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打工旅游者研究综述

2021-12-08林,苏晴,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旅游者学者动机

方 叶 林,苏 雪 晴,程 雪 兰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青年人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丰富了相应的旅游形式。直至今日,比起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旅游形式,浸入式旅游更能促进旅游者了解当地的生活文化,与此相关的打工度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打工度假旅游满足了旅游者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需求,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关注和推崇[1]。打工旅游者的产生和打工度假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这种旅游形式称为“working holiday”,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打工度假”[2],有学者将其翻译为打工旅游或打工换宿[3,4],本文统一将其称为打工度假旅游,而这一旅游群体称为打工旅游者。部分学者对打工旅游者的概念界定、动机及影响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然而,打工旅游者的内涵界定、发展程度与研究进展等尚需进一步梳理。鉴于此,本文从打工度假旅游的起源与发展、打工旅游者的内涵、核心研究内容等方面系统回顾和述评该主题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1 文献来源及概况

为了解国内外打工旅游者相关研究状况,2020年12月10日,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旅游”为主题,篇名输入“打工旅游者”“打工度假旅游者”或“打工度假者”,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76篇,然后以“working tourists”“working holiday makers”或“working holiday”为篇名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检索结果44篇。为确保文献的可靠性,首先去除两个数据库中的重复文章,并通过确认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剔除无关的文章,其次明确每篇文章所运用的概念或理论、内容、方法及主要结论,并通过参考文章的引用文献,进行必要补充,最终共确定60篇文献(英文45篇,中文15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60篇打工旅游者文献的年发文量(图1)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且主要发表在2000-2020年,2018年发文量最多(中文1篇,英文8篇),2011-2020年发文量(39篇)占总数的65%,说明打工度假旅游的研究起源虽早,但近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从中英文文献发表数量看,我国对打工度假旅游研究较晚,相对滞后于国外研究。上述文献研究方法主要归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和其他研究4类:定性研究占60%,其数据获取方法包括访谈法、参与或非参与式观察法、网络日志分析等[5-8];定量研究占12%,其数据获取以问卷调查法为主[9,10],文献分析、游记分析等次之;混合研究[2,11]和其他研究[12,13]分别占18%和10%。

图1 年度发文量趋势Fig.1 Trend of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2 起源发展与内涵

2.1 起源与发展

国外打工度假旅游的历史可追溯至1962年,英国大学北美俱乐部在北美的夏令营和滑雪场提供工作和志愿者交流项目,产生了打工旅游者这一类群体。从已有文献看,最早将打工度假旅游形式纳入研究视野的是美国学者Pape,他打破了早期旅游理论家将工作和旅游视为两个分离领域的说法,提出了“touristry”(工作旅游)一词,指依赖于工作的旅游者从事“touristry”的职业[14]。早期的“打工度假”是年轻人在暑假期间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旅行,他们被称为短期的无薪农场工人。这一阶段是打工度假旅游的初步发展时期,打工旅游者将工作视为旅游经历的一部分。正式的打工度假计划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发展起来的,当时英国推出“打工度假”签证系统,目的是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其允许来自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年轻人在开始正式职业生涯和婚姻之前临时进入英国,体验英国的社会和生活,并做一些简单工作以支撑其旅游开销,他们是典型的打工旅游者[15]。

国内打工度假旅游自国外演变而来,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旅游平台和经营商为旅游者提供打工度假的条件与机会,如厦门思明区环岛(马克客栈)、云南丽江古城等地的民宿行业中都有青年游客进行打工度假旅游[5,6],促进了打工旅游者在国内流动。国内打工旅游者通常以打工换取食宿,以摆地摊、做生意等方式在旅游目的地逗留,并具有工作轻松、时间灵活、交流氛围好等特点[5]。因此,相比国外打工旅游者在签约劳动合同下的被雇佣性质,国内打工旅游者所处环境较为松散,受到的约束也较少。

2.2 概念内涵

2.2.1 概念界定 不同专家学者对打工旅游者的内涵进行了解释(表1)。在旅游形式上,学者们对打工旅游者看法一致,均认为打工旅游者的旅游模式是工作与旅游相结合[3,10,14,19];群体以青年人为主[13,16];收入上,有学者认为打工旅游者从事的是无报酬的志愿者活动[10,16],也有学者认为是有报酬的工作,主要为旅游提供经济支持[13,17];在动机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补充旅行资金[13,17,20],二是为深入旅游体验、促进自我发展[3,18,21]。学者们比较认同打工旅游者是以旅游为主、工作为辅的旅游群体,这与Pape最早提出的观点[14]一致,但Cohen在1974年又提出了一部分依赖于职业的旅游者,他们以工作为主,并且定义了几种以工作为导向的旅行者,如“商务旅行游客(business travellers)”“旅游雇员(tourist employees)”“参会者(conventioneers)”“官方观光者(official sightseers)”等,并称之为“集商务和娱乐一体的游客”[22]。笔者认为,以工作为导向的旅行者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打工旅游者,主要区别在于工作性质与动机。依赖于职业的旅游者主要目的是为了工作,旅游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或工作过程中顺带旅游的行为;而打工旅游者将工作作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旅游。

表1 打工旅游者概念界定Table 1 Concept definition of working tourists

2.2.2 相关概念辨析 与打工旅游者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义工旅行者、背包旅行者等,都表现为深入当地生活、深度体验的特点(表2),打工旅游者和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形式均为工作、劳动与旅行相结合,在目的地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力以换取旅游体验的愉悦感。不同的是,打工旅游者仅在旅行过程中通过劳动或技能换取金钱或食宿,是为减少旅游带来的资金压力,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入体验;而义工旅行者更注重公益性,需要为旅游地带去援助且无报酬,以往有研究称这种旅游形式为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25,26],“责任感”是义工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需要时刻谨记的关键点。背包旅行者与其余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旅游过程中没有劳动的体现,且行程灵活、不固定,倡导自主精神。总体而言,义工旅行者以“利他主义”为主,而打工旅游者和背包旅行者的动机更多在自身。

表2 相关概念辨析Table 2 Analysis of relevant concepts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学者对打工旅游者的概念内涵关注点不同,从而理解上也有些许差别,但也有相通之处。总体而言,打工旅游者的概念核心可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总结:工旅结合、以工助旅、深入体验。打工旅游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作和旅游相结合,在旅游行程中做一些无需专业技能的工作换取薪资或食宿,以此减少旅游开支,从而延长出行时间以获得更深入的旅游体验。

3 核心研究主题

打工度假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现象出现,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打工旅游者群体也逐渐受到关注。国外学者对打工旅游者已有深入研究,国内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已对其展开研究,但仍属于萌芽阶段。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打工旅游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者的类型、动机、流动行为、自我构建、影响效应及其他相关研究等方面。

3.1 打工旅游者类型

打工旅游者的分类问题是该研究领域基本且重要的研究。随着打工度假旅游形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打工旅游者的分类更加详细多样,国外学者Uriely等对打工度假游客类型研究较为深入,在前期研究中根据打工旅游者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职业打工度假者、长期预算者和普通打工度假者3种类型,职业打工度假者倾向于将其旅游活动视为工作的副产品,长期预算者将其工作视为继续旅行的一种手段,而普通打工度假者将工作视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10];在随后研究中,Uriely对其分类更深入,从主要目的、从事工作特征和人口特征3个维度将旅游者分为4种类型,且这些旅游者被描绘成一个连续体,从旅行者的身份逐渐过渡到工作者的身份(表3)[12]。国内学者徐红罡等从有无薪资角度将打工度假者分为无薪打工旅游者和生活方式型旅游者雇工[3]。前者没有薪资待遇,主要通过打工换取食物和住宿,在旅游地停留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减少旅游开支;后者主要体现在情感上的失落,他们通常是厌倦了城市的工作生活而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地逗留,在客栈、酒吧、咖啡吧等旅游相关企业从事工作。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打工旅游者类型研究概括较全面,但缺少统一标准。由于动机和工作方式多样,各类型间存在交叉人群,界限模糊,如何恰当区分游客类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表3 打工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类型Table 3 Types of working tourists and tourist workers

3.2 打工旅游者动机

由于研究对象和重点不同,学者们研究得出的打工度假旅游动机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加强理解与交流[13,27,28]、逃离日常[1,21,29]、体验当地生活[21,27,28]、学习[1,21,29]、自我实现[1,27,29]及筹措旅费[1,21]等方面。部分学者对打工旅游者的动机进行分类概括,如钟尚澄将其归纳为“做个漂泊者、语言学习者、淘金者、梦碎者”4类[30];Ho等将其概括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我主义3类[31];Zhu等运用主题分析法将在新西兰打工度假的中国青年归纳为逃避现实、成本收益和时机3个主题动机[7];Harris等通过推拉理论模型得到背包客参与打工度假的影响因素,推力因素有背包客的动机、需求和打工度假签证三方面,拉力因素包括目的地形象、产品供应和工作机会三方面[32];Fang等运用推拉理论模型对中国的打工旅游者动机进行分析,其中推力因素包括自我实现、知识与技能发展、逃离与放松、自我意识提高,拉力因素包括打工度假签证政策、自然环境与风景、经济潜力、友好的当地人和安全[33]。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打工旅游者的动机研究较为丰富,由于研究的目标群体和侧重点不同,得出的动机较浅显且具有局限性,无法归纳出具有一般规律的旅游动机。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打工旅游者动机的理论方法研究,比较不同目标群体间的动机差异。

3.3 打工旅游者流动行为

打工度假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流动现象,模糊了工作和旅游二次元对立的关系。Pape在提出打工度假这种旅游方式时指出其是一种职业的流动性[14];徐红罡等从流动性视角探讨打工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表现[3];唐香姐等借助流动力[34]的分析框架解释打工旅游者产生的原因,发现打工度假的旅游形式增强了打工旅游者的流动能力,是其能够流动的一个机会,且流动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5];彭诗容将打工旅游者产生的空间流动分为物理流动、咨询流动、现象流动和社会流动4类[35];韦俊峰等以厦门马克客栈为例探讨流动性的实践内容,发现在生产和消费的两级旅游流动性谱系中,打工旅游者处于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位置[6]。此外,“打工度假旅游+少量志愿/公益活动”的组织模式实现了打工旅游者和志愿者两种身份之间的流动[6]。打工旅游者的流动行为不仅是一种人口流动现象,还体现在游客不同身份之间的互换,学者们对流动行为的研究验证了旅游和工作并不是对立关系,两者可同时存在。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流动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不同身份间的转换该如何界定打工旅游者的属性?又是哪些行为特征导致打工旅游者流动能力的不同?

3.4 打工旅游者的自我构建

打工度假旅游的方式是旅游者与他人产生互动的良好体现,对自我构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打工度假旅游是旅游者对内在自我成就与自我肯定的追求[26],能够使自己更真实地面对自我,是自我成长与构建实现的过程[36]。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打工旅游者的思维,呈现出原始特征与当地文化混合的自我认同,从而构建出新的自我[35],这种自我构建主要体现在心态的独立、思考方式的拓展、增进情感的管控和自我发展的追求等方面[37,38]。而打工旅游者在追寻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可获得个人成就感、自我归属感及自我意义感,从而形成真正意义的自我认同构建[6,39,40]。不难看出,现有研究多认为打工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会对自我有更深的了解与认知,自我意识重新形成以完成自我构建,但缺乏对打工旅游者自我构建深层内因的挖掘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探讨,即打工旅游者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中如何形成自我构建,影响机制有哪些?达到自我认同后是否也会被当地人认同?如何对待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关系等。

3.5 打工旅游者的影响效应

打工度假旅游的经历提高了旅游者对现代生活压力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13,20,28,31],同时也为当地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对促进旅游业发展[12,17,18,41,42]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多认为其影响效应是积极的,也有学者认为,打工度假旅游过程中,语言影响会带动其他负面影响,在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5,35]。

3.6 其他相关研究

如关于打工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Meng等研究发现影响打工旅游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目的地沉浸感、旅行的经济性和自我实现3种因素,且参与打工度假旅游的方式更多是“体验型游客”,而不是“经济型游客”,他们更喜欢独特的体验[39];Lee等通过考察感知价值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文化和休闲、旅行、学习、一般生活、工作5个因素[43]。

综合以上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打工旅游者进行了研究。在打工旅游者分类研究方面,根据人口特征、工作特征、旅游动机、有无薪资等角度将打工旅游者分为不同类型;在动机方面,主要归纳为弥补旅游开支、提高自我、逃离现状及深入体验;在流动行为研究方面,学者们肯定了打工旅游者的流动特征,实现了身份互换;在自我构建方面,打工度假旅游促进了旅游者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影响效应方面,体现在对打工度假者、当地企业两方面的影响,多为积极影响,也有少部分消极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打工度假旅游是一种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兴旅游模式,是生活方式变化的延伸,盛行国外多年,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也引起学术界对打工旅游者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系统回顾打工旅游者的研究后进行归纳总结:1)打工旅游者的内涵,普遍认为打工旅游者是在旅游过程中从事临时工作获取良好体验或补充旅行资金的游客,打工是手段,旅游是目的;2)打工旅游者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包括参与观察、访谈、网络日志分析等,定量研究较少,主要是问卷调查,部分学者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3)打工旅游者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类型、动机、流动行为、自我构建、影响效应及其他方面。今后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 进一步揭示打工旅游者的本质。目前国内外学者从类型、动机、影响等不同方面对打工旅游者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打工旅游者的定义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如何定义打工度假旅游、如何界定打工旅游者的范围是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建议从多维度考虑打工旅游者的内涵,如目的地的范围、从事工作的类型、旅游者的动机、停留时间及有无薪酬等方面。

(2)不断完善打工旅游者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途径,对比研究则是检验和升华理论研究的手段之一。未来研究应强化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等建立打工度假旅游相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模型,特别是在打工旅游者的动机、影响等方面,利用先进多样的研究方法细化打工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3)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拓展打工旅游者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打工旅游者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游客群体,国外对于打工旅游者相关领域开展了一定研究,而国内近几年才显现出发展趋势,仍处于初期阶段,还有更多关于打工旅游者的相关内容需要研究讨论。随着经济全球化、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深入,打工度假旅游将呈现新的发展特征。未来研究一是进一步深化打工度假旅游发展的阶段、过程与机制研究,包括打工度假旅游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不同类型打工度假旅游的发展过程特征,打工度假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文化等驱动机制研究;二是深化打工旅游者影响研究,包括对打工旅游者本身、雇主、当地企业及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技术运用不断赋予打工旅游者新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打工旅游者与传统意义的游客差异,探讨打工旅游者与其他流浪者、生活方式型游客、长期经济型旅游者、非纯粹旅游者等的差别和联系。

猜你喜欢

旅游者学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学者介绍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