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2021-12-04张宁

管理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教学管理高校

张宁

[摘  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项综合性改革,并不是将相近专业进行简单的归并,其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诸多问题。文章将通过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点进行深入剖析,从大类划分、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分流方案设计、学生管理五个方面提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对策,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学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20-0088-03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教育部安排部署了“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点,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对录取规则率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学校+专业”变为“专业+学校”[1]。这一转变意味着各高校对生源的竞争将从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转变为专业综合影响力的竞争。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如何抓准机遇,迎接挑战,以“双一流”建设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构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截至2018年6月,已有大部分985和211院校实行大类招生,目前,包括省属院校在内的上百所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厘清“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点,制定可行性的实施方案, 是当前高校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点

(一)大类划分的合理性

目前我国大类招生的类别划分主要基于三种模式:一是按学科门类招生,即根据学科门类划分,进行专业整合,按所属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二是按院系招生,即按专业的行政所属学院进行招生;三是以实验班招生,先进行特色理论教育,再自主选择专业[2]。但这三种模式更多地属于形式上的专业合并,没有达到设置学科大类的目标,如何进行大类的合理划分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合理进行大类划分,才能在保障学校学科布局和整体发展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发挥优势,才能保证改革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二)专业结构的匹配性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是主动适应国家高考录取政策变化,做大做强优势骨干学科,整合资源打造学科群,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更好适应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中大类的划分要依据学校的专业结构,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决定大类能否合理划分的关键要素。对专业结构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调整,使专业布局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聚合各学科力量,形成学科集群发展态势,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大类招生能够具有竞争力的根本。

(三)课程体系的完备性

部分高校在大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只是将几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归并,就造成“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从形式上看与按专业招生培养有区别,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没有实质区别。“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几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简单归并或是几门通识课程的简单添加,而是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大类的特点,对大类培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开发[3]。课程体系的完备与否决定了“厚基础、强能力”的程度,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备性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达成的关键要素。

(四)专业分流的科学性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分流科学与否不仅会影响学生专业选择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对专业建设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仅按成绩排名决定专业方向,则选择热门专业、强势学科的学生多,选择冷门专业、弱势学科的学生少,但热门专业、强势学科的承载力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势必造成学习成绩差、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导致冷门专业的生源质量不高,长此以往,最终会影响专业的发展。因此,专业分流的科学性是能否得到学生和专业双方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认可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

(五)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不是一个专业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学院的事情,而是学校的事情,是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事情。“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实施的最大障碍是按专业招生培养的学生管理机制,如何打通学生管理各环节,从学籍管理、选课管理、分流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面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一)分层次、分步骤设置学科大类

学科大类的划分不仅仅是专业从属的归并,而是涉及专业资源的整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师队伍的聚合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设置学科大类。首先,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关联性分析,建立专业关联度矩阵,关联度低的专业则不能进行聚合,关联度高的专业拟聚合为一类,对所有专业分析后,初步形成多个高关联度的专业聚类组。其次,根据聚合类中的专业分布,分阶段、分步骤设置学科大类。第一阶段,对属于同一聚合类并归属于同一学院的专业进行合并,在学院层面设置大类,进行资源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并根据专业关联度大小,灵活设置专业分流的时间。学院层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成熟稳定后,进入学科大类设置的第二阶段,就是对属于同一聚合类但归属于不同学院的专业进行合并,即在学校层面跨学院设置学科大类。要实现跨学院设置学科大类,需要在学校层面建立交叉学科融合发展中心,或者多学院共建专项实验班,不仅可以谋划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更能有效促进学科大类的培育。对学科大类的设置要进行定期评估,即对专业组合的稳态性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是否仍具有高关联聚合性,是否符合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需要,通过评估,对学科大类的设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大类划分的科学合理。

(二)分类别、分时期调整专业结构

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基础,主动适应国家高考录取政策变化,根据学科发展定位,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否与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和完善专业预警、准入及退出机制,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内涵,构建特色鲜明,适应国家、行业、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专业体系,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4]。

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耦合度低的专业,要给予专业预警,允许其不超过四年的培育建设发展期,倘若经过培育建设发展期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耦合度仍然不高,则取消招生,若师资队伍尚可支撑开展专业教学,则给予两年转型期,教师可以继续进行专业建设或选择分流并入大类学科,若师资队伍不能支撑专业教学,则撤销专业,教师分流并入大类学科。对于新兴学科专业,也不能盲目开设,要与教学资源进行匹配,评估是否能够支撑新兴专业的开设,新兴专业对学科大类的设置是否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如能开设新兴专业,则与学科大类中的专业进行专业关联度矩阵分析,将开设的新兴专业归入关联度最高的专业所在学院,若与多个专业关联度高,则可以归入新建设的交叉学科融合发展中心,或以此为契机成立交叉学科融合发展中心。

(三)完善大类培养方案,制定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按照“公共教育+专业教育”的总体框架,以立德树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构建“通识课+大类基础课+专业特色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学校、学院、专业要各负其责,针对不同组合的大类,共同研究制定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大类培养方案,同时包括课程转换、学分转换等。比如,在制定大类培养方案时,根据专业组合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几个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适当划入大类基础课中,专业分流后,对大类中不属于分流后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转化为该专业选修课,或替换选修课学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知识,涉足专业领域,为专业分流的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完善了专业培养方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大类基础课程不能无限扩大范围和内容,要切实根据大类学科的层次和范围。比如,在学院层面设置的大类,可以将大类基础课做厚做实,分流时间节点可以适当向后推移;在学校层面设置的大类,则可在大类基础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专业特色核心课程,但不能过多,不然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也会浪费教学资源。因此,构建“通识课+大类基础课+专业特色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体系要切实根据大类设置情况制定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灵活设计专业分流方案,加强辅助配套措施

首先,学校要根据专业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设置专业最多能够承载的学生规模。其次,根据大类设置的层次和范围设计多样化的专业分流方案,灵活应用到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大类分流中。比如,在学院层面设置的大类,根据大类基础课的范围和程度,分流时间可以设置在大三或大四,甚至根据国家专业目录的设置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进行培养;在学校层面设置的大类,同样根据大类基础课的范围和程度,分流时间可以设置在大二或大三。再次,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多、冷门专业的学生少的问题,其根源还在于专业建设和导师引导上,在学生进入大类学习期间,专业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开展一些科技竞赛活动或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项目中,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并且在专业分流时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为专业分流的依据,要采用“志愿+组合成绩+兴趣特长”的标准进行分流,其中组合成绩与兴趣特长的权重比例要相同,组合成绩包含的课程不再是所有课程,而是根据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自行规定的课程群,不同学生在不同专业的排名可能不相同,这也避免了以唯一成绩定方向的现象,也更能选择出对专业学习较为擅长的学生;兴趣特长的认定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认定方式,例如科技竞赛获奖、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等。最后,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和辅修专业管理制度,降低学生转专业门槛、扩大辅修专业数量,让学生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分级分类建立学生管理机制

面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不仅要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管理体制与机制也要同时进行配套改革。对于在学院层面设置的大类,在大类培养期间仍然以所在学院为基础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在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适当配备一定数量高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兼职辅导员,或引入不同专业教师作为学业导师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同时在分流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管理工作;学生的选课由学院安排和指导,课程转换和学分转换由学院认定,毕业资格由专业审核。在学校层面设置的大类,在大类培养期间由学校统一管理或交叉学科融合发展中心管理,同样在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适当配备一定数量来自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做兼职辅导员管理学生,同时引入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学业导师参与学生学业指导,在分流后,在进行专业教育管理;大类培养期间学生的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和指导,分流培养后学生的选课由学院安排和指导,学生的课程转换和学分转换先由学校认定主辅修范围,然后进入到相应专业进行认定,毕业资格由专业审核。如果在学校层面设置的大类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可以建立基础教研部和基础学生管理事务中心服务于学生大类培养。

三、结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远景规划,多方面、分层次、分步骤实施,逐步打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屏障,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泽光.我国高考制度变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12):15-18.

[2]尹苗苗.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140-141.

[3]苏志华.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56-157.

[4]李志峰.新高考来了,高校招生政策变化几何[N].中国教育报,2018.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教学管理高校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