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 “言不尽意”“立象尽意”与文学作品的解读及接受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妙悟领悟语言文字

陆 跃 升

( 凯里学院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一、立象尽意与文学文本诠释

鈡嵘在《诗品序》云:“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诗歌的创作有赖于客观外界对诗人心灵的刺激。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际遇给诗人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创作出内容不同的诗歌,表达出截然迥异的情感体验。刘勰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作家的情感因受客观外界的激发,为了表述这种情感,必然用语言文字予以体现,这就是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尚书·舜典》亦云:“诗言志,歌永言”[2]。这里的“志”,即指作家或诗人的思想情感。钟嵘、刘勰等都说明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依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以激发作家的心灵,作家再借助语言文字等方式以表达作家的“志”,这种文学作品就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也就是作家“志”的文字体现。然而,作家心中的“志”(即思想情感)是复杂微妙的,很难用语言文字予以详尽描述。诚如《庄子》云:“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因此,作家为了表达自己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就必然借用语言文字构建意象以寄寓其复杂而难以言传的情感,即“立象以尽意”。王弼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结合作家的创作实际,通过文学作品准确领悟作家所要表达思想情感也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字的解读以理解其意象;一是结合文学作品的意象对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准确把握,并作出判断、评价。因此,在文学鉴赏与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以把握作家建构的意象,然后结合意象领悟作家复杂而微妙的“意”,即 “披文以入情”,才是文学鉴赏与诠释的正确途径。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意”不是简明直白的,而需要经过鉴赏者对作品意象进行仔细品味、咀嚼,并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进行再创造。所以,文学鉴赏与诠释不是对文学作品的消极被动翻译,而是结合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进行再创造的一种精神活动。首先,人们在鉴赏与诠释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这个意象含义具有隐含性、多重性。鉴赏者只有反复玩味作品的意象,结合自身的经验去领悟,既可以“丰富”“补充”和“扩大”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蕴,又可以结合作品意象创造新的意蕴内涵。明代王恭《春雁》云:“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永乐二年,王恭被荐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不久,又授翰林典籍。尽管仕途顺利。但远离家乡,毅然辞官,回归故里。他在《春雁》中以写春雁不计“楚水”至“燕山”的万里之遥,征途之苦,执意回归北方的意象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王恭本是福建闽侯人,江南本是他的故乡。可见,诗中的“楚水”、“燕山”只是代名词,并非确指。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就将大雁拟人化,明是写雁,暗是写人,富有人情味。诗歌中隐含的深层意蕴就需要读者结合春雁执意北归的意象发挥想象,去丰富、补充及拓展。其次,文学作品的诠释与鉴赏还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作家的身世经历等通过联想、想象、玩味,进一步发掘出作家隐含于艺术形象之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如唐代张籍的《节妇吟》云:“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从字面上看,这诗是写一位有夫之妇拒绝另一男人的爱情追求。然而,仔细玩味此诗的题解,这首诗的题旨却与其字面意义迥然有别。据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载此事云:“李师古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作《节妇吟》一章寄之。”即写专横跋扈的割据军阀李师古用钱征辟他,诗人《节妇吟》婉拒,委婉曲折的言辞传达诗人难言的苦衷。因此,结合此诗作者的人生处境及诗歌文本体悟、联想,才能领悟此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本意。

二、言不尽意与文学作品的诠释与鉴赏

《庄子·秋水》亦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3]。庄子认为:凡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可以描述的东西,都是粗大之物;只能意识到的东西,都是细微之物。这些都是语言文字所不能描述的。王先谦亦曰:“曰粗,则犹可以言论;曰精,则犹可以意致”[4]。在此,可以看出言与意之间辩证关系,即语言为表述作家的思想情感的工具,但语言又无法充分表述出作家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即庄子所云:“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3]。陆机在《文赋》中感叹曰:“每自属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5]。作家在受客观外界的感召之后,所产生的想象情感是复杂的微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然而要将无限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用语言文字表现时,却发现无法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加以充分表现。文学创作在表意的过程中,言虽不能尽意,但语言文字却是作家之意的必要载体,也是必要的媒介。《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6]。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不尽意,圣人所难”,由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复杂丰富而微妙,语言表意的局限性,故作家通过构建意象以寄予情感,以“立象尽意”的方式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言不尽意”这个难题。诗歌主要就是以构建意象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中所描述的具体物象就蕴含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及价值评判。如韦庄的诗歌《台城》诗歌中构建出了一幅江南阴雨连绵、城市荒芜,杂草丛生的图景,以此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表达了无限惆怅之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或喜悦或悲伤的情怀。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诠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上,需要结合文学作品的意象、自身的生活阅历等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和领悟,进而达到“妙悟”作品深层的真实内涵。

三、言外之意与文学鉴赏

陆机《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1]。他明确地把“味”这个概念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并逐渐使之成为文学创作所要求的准则之一。陆机所称道的“味”就是文学鉴赏者在仔细品赏作品文字、意象之后的一种独特精神享受,这是文学鉴赏者对作品文字理解之后的升华。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字面意思和文外之意双层结构,而“文外之意”就是作品字面之外隐含的深层意义,它需要读者自己去思索、玩味、领悟。钟嵘也对“言外之意”进行过论述,认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7]。即语言文字之外的深层含义。这就是要求诗歌要具有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8]。严羽《沧浪诗话》谓:“言有尽而意无穷”[9]。可见,“言外之意”是对文学作品特别诗歌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文学鉴赏与诠释的宗旨就在于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 “味外之旨”。宋代的严羽 认为:“妙悟”是把握文学作品“言外之意”的有效途径。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他认为:领悟诗歌的言外之意与悟禅的途径基本相同,维在“妙悟”。而 “熟参”是对作品“妙悟”的根本途径。所谓“参”,就是指鉴赏者对诗歌作品进行仔细研读、揣摩与体味。所以,严羽强调参诗要广、要熟、要活。严羽虽然只论及对诗歌“言外之意”的诠释与鉴赏,但同样适用于其它文体的文学作品。此外,在对文学作品诠释鉴赏的过程中,必须潜心阅读作品,凝神观照,细心体味,在结合文本与作家身世经历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达到与作者言意的沟通,并丰富作品的内涵意义。

四、言意观与文学诠释的途径

文学诠释就是鉴赏者借助文学作品构建的意象以洞悉和领悟作家所表达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认识生活本质,提升自身人格精神的过程。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追求“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梅尧臣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严羽在《沧浪诗话》也提倡 “言有尽而意无穷”[9]的文学创作观。怎样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去把握作者的旨意,确切领悟作品的“象外之意”?孟子提出了两条途径:第一,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0]。孟子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与作家的经历、时代背景、文化教育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准确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就必须详细了解作家的经历、文化背景和生活的时代。《孟子·万章上》载:《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10]。他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问舜的父亲瞽瞍为舜的臣子而违背孝道礼制。再次说明:把握和理解诗歌的含义不能只看字面含义,需要“以意逆志”。即结合鉴赏者要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去揣测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猜你喜欢

妙悟领悟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