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形塑、类型及经验分析

2021-12-07曹福然

关键词:遗产工业英国

曹福然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引 言

作为全球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也率先步入了城市和工业的衰退阶段,随之遗留的大量厂房、设备及构件等工业遗产在初期多被闲置、废弃及拆除,随后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英国政府及城市积极推进复兴运动的重要政策内容、文化中介及逻辑形制[1],并在围绕其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复苏,同时表现出较好的市场潜力与可持续性开发前景[2]。当前,英国的这一城市演化也近似地发生在我国部分城市中,同时因各类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相关城市强烈转型需求的随之产生,而工业遗产的文化、经济、科技等多维价值也开始被挖掘和重视[3]。习近平于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示“要保护好工业遗产”[4],并于2019年11月肯定了上海杨浦滨江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的做法[5],实为我国在新时代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布局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并指明了新方向。故此,为进一步实现英国经验的观照和借鉴,本研究将从其形塑、类型及经验这三个方面分析英国城市复兴推进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一、形塑:城市与工业的衰退及复兴需求

1.城市的衰退与转型

发轫于18世纪中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彻底解构了英国及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秩序,这不仅使英国的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过渡为工业经济,还引发显著的人口大幅增加及重新再分配,例如1800年伯明翰人口为7万多,到1901年已增长10多倍,达76万多[6]。由此也推动了英国城市成功吸纳各类新兴资本涌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促成了其城市社会的加速形成与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发展[7],并在城市形态上先后历经中心区绝对集中、中心区相对集中及中心区相对分散等城市中心化发展阶段。然而,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深化发展与不可控因素的增多,城市逐渐出现市政腐败、废弃区及贫困阶层分化等问题,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手段的多样化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等新因素的互相干预,及英国地区和社区市民意识的整体性增强和产业经济的扩散性发展,英国很多传统工业城市步入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并于20世纪中期后步入显著的衰退期。

从城市形态和产业经济发展特征上看,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在本质上别无二致,主要特征为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绝对数量下降的“中心区绝对分散”,即城市人口集中的重要特征开始逆向发展,具体表征为郊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由城市中心区迁出的人口、商业、工业等。而正是这种分散化和去中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城市中心及相关区域开启了经济的衰落与萧条,例如1951年曼彻斯特市总人口超过75万,但1981年已不足50万[8],而这种人口的减少与城市的衰退在彼时的英国较为普遍。随后,由于城市原本所具有的在文化、政治、经济、居住、社会及消费等方面的主要功能也开始呈现分散的趋势,加上各类城市问题的不断恶化(如环境污染、犯罪率增长、种族矛盾、交通拥挤等),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人口从城市迁入到远郊并逐渐形成了宜居的生态区。这不仅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经济崩溃、失业人口剧增、大量土地废弃、种族矛盾等严峻问题,还导致了英国相关城市政府政策及经济规划出现遏制性趋势,“新城镇”和“城市扩张计划”等寻求复兴的城市政策也由此在该阶段被先后推出。同时,衰退后遗留的大量工业遗产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并在工业生产转移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成为象征城市文脉与标注工业文明的城市资源及全新发展机遇。

2.去工业化与复兴的开启

进入衰退期后,由于资源枯竭、生产成本激增、产业转移、过于倚重传统制造业及中心城区生活环境质量恶化等缘故,英国很多城市面临去工业化程度日趋深化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的持续下降及服务业劳动力人数比重的持续上升均较为显著,例如1971年到2001年英国最大20个城市的制造业就业人口流失了280万,并同时在服务业领域增加了190万个就业岗位[9]。对此,彼得·霍尔(Peter Hall)指出:科技及对外竞争耗费了100年的时间(从1851年到1951年)才将农业工作者的数量减少了一半,然而制造业的工作岗位减少三分之一仅仅花了13年的时间(从1971年到1983年)[10]。这不仅直接造成英国城市中虚拟经济膨胀过度并随之引发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并使得社会隔阂与排斥、劳动力严重外流与失业等问题日趋严峻。2010年12月,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Th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BIS)在发布的《英国制造业经济分析报告中》(ManufacturingintheUK:anEconomicAnalysisoftheSector)中指出:1975年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为740多万,然而2009年仅为260多万,占到了彼时英国劳动力总数的8%[11],由此形成显著性“就业缺口”。不仅如此,在该缺口的形成过程中,英国大量工厂被迫关闭,加上土地的供不应求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英国很多城市不得不加速推进城市复兴进程,并将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单位关闭。由此,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等资本组织形式开始在城市中建立兴起,而那些搬离到内城以外的企业则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信息技术及服务业就业岗位在英国的M4走廊等相关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增加并随之产生很多新问题。

为有效应对这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英国政府考虑到战略视角的原则、公共/私人合作关系、可持续及城市遗产增强等方面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境[12],英国很多早先的制造业城市开始在物质上寻求转型,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投资酒店业、零售业、休闲产业及会议中心等推进城市经济的复苏,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各类实践也应运而生。从根本目的上看,城市复兴主要是为了让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变迁后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主要功能,同时更好地供人类在可预期的未来时间里居住和生活[13-14]。就英国的实践而言,依托工业遗产的复兴运动在本土很多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究其关键即在于城市中对工业遗产的多维度、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利用实践。简言之,工业遗产不仅是工业城市宝贵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记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的一种重要解读维度和感知入口。因此,英国在推进城市复兴运动的过程中,将工业遗产视作了其城市发展的关键标志物及其工业文化的主要参照物,并结合工业考古在学术研究和现场实践中的勃兴对工业遗产展开了保护与利用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更为强调尽可能脱离人类干预而进行静态式保护的Preservation而言,英国文化遗产语境中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惯于使用Conservation来表达,即更加强调对遗产项的可持续性再利用(sustainable re-use)和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二、类型及其实践的关键问题

城市与工业衰退后的大量工厂关闭直接引发工业厂房、设备及建筑的闲置、废弃甚至被拆除,而城市经济、文化寻求复兴的强烈需求则使得工业遗产的功能、价值及形态发生转变,并在多层次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日益融合为基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城市复兴运动。就英国而言,彼时其绝大部分传统工业城市将其所持有的各类工业资源投入到不同的转型用途中,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建筑建造所需材料(如英国世界级工业遗产铁桥)、陶器及瓷器一类器皿的烧制(如位于英国什罗普郡的老科尔波特厂)、基于不同用途装饰物的生产(如铁质栏杆)、居民生活用途(如烟斗等)。由此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工业化物理证据(如由厂房及水坝等组成的工业建筑、由纺织机及蒸汽机车等组成的工业构件),同时还保有了丰富的工业事件(如英国达尔比家族的技术更新历程)。而这些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脱离生产环节的大部分青年群体、学生群体等而言,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无疑可提供一种必要且新奇的文化体验,并呈现出文化多元、层次丰富的实践类型。故此,参照类型学理论和田野调查结论,基于工业遗产在彼时生产作业时期所承担的主要工业功能、遗产形态与文化表征, 本研究将其保护与利用的类型分为三个类别(图1),下文将展开阐释。

图1 英国保护与利用的工业遗产类别图

1.工业生产类遗址

工业生产类遗址不仅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见证者,同时其自身的历时发展也印证了城市及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演化,因而具有较好的文化认同基础与较强的保护与利用物质基础。考虑到Goodall(1993:99)所提出的“工业遗迹普遍体积大,且不可移动”的特点[15],首先基于该类工业遗产是否地表可见进行了初步划分。其中地表可见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英国莱斯特的修道院泵站,其不仅在泵站原址完整、真实地保留和呈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情境,并由此建造了一座融合互动性、体验性与教化性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毗邻其右有一椭圆形建筑物,属英国国家太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由此产生早先蒸汽工业时代工业遗迹与现代人类探索太空时代工业建筑的强烈对比,并形成了跨越200年之久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最为常见的地表可见工业遗产大多以工厂及工业构件、设备为主,例如在位于英国泰尔福德镇梅德利区的“发动机”工业博物馆就独具匠心地放置了大量使用于英国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构件。在地下可见类工业遗迹中,大多以遭到废弃的矿洞及矿物冶炼场所为主,最负盛名的当属英国铁桥峡谷的骨灰级工业遗产——熔炉及挖掘出的“熔炉”炉料装料斜坡,有学者因其原生功能及时间节点等原因将其建构为“全球变暖的发源地”[16]。

2.工业交通类遗址

依据交通方式,该类别可细分为水运交通类、轨道交通类及其他交通类,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水运交通类工业遗址当属位于英国伯明翰市中心以西的布林德利地区。18世纪中后期为降低铁器等金属制品及相关工业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伯明翰开凿了一条被誉为“英国运河系统心脏”的伯明翰运河。如今,保护与利用的成功使得布林德利地区的工业遗产得以幸存下来,并使得以往用以承担工业贸易运输职能的运河被住宅、酒吧、商业中心、办公楼、文化设施及咖啡厅围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7]。除此之外,布林德利地区中部一批承担运输作业的驳船亦属宝贵的交通类工业遗产,并已衍生为一项个性化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及增值服务。作为铁路的创始国,英国保留了较多铁路等在内的轨道类交通工业遗产,并常见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英国传统工业城市中。例如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中就保存着较好的铁路轨道,并通过各类展演活动增强生产作业时期的重现和阐释。而在其他交通类工业遗产中,不得不提英国最重要也最负盛名的工业遗产——铁桥。西方学界很多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论断了铁桥的重要地位,例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首任主席尼尔考森斯(Neil Cossons)(1978)提出:铁桥作为世界首座铁制桥梁,是世界工业革命发源地而具有重要历史地位[18];英国著名历史学者巴里特林德(Barrie Trinder)(1988)指出:铁桥代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9]。同时,铁桥峡谷还是英国首个世界遗产及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首例工业遗产,充分佐证了全球大文化遗产语境对其巨大价值和重要地位的认可。

3.工业社会类遗址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朱利安·索雷尔·赫胥黎爵士(1996:17-18)提出社会制品及其所涵盖的三个类别:亲属关系、家庭关系及社会组织[20],在西方学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初步将工业社会类遗址分为两个子类:即工人社区及业主地产。工人社区主要包括在工业生产作业时期供工人居住的各类工人宿舍,同时还包括供工人开展工业及生活活动的各类场所、空间等,这些均能够较好地体现彼时的生产特点、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及整体的环境特征。同时,工人及雇主、业主们的居住区还能够集中展示工业活动及工业进程推进下的城市基础设施演进历程。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一环及核心组成部分,工人群体不仅是城市工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及见证者,同时还是工业化精神的传承者与传播者。由此,包括工人宿舍、职工社区等在内的工业社会类遗址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很高的保护价值,同样应当被视作重要工业遗产开发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英国生态博物馆布里茨山维多利亚镇,该地区原址在19世纪是世界主要的煤、铁产地,同时还持有颇具特色的工人宿舍。因此,其在保护与利用之初便保有了彼时主要供工人家庭生活的村舍原貌,并在村舍内部保留彼时人们所用的器具等以恢复彼时的生活与作业场景[21],同时还安排工作人员着彼时居民的服饰以在村舍内进行演示及讲解。不仅如此,不同类别的业主所有地产也是工业社会类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工厂的建立与发展对本区域内其他经济形态及产业类别的兴起与发展息息相关,当发展壮大的工厂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时,庞大的工人社区则会应运而生,众多资本、技术也会相继投入该区域。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类资本及技术的涌入也体现了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碎片化地体现了政府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大众审美情趣的发展脉络。因此,英国依托工厂而逐步发展而来的各类商店、酒店及不同类别的生活及娱乐场所也呈现出了较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怀旧情怀”与情感连接需求[22]。

4. 工业遗产实践的关键问题

英国在依托上述三大类工业遗产的实践过程中,其保护与利用还关联了相互影响且不可分割的六大关键问题。第一,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秉承各利益相关者平衡发展的理念,并着眼于工业遗产的自身特点。以英国世界遗产铁桥峡谷为例,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是与大型居民社区相毗邻,而在其各类工业遗产开发的各关键环节,该特点均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在初始阶段即强调本土工业遗产、地方经济、社区及自然环境这四个方面和谐共生的实现,同时对其后期塑造并管理这四个方面的动态平衡关系影响深远[23]。而这既是铁桥峡谷成功的重要理念之一,同时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由于不同工业建筑及构件之间存在生产作业时期所特有的工业呼应关系,因此需强调对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利用,切忌人为将此种共存关系割裂开来。第三,工业遗迹消除成本高,因此较多的案例选择直接在遗迹上建造工业主题博物馆,而这又对城市发展的土地需求提出了较大挑战。第四,由于工业遗产最大的魅力即在于其所展现出的新奇工业文化与工业景观,因此应着力避免对工业构建、元素的简单摆放与枯燥呈现。而对于工业遗迹的“漫画式”处理或者数字化模拟等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处理方式,也须依据实际需要而适度使用,以避免因工业文化内涵空洞化而丧失工业遗产的原生意义,更避免消解和贬损工业文化的新奇效应。第五,工业遗产作业时期的生产特性使得其普遍存在着污染问题,同时在作为展览物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很多英国工业遗产开发伊始便着眼于周围生态环境的修缮与恢复;而出于进一步增强工业遗产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呈现彼时的生产作业场景等目的,在很多案例中遗留的设备、机器等皆处于生产或移动状态,但均是以安全参观、零伤害操作等理念为首要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人类所遗留的各类工业遗产而言,尽管其所代表及彰显的是过去工业作业时期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及其所衍生的人类社会生活及相关活动,然而其开发所处的却是文化日益多元、产业结构更替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下,因此开发时务必要将该“时间上的分异”纳入考量范围:既突出过去工业文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打造为主要吸引物,同时还需兼顾当下的审美趋势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可偏颇其一。第六,以往早期针对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历史建筑仅单纯进行“原样”保护与呈现的城市规划理念需适时改变,英国城市管理者们更为强调从具有高度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历史建筑中寻求经济收益以实现其经济价值,而这一点对于促进城市中工业遗产的承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有效缓解了维护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与资金相对不足的遗产保护矛盾,还利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手段较好地宣扬了城市的工业文化。

三、城市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多维经验

随着转型需求、大众审美和社会文化生活情境等方面的持续性变迁,依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及其与城市融合程度的深化、精细化和规模化,英国在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的城市复兴运动中积累了丰富且多维的经验,主要涵盖城市文化、城市工业社区、城市文化地标、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区及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这六大方面。

1. 以城市文化为关键点

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首要关注的是其对城市特色的标注与佐证,而城市文化则是保护工业遗产的关键点,即:城市文化赋予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目的与重要原则。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伊始,面对不同类别的遗产项,遴选和确定保护对象是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做出的选择会不尽相同,但城市文化往往成为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实践中,围绕城市文化这一核心要义,英国还重点关注了其他因素: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审美价值、遗产价值等(图2)。从实践中来看,工业遗产自身具有很特殊的外在形态与独特的工业美感,同时由于其在生产作业时期所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注定了其与其他类别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不同。而这往往会在城市复兴过程中被塑造成为城市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但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文化类型比较多样而复杂,因此工业遗产文化常常会与城市的其他类别文化进行融合,以共同构成城市特色鲜明的文化范式。

图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考量因素

以英国曼彻斯特的凯瑟菲尔德保护区为例,在曼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复兴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对时空相隔甚远的罗马时代与工业时代遗产进行保护式整合,并针对重建后的城堡和古旧的铁路、工厂、磨坊、桥、仓库、烟囱进行适应性再利用,最后建成包含纺纱机、铁路、发动机、蒸汽机等工业遗产的凯瑟菲尔德城市公园,由此成功从被遗忘的“城市角落”转变为繁荣的主要旅游景点。

2. 以城市工业社区为作用力

工业社区是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分布于大型工业生活区中。其不仅集中见证了普通工人及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同时更是地区和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空间佐证之一。工业城市的衰落除了引起城市自身的诸多改变之外,同时还对当地社区造成了巨大影响:大批工人失业、工厂废弃与工业景观被遗忘、社区萧条与社区污染、社区隔阂加剧等。因此,工业社区对于实现地区经济与生活复兴天然有着较强的需求,而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社区意识几乎在推进所有英国城市的经济复苏和文化复兴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具有很明显的可持续性,使得城市工业社区成为了地区工业遗产重要的保护力量,由此增强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

实践中,英国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运动通常起步于当地社区,而具体的保护工作和针对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常常由不同的信托组织所主导,比较著名的有铁桥峡谷博物馆信托基金和新拉纳克保护信托基金、布莱纳文合作伙伴[24],而组成这些信托组织的主要成员除了政府城市管理人员、城市管理专家学者及关联领域专家学者之外,当地工业社区成员同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所呈现的工业社区文化在很多英国工业遗产旅游景点中得到了印证,例如英国世界遗产新拉纳克专门设立了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工厂工人住宅展示区以集中反映和解读其“纺织厂村庄”在彼时的生活场景。同时,城市工业社区还在改善地区环境、促进地区商业发展、推动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和宣传城市工业遗产文化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5]。

3. 以城市文化地标为精髓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26],工厂、车间等工业建筑类遗产的可改造特性使对其进行改建和适应性再利用成为了可能,由此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出现在了城市繁华中心,并被塑造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事实上,随着西方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和景观处理手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遗留建筑被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们改造为“注释城市精髓”的文化地标。泰特现代艺术馆无疑是英国依托工业遗产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以推进区域复兴的最佳案例了。原油价格的上涨及新能源的冲击使得原本繁荣的伦敦旧工业区——萨瑟克区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发展停滞,而位于该区的河岸发电厂则难逃被关闭的命运。彼时千禧年即将来到,伦敦政府决定借助该区已有的文化氛围以推动地区复兴,而泰特现代艺术馆则完满地满足了这一需求,同时也使得气势磅礴的工业遗产——河岸发电厂被保留下来。后经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的改造,泰特现代艺术馆成为了伦敦著名的文化地标。实践中,其与著名的世界遗产圣保罗大教堂隔河相望,通过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桥实现了联通,与附近的伦敦眼观光缆车、滑铁卢桥等共同构成伦敦一区的特色建筑群,在进一步提升伦敦文化多样性并稳固伦敦“世界城市”[27]地位的同时,也明显为地区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依托着每年稳定超过500万游客的巨大体量和绝佳的地理位置,象征伦敦昔日电力工业文化的工业遗产也在新的世纪实现了面向全球的有效传承。

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地标与工业遗产的结合能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推进现代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工业遗产实现在新时期在不同群体中的有效传承。不仅如此,就城市形象而言,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城市文化地标能够进一步丰富城市的标识系统,并提升其区域影响力和城市工业文化的影响力。而城市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将在文化地标产生的经济效益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由此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 以城市文化空间为平台

空间不仅是身体的延伸,更是社会文化与政治权力的角力场,而城市中的文化空间尤其是公共文化空间则集中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变迁脉络与社会发展历程,并逐步发展为城市新的文化中心、教化平台和社交场所。从类别上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通常主要包括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类演艺场所,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也慢慢发生改变并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至今,全球大文化遗产语境中城市的各类文化空间开始突破文化遗产及文化产品单一的呈现与演绎,并在其空间分配上越来越多地关注其教育功能与服务功能,以在实现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同时向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休闲服务,成为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实现有效传承的有效媒介与重要平台。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很多城市将其文化空间打造成工业遗产的宣介场所,最通常的做法即是直接基于工业遗产及其周边以建立博物馆或在城市副中心区附近建造工业主题博物馆以陈展同类工业遗产,不仅吸引了大量各年龄层次的游客,还带动了周边关联产业的发展,由此很好地实现了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容器或文化范式中的发扬与传承[28]。

以基于英国国家铁路系统的约克北车厂而建的大英铁路博物馆为例,其活化利用了车厂中原有的厂房空间、轨道、机械设备和各类路线,以最大程度凸显英国铁路在其近代工业化进程推进和工业社会形成、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发展至今,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以铁路和火车为主要展出物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其游客体量上已成为仅次于伦敦区内博物馆之外最受欢迎的博物馆。除了通过转盘展示数百辆不同种类的列车之外,比如世界最大蒸汽火车、欧洲之星、出现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霍格沃兹特快等,还同样将火车发动机、旧时的列车时间表及相关海报、相关报纸、列车站牌、列车员制服、彼时使用的火车票、彼时旅客使用的行李箱等相关物件进行展示,以全方位地传承让英国引以为傲的铁路工业文明。

5. 以城市文化区为特色

作为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中“五大城市形体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9],区域对大众把握城市结构、认知城市肌理、理解城市行为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独特风貌的形成在整体空间上起到“定型”的作用。基于此,英国借助工业遗产原有构成特点与原址空间特点以设立相关文化遗产区,并依托工业文化的城市文化区发展为城市特色节点,由此突出了工业文化的物质性,并成为了工业文化以空间形态在现代城市中的集中呈现和可持续“发声”。

以“2017英国文化之城”——赫尔的“赫尔旧城遗产行动区”为例,其依托持有的461项在国家层面作为文物保护对象的历史建筑物、255项在地方层面作为文物保护对象的历史建筑物、4项经英国遗产信托基金遴选出的“列入计划的历史遗迹”、2处注册历史公园及花园、2580项英国遗址及遗迹档案等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划分出26处保护区[30],其中赫尔旧城遗产行动区因持有上述各类文化遗产的40%左右而受到了重点关注。从历史上看,其旧城区作为拥有超过700年人类居住历史的重要城市文化区块,如今已成为赫尔当之无愧的历史中心与文化遗产中心,其记录和见证城市漫长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水果市场”如今已在城市复兴运动中逐渐转变为现代文化休闲区域,持续地推进着区域与赫尔市中心、博物馆区及海滨区的沟通和连接。而旧城区左侧的赫尔码头则集中呈现了赫尔工业化进程的萌发、勃兴、衰落与变迁过程,并被塑造成“英国文化之城”计划中的最重要文化活动区域。同时连接着北海的特色码头区也体现出了赫尔工业文化的外在特点,由此使其不仅成为赫尔目前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文化区,更是成为了赫尔工业文化历程的城市特色节点,增强了抽象工业文化的物质化程度,通过推动区域经济的复苏与产业链的成熟以促进城市工业文化的发展。

6. 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为驱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由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于1997年提出,后在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欧洲等国发展壮大,类似的提法还有内容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等。随着很多国家级地区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创意产业在国家经济的贡献值不断提高,在其产业经济的所占比重也持续增加。而在英美和欧洲等国的实践中,工业遗产发展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英国推进城市复兴的过程中,积极发展依托工业遗产的创意产业是彼时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们所选择的发展途径之一,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究其原因即在于从特点上看,创意产业强调人们智力和创意的运用,而工业遗产本身很好地契合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萌发与勃兴:工业遗产所包含的工业精神(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务实勤勉等)正是创意产业发展之魂,同时工业遗产特有的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特质与科学知识含量都成为创意者们创意灵感、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等的源泉,而工业建筑类遗产低龄质优、空间形态宏达空旷的特点也营造了有利于创造力形成和创意迸发的氛围。基于此,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选择了依托工业遗产推进融合发展,而随着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不断增加和在社会认知中所形成的广泛认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发展趋势。”以巴金创意产业区为例,自2016年1月21日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宣布投资20万英镑以用于支持“巴金创意产业区”建立伊始,至今该区已发展为包含8家创意合伙人、5处公共艺术及公共领域、6项创意区发展计划的新型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区(表1)。实践中,其不仅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设计师、创意人、制造商等入驻,而且提供了很多各类创意群体负担得起的工作室和创意空间,旨在为现有创意艺术、表演、设计和相关工艺组织间构建关联并搭建平台。与此同时,得益于地处工业化进程最勃兴时期的海运业蓬勃发展区,其“冰屋”区包含了大量的渔业遗产,无论是民众在河畔游览还是创意人在此间创作均能感知到生产作业时期的渔业文化,由此巴金区极富特色的工业文化借助创意产业的振兴而实现了演绎、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持续驱动其工业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表1 巴金创意产业区现状[31]

总 结

工业衰退引发的经济萧条、青年劳动力流失及形象恶化等城市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共时性差异而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二战后,率先步入工业革命、逆工业化及去工业化阶段的英国开始寻求广泛而全面的城市综合性复苏,并在相关学者、城市管理者及其从业者等利益相关者所关联的理论与实践中形塑为英国城市复兴运动。实践中,该复兴运动始终依托英国城市中的工业遗产而渐进展开,并通过主要围绕三大类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而真正达成了持续性的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同时呈现出涵盖城市文化、工业社区及文化地标等六个方面的多维经验。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英国
英国的环保
遗产怎么分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