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应用研究

2021-12-04仇瑛

理论观察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批判性思维应用研究

仇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批判性思维;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164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①从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视角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指向。批判性即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被译为审辩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方法。学界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许多,比较推崇的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② 其实质是“基于一定依据和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和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批判性思维应用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逻辑性、论证性训练缺失。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遵循的原则是:重思想统一、轻思想自由;重规范约束、轻独立个性;重政治性、轻教育性。这一原则使得大学生不仅不能在思政课堂上产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洗涤、价值的认同,反而产生了强大的思想包袱和厌倦情绪,甚至把思政课视为“宣教课”和“洗脑课”。究其原因,思政课教师存在以下两点思想误区:一是将思政课等同于政治教育,以宣讲国家宏观政策和理论为主,提倡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但是启发性教学内容不足,尤其关于学理性、逻辑性、论证性的训练相当欠缺;二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存在误解,误以为“批判”就是“批评”,担心一批判就会威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巩固,这是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中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思政课“只立不破”的单向度教学,导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在缺乏批判性思考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中。传统高校思政课上,大学生呈现出这种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对认知对象缺乏批判意识,即对课堂上教师给出的观点,不经思考,没有质疑,全盘吸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思政課教师不允许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声音,要求学生思想与自己高度统一。导致学生在面对非主流价值取向和错误思潮时,表现出一种无原则、麻木,甚至纵容的态度;二是面对认知对象明明觉得不对,却不知如何质疑。即具有批判意识,但如何批判却力不从心。比如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不良现象,不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和理性的分析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取而代之地用偏见的态度来斥责社会不良现象。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是迷失自我、迷信权威的无批判,还是缺乏技巧的非理性批判,都可通过课堂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进行有效调整。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全面思维框架。大学生面对错误思潮时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潮误导,甚至出现道德准则失范的现象。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全面的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需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不断锤炼、修正、完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和真真假假的信息,大学生缺乏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容易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失调,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平、正义等基本道德准则被忽略。大学生道德准则的失范要求思政课亟需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对多元价值取向进行审慎地思考和选择。

二、批判性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分析

(一)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所致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精神(意识)和批判方法,要求既具有批判意识,又具备批判技能。其中批判技能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理性探求过程,包括对证据、观念、方法、语境的分析、评价、推理的过程。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不会随便接受一种观点,而是独立思考问题,认真考虑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论。

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功能是意识形态的“立”,表现为建设性。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应该说,思政课是立字当头,建设性为先。然而,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将“以立为主”片面地理解为“只立不破”。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办好思政课提出新要求,“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正是直面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只立不破”的突出问题给出的一味解药。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善于“立”,更要学会“破”,勇于直面现实问题,用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虚假表象进行理性分析,认清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理性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二)是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时代呼唤所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对于正处于改革转型关键期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来说,面临着各种机遇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在信息时代成长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如何鉴别信息的真假?如何澄清事实的真相?如何认清错误思潮的本质?应当追求怎样的价值观?这些问题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都带来了极大挑战,更是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难题。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帮助青年大学生鉴别信息真假,澄清事实真相,理性面对错误思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三)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关怀所致

高校思政课教学备受诟病,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思政课堂缺乏吸引力、说服力与亲和力。具体表现为思政课教师围绕科学理论,正面宣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各项利国利民政策,却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甚至敏感问题避而不谈。这种缺乏批判性的教学难以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高校思政课只有紧紧围绕大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通过批判性思维工具进行正反对比,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获得思想碰撞和情感触动,从而提高思政课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实批判性不足导致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相脱节,讲授内容过于空洞,吸引力不足。

想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提高学生课堂获得感,应避免“只讲理论,不关注现实”的教学常态,在应对错误思潮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上,要加强批判性分析和论证。敢于直面学生提出的质疑,引导学生理性判断。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和科学理论,让学生在正反观点的交锋中越辩越明,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获得启发,产生共鸣。正如毛泽东曾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①思政课教学也应当遵循如此规律,敢于同错误思潮进行斗争,敢于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用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在要求所致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的素质目标之一就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正是强调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明辨是非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技能,能够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做出正确选择,从而获得自由和幸福的能力。因此,从教学目标看,思政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同,即思政课不仅要“讲政治” “讲信仰”,还要讲“思维方式”,讲方法。

故而,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来培育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具备这样的思维方法,大学生才能拥有一个不囿于个人偏见或好恶的看问题的全局性视角,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高校思政课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原则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应用好批判性思维这把利器?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信仰,还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理直”强调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科学的方法论。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方法论,才有办好思政课的底气。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合一”是批判性思维的现实前提。“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思政课老师要做到“知行合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以理性的心态对社会各种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用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批判,这样的思政课教师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才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筑牢理论功底,进行理论创新

直面问题,破中有立,这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起点。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信仰,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课,理论功底不强,何以以理服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有上课的自信和批判的底气。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理论上下大力气,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和错误的思想,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分析,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使讲授的内容充满逻辑的力量和理论的魅力,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课堂的认可。

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紧跟时代发展,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世界动荡不安。各种措手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此起彼伏地出现,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在这种突发事件背景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对错误思潮和舆论导向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澄清错误思想和舆论的来龙去脉,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强化问题意识,提升思辨能力

在论辩中塑造思考力,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运行机制。教师要与学生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机制,随时关注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理论内容应用批判性思维设置课堂小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可结合美国大选等热点问题,以“中西方民主制度孰优孰劣”为主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并以此为辩题进行课堂辩论。课前教师预先布置作业,请学生搜集相关论证材料,并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尽可能搜集不仅可以证明己方观点正确,还能反驳对方观点的论据材料。课堂辩论结束后,教师让未参加辩论的旁观学生陈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并及时给出点评和分析。通过辩论赛这种正反双方观点交锋,让学生对课前模棱两可的问题明确其本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

(四)将“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贯穿到思政课改革创新全过程

正反结合,辨证统一,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建設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思政课教师应将“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贯彻到思政课改革创新全过程中。在学生管理层面,要坚持思政课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既要重视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也要关注反面案例,充分发挥反面案例的警醒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层面,既要注重正面阐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做到以理服人,使授课内容充满逻辑的力量和理论的魅力,也要对关注度高的敏感问题做好充分的批判性教学设计,避免简单机械地进行情感的宣泄和教条的攻击,要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科学地分析问题,讲清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信服。

总之,批判性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能有效增强大学生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使大学生理性对待现实社会中各种混淆视听的错误思潮和非主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让思政课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坚实可靠的人才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吴潜涛,陈越.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5〕李健,张英琇.以增强批判性为抓手,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批判性相统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6〕刘琪.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考——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2019,(05).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批判性思维应用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