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城市视域下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发展策略研究*

2021-12-05张天宏

关键词:苏州青少年社区

张天宏

(苏州科技大学 体育部,江苏 苏州215009)

一、健康城市视域下体育健康促进的内涵

1984年,“2000年健康多伦多”会议首次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随着“健康城市”理念的引入,我国将“卫生城市”理念逐渐拓展为“健康城市”,并于1994年启动健康城市建设项目试点。[1]那么何谓“健康城市”?有学者给出了这样一个易于理解的定义:“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2]

1986年11月,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通过了《渥太华宪章》,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健康促进行动的内涵包括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五个方面。[3]健康促进“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4],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更高级别的生活方式,促使人类社会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2016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为主题,会议目的之一是“交流改善健康素养的国家级经验,加强跨部门行动和社会动员,建设健康城市、社区和人居环境”[5],大会成果文件《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的发布,表明健康促进与健康城市建设紧密联系、相互融入,也为健康城市、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体育是以发展体力与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6],人们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养成体育健康行为、锤炼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健康,体育健康被人们日益重视。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开始提出注重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推出健康公民(Healthy People)系列计划,旨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德国作为传统的体育强国,其体育发展经历了从纳粹的政治体育到“黄金计划”的实施,再到当下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的社会主导型体育体制的完善和确立。[7]

体育健康促进是健康促进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健康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体育健康促进是利用体育手段来优化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通过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科学选择和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控制疾病的发病率、改善慢性病病人的疾病状态、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的作用。”[8]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运动促健康”“运动是良医”等观点在当下日益盛行,因此体育健康促进的提出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健康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它逐渐呈现具体化、人性化、多元化特征。“健康城市”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健康构建方式。在全球健康促进倡导下,“健康城市”被赋予更高的标准。在此背景下,体育健康促进体系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挑战性。“体育健康促进体系是一个能够为人们提供体育健康服务和改善体育健康促进环境条件,满足人们能够科学健身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服务和保障系统。”[9]体育健康促进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在“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等政策指导下促进“体育强则中国强”行动指南的实现。因此,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应该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与规划的过程,它能凸显体育健康促进的各个层面,并为健康城市的公共建设服务。基于此,笔者拟借鉴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的相关经验,探讨苏州在健康城市视域下发展体育健康促进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健康苏州的创建提供理论参考。

二、苏州市体育健康促进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执行力不强

“十三五”期间,苏州先后出台了《“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关于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以全民健康及健康公平为中心,以建体系、强能力、促健康、转模式、强保障、激活力为着力点,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健康苏州”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10]然而,在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的治理意识与能力、执行政策的尺度与方式、监督与评价机制等存在不足,使相关政策的执行效度不高。例如,政策执行主客体的目标利益有冲突,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政策执行者通常以自身利益(如绩效考核、职业晋升)作为重要考量标准,能获益或获利多就积极执行,反之则采取观望、敷衍的态度,使政策执行力大打折扣;经费、人力、物质(如运动场馆、体育设施、健身器材)等资源的不足阻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政策的执行缺少科学合理的监管与考核制度,难以形成高效的政策执行力。[11]

2.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社会力量与环境支持是体育健康促进相关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知识、技能、承诺和资源是社会力量与环境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泛开展家庭、学校、社区等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保障。但是,个体、集体、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体育健康促进工作衔接不顺畅,也使“健康苏州”建设中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相关部门健康促进的职责履行、卫生行业健康管理的有效供给、市民百姓健康主责的共建共享4个维度[12]发挥不了“主动健康”的作用,阻碍了健康城市建设中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发展的进程。体育健康促进发展与社会环境(显性或隐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诸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方式、城市居住或外部环境等。这些社会力量与环境支持的不足制约了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

3.系统性健康干预方案缺失

2011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针对成人群体的身体活动提出了每日活动量、活动方式、活动指导等内容。[13]2018年制定的《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对体系中涉及的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给出明确定义,其中有关体育健康的指标包括:(1)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3)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14]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国家层面不同程度地强调全民健身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等,并围绕健康城市、身体活动、健康促进三者展开系列健康干预行动。对体育健康促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干预,可以提高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效果,保障其良性发展。尽管苏州市的体育健康促进干预在体育锻炼人群中略有涉及,但是缺乏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健康干预方案,也没有明确提出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不利于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与实践经验

1.学校体育健康促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5]强调体育健康促进在学校的重要性,体现体育健康促进体系的作用与价值,是学校体育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政策支持、促进模式、干预策略、课程设置等方面。其一,学校体育发展维度下的健康促进是个体生命全过程的教育、运动情感、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的多元传递关联,创建一种从健康干预到健康促进教学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范式[16],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健康角度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能够促进现代健康观与健康意识的形成,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17]其二,在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下,强化政策引导功能、加大保障性支持、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善学生运动伤害保险机制是提升学校体育开展力和对学生体质干预力的重要策略。[18]学校体育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积极干预,有助于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减少与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其三,学校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程,讲授体育健康促进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促进健康的手段。体育健康促进体系是建成小康社会与创建健康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其四,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是学校开展体育健康促进系列活动的重要保障。我国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建立健全应满足政策引导与体系探索相结合、模式创新与质量追求相结合、课后活动与积极休息相结合、枢纽建立与环境支持相结合。[19]

2.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

目前,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体育锻炼时间少、学习时间长的现象,各年龄段学生因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肥胖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非常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15]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研究具有范围广、内容深、针对性强等特点,学界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框架构建、干预实验与评价、管理体系、学习动机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一,开创身体干预、营养膳食和心理调适的多维发展格局,确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多维发展策略,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检测、评价、管理的多维监管机制,从而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框架体系。[20]其二,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组织系统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干预研究表明,运动场所的可使用性、可及性、绿化情况,以及体育政策的认同、执行、宣传与体育文化氛围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21]其三,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青少年为中心”,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以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完善组织机制、优化目标定位导向、激励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的体育素养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最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互联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管理体系。[22]其四,在体育健康促进背景下,伴随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变化,应以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教育技能为目的,从物质、制度、精神、自我实现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理论指导实践,实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23]

3.社区体育健康促进

社区是由个人与集体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社区环境能为社会群体(居民)提供健康行为场域。学界从组织管理、互动关系、不同参与人群等方面为社区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其一,依托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构建社区体育健康促进的组织管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积极开展社区体育健康促进活动,改善和提高社区中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24]其二,社区居民生命质量与社区体育健康促进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尊重“生命为本”“健康第一”理念,积极开展具有自主性、娱乐性、观赏性、灵活性和功能性的社区体育健康促进活动,体现人的生命在体育健康促进活动中最真实的自然本性。[25]其三,体育健康促进行动者——体育人口是健康城市建设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社区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应以搭建健康服务平台、优化服务供给、加强服务监管、加大人才建设四个方面为抓手,遵循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方针,因时、因地开展诸如广场舞、太极拳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项体育健康活动。[26]

综上所述,体育健康促进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作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与教育技能教学,扎根于社区健康生活全过程,从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稳步发展。这些研究为苏州市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健康促进体系提供了思路、拓宽了视角。

四、健康城市视域下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发展策略

体育健康促进是健康促进行动系统的重要环节,是通过科学的观念与手段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举措,以服务于社会大众为最终目标。作为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单位,苏州于2001年提出健康城市建设目标,成为中国首个向世界卫生组织申报的城市。[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健康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市民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健康城市建设理念紧跟世界健康城市发展目标。然而,目前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发展与“健康中国2030”“健康促进行动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制度、精神、物质、健康文化层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1.促进科学施策,提升体育健康促进的制度效能

制度即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是开展体育锻炼必要的计划条件、环境条件和法规制度保障。《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70%和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 m2及以上和2.3 m2及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的人均长度持续提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9名和2.3名;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100%。”[27]基于此,苏州应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体育健康促进发展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体育健康促进制度,从政策层面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关注以社区为单位的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建立专门的体育健康促进机构,采取有效的评价与考核措施,使社区体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基层体育组织的社会堡垒作用。

2.注重意识传导,强化体育健康促进的精神品质

体育健康促进精神影响着健康素养、健康行为与健康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说,良好的体育健康促进精神与有效的体育健康促进行为密不可分。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依靠政府引导,以社会支援、集体参与、个体联动为契机,强化良好的社会体育精神品质;其次是个体通过身体锻炼与心理调节达到健康水平,激发自身形成由内而外的体育健康行为和健康意志品质;最后是将个体通过一定的平台机构吸引到一起,使其置身于集体活动氛围,相互带动与作用,形成良好的健康传播渠道。

3.夯实保障基础,丰富体育健康促进的物质需求

物质的充裕是健康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苏州体育健康促进的物质体系应以场馆设施、营养康复、运动处方为依托,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使体育健康促进稳步发展。其一,围绕苏州健康城市发展主题,体育健康促进的场馆设施构建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可按年龄段、职业结构、社会需求划分)有机地组合与发挥健康城市核心力量,统筹推进社会资源,形成场馆设施社会服务的安全保障网络,为苏州体育健康促进行为提供基础条件。其二,依据健康城市理念的实施与健康卫生标准,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应注重构建以预防为主的营养康复方案,提高体力活动在行动过程中的机能诉求,通过提供合格与放心的营养补给保障机体的运动效率。其三,根据体育健康促进的行为特点,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可以制订涵盖健康运动的机体内平衡与机体外平衡的运动处方,其中机体内平衡指人体健康的生理系统调节,机体外平衡指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针对性,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制定科学、定量化的周期性运动方案可以有效实现体育健康促进发展目标。

4.加强文化建议,构建体育健康促进的健康文化体系

健康是永恒的发展主题,健康的尺度与维度多种多样。构建苏州体育健康促进的健康文化体系应包括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氛围等方面。其一,苏州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应重视人们体育健康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水平,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与引导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其二,健康行为属于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组织不同人群参与体育锻炼健康形成市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理念。其三,加强市民健康的生活环境意识,普及健康知识,通过制作体育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

五、结 语

《“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要超过45%,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3.5 m2,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28]面对快速发展的健康城市建设,苏州市实施了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科学健身健康促进指导以及全民健康锻炼计划等举措。而体育健康促进是健康苏州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个体、集体、社会融合发展的润滑剂,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目标践行的关键环节。从长远考虑,苏州可以围绕物质、制度、精神、健康文化等层面,通过保障基础、科学施策、意识传导、文化建设等措施开展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形成良好的体育健康氛围,使体育健康促进在健康苏州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猜你喜欢

苏州青少年社区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