库“国家队”。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高校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采取自建或者联建的方式,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并致力将其培育为智库,服务于党和国家决策。

3.1  国家布局,重点推动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建设

2019年9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四部委面向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出《关于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依据《通知》,四部委采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9]的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问题的研究,以深化新时代民族研究的工作。

研究基地定位于“服务决策、学术创新、培养人才”的科研创新平台,四部委意在将基地打造成民族研究领域的重要智库[10]。为此,四部委不仅就研究基地申报设置了相当严苛的条件,而且对研究基地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以3年为建设运行周期。

2020年3月,四部委公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获批机构名单,共10家机构入选(见表1),同时,有5家机构被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见表2)。

从获批机构的成立时间来看,15家机构可谓“新”“老”结合。新兴研究机构的显著标识是其机构名称包含“中华民族”,如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均是在国家决策层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后成立的。在这些新兴研究机构之中,不乏坚持智库定位并以智库的角色开展学术活动的机构。例如,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就“坚持高端智库定位”,于揭牌当日成功举办了2020年“港澳台侨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

成立稍早的研究机构中,更是不乏以建设高端智库为宗旨的机构。例如,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其官方网站“本院概况”一栏介绍:研究院目标旨在成为国内外专门从事民族政治和国家发展研究的学术高地,成为能够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高端智库,成为我国民族政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1]。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定位也是智库。

3.2  地方对接,奋力占位民族研究领域智库方阵

除了国家自上而下地推动布局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建设以外,还有许多高校、地方党政部门自下而上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采取自建或者共建等方式,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在议题释放的巨大空间中抢抓机遇,奋力跻身民族研究领域的智库方阵。

国家民委直属的六家高校中,已有五家先后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并且有些研究机构定位为“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据国家民委网站信息,2019年11月,西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研究,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努力建成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交流、合作多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12]。2020年5月,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该研究院同样定位于“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交流、合作多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13]。2020年8月,湖北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在中南民族大学成立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致力于把研究基地打造成为跨学科创新平台、服务民族工作决策智库、研究人才培养基地[14]。2020年12月28日,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明确将建设智库平台,为市委、市政府推进民族工作决策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15]。

3.3  多方竞逐,四部委基地或更具智库建设优势

不论是“新”“老”机构竞逐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还是其他单位自建或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均突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研究的迫切性。

强烈的现实需求催生智库建设。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2月2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办法》)内容来看,已经跻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研究机构,更有望完成“民族研究领域重要智库”的“转身”。根据《办法》,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四部委对基地直接进行“业务指导”,指导基地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把关基地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应用。此举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智库(尤其是高校智库)与国家决策层的松散关系,为智库的成果传递和应用转化畅通了渠道,为智库培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政策环境。

可以预见的是,已经获批四部委研究基地和培育基地的15家研究机构中,不论是以智库为建设目标的新兴机构,还是已经以智库身份活跃于民族研究领域的老牌研究机构,在国家决策层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任务、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这些机构将领衔逐渐成型的民族研究领域智库方阵。尚未跻身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研究机构也在蓄势待发,毕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议题是崭新的、开放的,对智库而言,具有巨大的参与和研究空间。

4  建设路径: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特性

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咨询机构。当前,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其中有许多机构定位于智库。针对如何建设的问题,结合该议题的特性,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4.1  议题的基础性要求智库下深理论功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智库聚焦基础性议题研究,势必要长时段深耕理论,以系统、科学和完备的理论阐释民族政策,让党的执政方略达成社会认同和共识,为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化服务。

本文建议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次展开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客观方面,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心理等多个维度阐释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尤其要在共拓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民族精神等方面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理清,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理清,抓紧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工作体系,廓清迷雾、正本清源,理论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问题。从主观方面,要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中华民族成员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进一步想象,就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等展开理论研究,特别是增强认同的政治社会机制、象征符号机制、文化心理机制等,理论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问题。理论研究可以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人口学甚至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应注意站稳国家立场,以中国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研究的价值导向。

4.2  议题的专业性要求智库汇聚专门人才

“民族”问题复杂而敏感,不仅外部表现形式富于变化,而且内在生成机理也不易把握,必须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对智库的咨政能力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智库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对国家战略和现实政治有充分的敏感度。

一是由资深学者领衔建库有利于汇聚高端人才。资深学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在相关领域乃至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而且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融通学术与政治。例如,2013年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成立时,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被誉为中国民族政治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的周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打造研究团队,为智库的发展储备和汇聚了一批学业精深的专业人才。二是要建立符合智库建设规律和研究特色的运行机制。尤其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大多依托高校而设,属于高校智库,更需在高校的诸多研究单位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爭取政策支持,在智库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考核等方面创新机制,让高端人才不仅愿意来、进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上,使人才的成长和智库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开门办库,广纳英才,持续丰富智库的智力资源。应建立智库专家库,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就具体议题与学界、政界、民族工作部门等多领域专家展开动态合作。建议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智库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挂职交流及卸任政府部门官员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的人才共享机制。

4.3  议题的公共性要求智库增强政策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性,不仅体现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以之为主线,更为重要的是,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将以之为根本遵循。民族工作新基调的确立,政策创新将紧随其后,四部委布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就是国家决策层释放的明确信号。面对决策端的迫切需求,智库应竭力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增强智库产品的政策转化力和决策影响力。

一是要对现实政治保持敏感度,主动供给优质的智库产品。具体而言,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出研究成果,如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报刊文章,高水准的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建议,公开出版的皮书,等等,以知识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创新服务。二是充分运用现有的决策咨询机制之余,积极与决策部门推动搭建新的合作机制,以利于智库专家输出思想产品、政策见解,进一步促进智库专家的学术影响力转化为政策影响力。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智库要始终秉持专业精神,以审慎、理性、客观和科学的态度,从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独立的政策见解,以及富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政策思维,鼎力发挥智库的“外脑”功能。

4.4  议题的社会性要求智库善于服务大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向全中国14亿人口发出的思想总动员。在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政治社会动员当中,智库应深入基层,贴近社会,服务并引导大众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是有力捕捉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背后隐匿的认知偏差,具备专业知识储备和相当社会敏感度的智库专业人员更易识别。例如,有人把“国家通用语言”理解或表达为“汉语”,其背后隐匿的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民族分界意识。这类普遍存在但不易察觉的问题,智库要抓准、要纠偏。二是加强与基层党政部门合作,为地方推动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工作提供建议、策划、咨询等。例如,运用中华传统节日,组织区域型社会活动,将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仪式、话语等元素融入活动,通过重拾、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魅力,提升大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三是积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推动做深、做细基础社会调查,摸清国内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认同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差异较大,智库要结合具体实际,就某一区域或者某一民族组织细致、深入的社会调查,深入社区、农村、企业、高校等基层组织开展调研,既摸清家底,也传递信念。

5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也对包括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在内的理论界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与传统的民族研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及其相关政策不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民族研究当中应有的基础地位再次突显,明确“多元”必须统摄于“一体”,这是对民族研究重心的重新校准。在新的议题引领下,民族研究领域智库日益显现发展的新动向。前有中央四部委领衔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明确要求“将基地打造成民族研究领域的重要智库”;后有地方党政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主动对接,自建或联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其中许多机构定位智库,致力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决策服务和智力支持。那么,面对国家在民族领域的重大政策调整,智库界应如何回应?关注少数民族为主的传统民族研究领域智库怎么转型?关注中华民族为主的新生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应该如何建设?“新”“老”机构智库如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如何发挥自身研究特长形成研究特色?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新时期民族研究领域智库研究的重点。

目前,从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及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的建设状况来看,上下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智库发展的专业化趋向尚不明朗。然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中心的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建设方向不会改变,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领衔的民族研究领域智库队伍正在快速地向前推进,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即将呈现发展新格局,其未来或将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阵的重要组成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103-113.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0.

[3]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26(4): 1-19.

[4] 周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J]. 学术界, 2020(8): 5-16.

[5] 周平. 论民族的两种基本类型[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2(1): 4-10.

[6] 费孝通.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3.

[7] 周平. 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华民族[J]. 思想战线, 2018(2): 61-69.

[8]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N]. 人民日报, 2019-09-28(2).

[9] 中央统战部办公厅,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通知(民办发〔2019〕87号文件)[Z]. 2019-09-18.

[10] 中央统战部,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国家民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民办发〔2020〕11号文件)[Z]. 2020-02-19.

[11]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本院概况[EB/OL]. [2020-04-08]. http://www.inpfg.ynu.edu.cn/bygk.htm.

[12]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EB/OL]. [2020-04-08].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1911/1138389.shtml.

[13]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EB/OL]. [2021-04-08].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005/1140341.shtml.

[14]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中南民族大学成立[EB/OL].  [2021-04-08].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007/1142205.shtml.

[15] 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揭牌[EB/OL]. [2021-04-08]. http://www.huhhot.gov.cn/zwdt/zwyw/202012/t20201229_828126.html.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