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新时代背景下李氏泥塑的发展设想*

2021-12-06朱兆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李氏泥塑纹饰

朱兆辉,王 静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泥塑艺术是华夏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制作出的工艺品小巧精美,可以作为礼物或者自己把玩,因此博得民众的喜受。自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迅速发展,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还走出国门,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使者,漂洋过海,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喜爱和收藏。李氏泥塑作为我国泥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温县的地域文化符号。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李氏泥塑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历史沿革

1.李氏泥塑的自然人文环境

李氏泥塑的发源地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位于豫北平原西部的河南省焦作市,北依巍巍的太行山,南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南接串联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陇海铁路,北邻贯通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焦枝铁路,位于郑州、焦作、洛阳三市的“一小时经济发展圈”之中,得天独厚自然与人文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发达的经济发展圈,给李氏泥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的保障。

2.李氏泥塑发展的历史沿革

李氏泥塑的创始人是李良相先生,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李良相先生最初是一位民间画匠,在当地颇有名气,早在清朝年间就参与了杨沟祖师庙神像的塑造,这一泥塑作品的创作开启了他的泥塑艺术之路。而后李良相先生四处拜访名师,在名师的指点与长期的实践摸索过程中,中年时期李良相先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泥塑艺术风格,并传给后人。晚年时期的李良相先生还与其子李复舜为太行山一代的寺院塑造“包骨像”。李氏父子们以泥塑、绘画为生,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直至第六代传人李才三技艺超群,一时李氏泥塑在当地名声大噪,李氏泥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社会动荡的民国期间,李氏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外出谋生,泥塑这门技艺呈现逐渐流失之势。直到20世纪60年代,作为李氏泥塑的第八代传承人李全福创作了大型泥塑《收租院》和《忆苦思甜》等作品,作品形式新颖、线条粗犷、手法简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李鹏飞接过父亲李福全的重任,成为李氏泥塑的第九代传承人,继承了祖祖辈辈的泥塑技艺,同时融入当代的时代元素,给李氏泥塑增加了新的活力,使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一些旅游景点和国家单位的大批泥塑作品,都是出自李全福和其子李鹏飞之手。

李氏泥塑从清朝发展至今天,经过九代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现如今,在第九代传承人李鹏飞的努力下,李氏泥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同时泥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考验。

二、李氏泥塑的艺术魅力

李氏泥塑作为中华泥塑艺术的典型代表,结合了泥塑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所以也称“泥彩塑”“彩塑”,因为受宗教、民间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早期主要流传于古寺庙宇之间。

1.李氏泥塑的艺术特点

李氏泥塑的纹饰主要有三类:几何纹饰、动物纹饰和植物纹饰[2]。李氏泥塑上常见的几何纹饰有十字、一字和长方,例如,长方纹常常用来装饰人物塑像的鞋面、鞋边和袖口等,十字纹常常用在任务塑像的胸前、腰部以及腿部等。李氏泥塑中常见的动物纹饰主要有龙、凤、虎等动物的头部形象,这种纹饰通常用于武将的泥塑人物形象。例如,在武将塑像的躯干主体部分通常使用的是虎头纹饰,虎头纹饰的造型古朴,颜色鲜艳,圆睁的眼睛不怒自威,大张的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让人不寒而栗。云朵、水滴、团花是李氏泥塑常用的植物纹饰,主要用于呈现文官的服饰特点,例如,在文官塑像的领口、衣口绘有云朵的纹饰,衣袖上绘有一簇一簇的团花。这些植物纹饰在造型上十分典雅,色调相对统一。这些几何纹饰的表现手法如行云流水,连贯流畅,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视觉享受。

李氏泥塑的造型精湛,它以黄河胶泥为主要原料,以现实人物为原型,运用写实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真人一般大小,或坐或立,坐立有度,尊卑有容,给人十分逼真的感觉。元代和尚释圆至在《牧潜集》中阐述了泥塑艺术中的形神关系:“态见于容者塑之工也,德见于态者塑之难也;人、鬼以态,菩萨以德,故塑之智至菩萨病焉。削木为骨,抟土为肉……德悦于容,溢于态,动于神。”塑像容易,塑神却难,李氏泥塑不仅造型逼真,还注重人物的精神气韵,它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及神态变化,用泥塑这一艺术形式把瞬间定格为永恒。这种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使得李氏泥塑人物型神兼备。

在颜色的使用上,李氏泥塑追求协调统一。[3]例如人物的身体发肤以真是为主:唇红、肤白、发黑。在人物的服饰上根据服装的不同风格,以红、蓝、绿为主色调,黄色为配色,色彩鲜艳但是并不张扬,给人柔和的视觉感受。

2.李氏泥塑的潜在价值

李氏泥塑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它的潜在价值。因为李氏泥塑的作品逼真且传神,因此它们常常被放置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者是古寺庙宇,让更多的人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得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得以丰富。此外,李氏泥塑的传承人保留着一百多年的神像泥塑创作手稿,这些手稿对研究豫北一代的民风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李氏泥塑在当下有一定教化民风的社会作用,还对民俗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2015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把李氏泥塑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李氏泥塑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

1.李氏泥塑在新时代的新机遇

始于清朝的李氏泥塑以独具地方特色与民族特点,一直传承至今。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交流的迅猛发展,给李氏泥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把李氏泥塑从遥远的山村带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从民间流传的小作坊送到了文化繁荣的大舞台。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李氏泥塑在李氏家族塑像传承人李全福大胆创新下,以粗犷的线条与简练的手法塑造了大型泥塑《收租院》和反映人民群众对党无限忠诚的《忆苦思甜》等作品。同时李全福与其子李鹏飞先后为旅游景点、国宝单位创作了一大批泥塑作品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称赞,也受到了社会广泛地关注。李氏泥塑在新的舞台上融入了新时代的新元素,使李氏泥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拥有新时代的色彩。

2.李氏泥塑在新时代的新挑战

首先,李氏泥塑的文献资料不全。早期的李氏泥塑的主要存在于古寺庙宇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泥塑被人为毁坏严重,加之寺庙缺乏修缮、破败漏雨,使李氏泥塑损坏严重,现如今完整的李氏泥塑作品少之又少。李氏泥塑的发展历程也只能通过传承人的口述获得,除了温县的县志和图书馆资料,其他找不到任何关于李氏泥塑的文献资料,使李氏泥塑的研究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李氏泥塑的传承人匮乏。导致李氏泥塑传承人匮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李氏泥塑是一种家族谋生方式,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他的儿子,这种家族式的传承,极大限制了李氏泥塑的发展。二是李氏泥塑对传承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它是一门手工艺术,艺术是需要天赋和悟性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艺术天赋和悟性。三是李氏泥塑的制作工期长、过程复杂,纹饰的设计需要反复琢磨,在如今工业化的社会,李氏泥塑的制作显得十分枯燥。因此,李氏泥塑的传承人这一艺术主体越来越少。

最后,民众对李氏泥塑的社会需求变弱。现如今的智能手机时代,民众对知识的获得短平快。多元的文化冲击了传统的文化,尤其是李氏泥塑这一类的非物质文化,民众对它的认知度不够,很难产生兴趣,更不能理解它传递的文化内涵。各种原因导致李氏泥塑这一活态艺术形式在社会上的需求度越来越低。

四、李氏泥塑的现代化发展设想

1.以李氏泥塑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当下,国人的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探寻遥远而神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当下旅游的首选项目。李氏泥塑作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温县地区的文化旅游之中,十分有价值。不仅能丰富当地旅游的内容,还能扩大李氏泥塑的艺术影响力。当然,这需要温县当地政府和李氏泥塑艺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宣传李氏泥塑文化。温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素有“太极拳发源地”之美誉,引起了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温县还有很多遗址文化,例如梁所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北平皋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文化、州城遗址(春秋)文化、温城遗址(夏至三国)文化、徐堡遗址(新石器时代)等,又有得天独厚的黄河水系文化,以及同样具有民间特色的山阳刺绣文化。李氏泥塑独木难成林,政府必须全面立体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以此来带动李氏泥塑的大力发展,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从而形成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李氏泥塑的发源地温县赵堡镇赵堡村的文化建设,整顿街道和房屋面貌,促使游客入住民居,既让其近距离感受了原真乡土文化,又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其次,在艺术作品上下功夫,不仅要保留传统的特色,即原真性和完整性,还要融入现代审美元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观。李氏泥塑如果没有装饰家居的美化效果,将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将很难走向更远的地方,不利于李氏泥塑的长远发展。此外,李氏泥塑不仅仅可以作为旅游的纪念品存在,李氏泥塑的传承人可以搭建手工作坊,接纳并指导游客亲自动手制作泥塑,让其真切体会泥塑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推广了文化,还让游客有了不一样的职业体验,增加旅游的愉悦感。如此口口相传,十分有利于李氏泥塑的现代化发展。

2.大力发展李氏泥塑的现代化营销

作为民间艺术的李氏泥塑要想走得更快更远,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可以为其插上翅膀。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数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显而易见,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并且深入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如果在互联网上建立关于李氏泥塑的网站,用文字介绍李氏泥塑的起源与发展史,用视频展示李氏泥塑的制作过程,用图片呈现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李氏泥塑作品;李氏泥塑的继承人早已拥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利用名人效应,完全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个人公众号,全方位介绍李氏泥塑的传承史,以及继承人与泥塑之间的故事,在众多的微信用户中大力宣传、提高李氏泥塑的曝光率。那么,李氏泥塑就可以像春雨一样,把它独特的魅力渗透到更广阔的大地上,从而扩大以李氏泥塑为代表的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推动李氏泥塑艺术引入高校校园

李氏泥塑本身具有真实的、活态的文化属性,对当今高校学生的艺术设计学习,有很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将李氏泥塑引入高校校园,有利于高校师生近距离接触、认识原真的民间工艺,同时加深李氏泥塑的发展研究,提升李氏泥塑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与理论基础。因此,在与高校校园的交融中,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邀请李氏泥塑的当下代表人物到高校作为客座讲师,给高校学生们细致阐述李氏泥塑的相关文化背景,结合讲解、现场给大学生们演示泥塑的制作步骤,剖析李氏泥塑的独特艺术魅力,深挖它的特色元素,为了让大学生们对李氏泥塑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认识深刻,可以把现场制作的泥塑作品和李氏泥塑的经典作品在学校设立展区,让师生们充分观赏、研究。校方就此开展关于李氏泥塑的标志、包装及品牌的设计大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高校学生与泥塑艺人之间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推动李氏泥塑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让李氏泥塑进入高校校园的交融氛围,除了李氏泥塑的继承人走进来,还可以让大学生走出去。在李氏泥塑发源地温县赵堡镇赵堡村设立教学实践基地,高校师生定期到实践基地感受本真的创作环境、真实的人文环境、独特的民间艺术氛围,从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李氏泥塑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年轻的大学生们给这个偏远的乡村注入了活力,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事情。艺术气息和生命力相融合,让李氏泥塑这一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3.转换“泥土”载体形式

李氏泥塑以泥土的形式存在,只能出现在家居环境中或者是展示区。为了扩大李氏泥塑的影响力,必须增加它在大众视野中的曝光率。那么,转化其“泥土”的载体形式就十分有必要。民间传统艺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心理诉求和审美观念。在大力倡导中国元素的今天,设计师们开始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若把立体的李氏泥塑代表作品,利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转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书签、卡片、T恤印花、玩偶、卡通动漫等等,让高大上的艺术作品走下展览架,走进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每一个人时刻沐浴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里,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审美元素,那么肯定能给李氏泥塑带来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李氏泥塑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文言文练习
知县奇断田产案
谈谈三国史上的江油关
如何制作器物纹饰展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