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俄语言间的借词研究

2021-12-04徐莹李昕黑河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1期
关键词:借词音译俄语

◆徐莹 李昕(黑河学院)

接触语言学最关键的就是接触。顾名思义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在相互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成为接触语言学中基数最大、研究最广的对象。这些词汇的产生并不是凭空地无规律地产生,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下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的语言变化。

一、借词的范围及分类

接触语言学中对借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将其界定在“音译”词上,即音和译的借用。广义的借词不仅旨在“音译”,还包括“意译”词和“形译”词。“意译”词的词源是外来的,其词性也是在借用外来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形译”词的词源、词性和词义也都是外来的,所以它们均属于借词范围。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存在的,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它随着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语音、语义、书写、语法均发生变化,借词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举例从词汇的基本元素出发来说明借词的变化。“凤凰”—中国古代一种神兽,在俄罗斯也有类似形象的神物,中国古代的凤凰为百鸟之王,凤为雄,凰为雌,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帝后及妃嫔们称为凤,凤凰的形象渐渐不分雌雄,整体“雌”化。而俄罗斯神话故事中的“凤凰”与中国的凤凰在外形上很像,都是以鸟的形象为主且都会给人们带来祥瑞、希望,因此在汉语中称其为“凤凰”。从音译的角度出发,俄罗斯的феникс(凤凰)音译成汉语是“菲尼克斯”,词源出自希腊语。但从外形上看两种神兽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凤凰有五彩色的羽毛,周身有太阳光环围绕,而俄罗斯的“菲尼克斯”通体赤红、身覆火焰且终日不熄,因此汉语中又叫它为“火凤凰”,这样又可以把它定义为混合借词中的派生混合借词,即“前缀+词根”;再是从义借词的角度分析,俄罗斯的феникс每隔五百年会采集有香气的树枝或草叶将其引火自焚,留下的灰烬中会重生幼鸟。根据这一特点,在汉语中又被称为“不死鸟”。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词汇的借用可以基于不同角度而得出不同称谓,那么对其分类自然也是各种角度各种说法。

二、汉俄互借的词汇及其特点

由于中俄两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民族间的交流必然带来语言间的接触,只不过时代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词汇借用重点也沾上时代的印记,下面我们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分析一下借词及其在汉俄借词中的构成特点。

1.古文化对汉俄借词的构成及特点

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到了隋唐时期发展到了鼎盛,各国使节纷纷来到中国希望可以一睹“天朝帝国”的芳容,隋唐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科技被当时的使节传到本国,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儒家思想、中医药等。当然使节不仅带走了中国的文化,也将本国的文化传递到了中国,俄罗斯的油画就是其中之一。文化间的交流大大促进了文字的交流。首先就是中国特有的古文化词汇在俄语中的借用,例如:儒学、道、风水、阴、阳、功夫、太极拳、武术,这种本国特有的事物,它们独一无二,大多都会以音译借词的形式出现,一般人名、地名、山河湖泊的名称也都是音译借词,如:Иван(伊万)、Наташа(娜塔莎)、салат(沙拉)、Москва(莫斯科)。复合混合借词在俄语借词的体现,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名称在俄语中的借用一般以时间为标志或将节日的重要元素借用到词汇中。一般语言的传播速度都要比事物本身传播的速度快。就如中医,15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医药进入俄罗斯的市场,让俄国人对中医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中药的价格很贵,因此只有贵族才有能力使用。俄国人并没有放弃对中医的探索,他们派遣医学专家到中国学习中医技术,在本国种植中草药。渐渐地,中医技术让更多的俄国人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有关中医药的借词也就大量涌入,如:针灸(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穴位(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точек)、把脉(щупать пульс)、中药(целебные травы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内火(внутренний огонь)、中医推拿(китайский медиценский массаж)、火疗(лечение огнём)、拔罐(ставить банки)等,以上可以看出,医疗方面的借词大多也是以复合混合借词的形式为多。中医技术在俄罗斯发展到今天,很多借词也已经简化了,比如: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 (针灸)我们只说игоуки、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точек(穴位)— точка、целебные травы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 (中药)—китайские травы 等。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的汉俄借词

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大批中国人不再墨守成规靠“铁饭碗”,一时间外贸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互市贸易的密切带动了两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汉俄语言间有关经贸、文化、日常生活的借词频繁地使用起来。有关中国饮食的词汇在俄语中的借用,如:北京烤鸭、火锅、地三鲜、锅包肉、凉菜。俄罗斯美食在汉语的借用,如:блин(薄煎饼)、кулич(复活节烤制的甜面包)、салат(沙拉)、цезарь(凯撒沙拉)、суп(苏伯汤)、хлеб(列巴)、водка(伏特加)、малина(马林果),其中很多中国的地方特产也被俄语借用,如:高粱(гаолян)、人参(женьшень)、豆腐(доуфу)、荔枝(личжи)、小米(чумиза)。说到特产就不得不说茶文化,众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与茶相关的词汇在俄语中的借用有很多,就茶的品种来说有白花茶(байховый чай)、大红袍(дахунпао)、祁门红茶(кимун)、普洱(пуэр)、龙井茶(лунцзин)、铁观音(тегуаньинь)、乌龙(улун)。18世纪中下期茶文化在俄罗斯兴盛,俄罗斯的茶文化有其自己的特征,俄罗斯人喜欢喝чёрный чай(红茶),直译过来是“黑茶”的意思,俄罗斯人喜欢在茶里面放糖或蜂蜜和柠檬,配上甜点一起吃。俄罗斯的самовар(茶炊)也有自己的特点,较中国的茶壶,俄罗斯的茶炊体积更大,一般由金属制成。因为中国品茶的目的一般是解渴、消遣、提神,讲究细品慢饮,因此中国的茶具都很小。而俄罗斯饮茶一般与甜点搭配可以代替一顿正餐或垫补的作用,因此俄罗斯人都是用大杯喝茶,茶量要大很多,体积较大的茶炊更适合俄罗斯人的饮茶习惯。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这些有关日常生活的词汇也是以音译借词为主,或将食物的做法、重要元素等直译过来组合在一起成为复合混合借词。

3.网络时代俄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

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推动人们生活的进步,当名与实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新的词汇。中俄两国世代友好往来,自2006年起通过“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等主题年活动,使得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持续走高,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方面都有了深入互通,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真正地活在“地球村”里,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交流互通的频繁使得很多汉语里的新词很快传递到了俄罗斯,如:一带一路(пояс и путь)、华为(хуавей)、淘宝(таобао)、阿里巴巴(алибаба)、支付宝(алипей)、微信(вичат)、网红(инфлюенсер/интернет селебрити)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大量借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本国语言的词汇量,也通过优胜劣汰影响着语言的构成,适合环境的词汇保留下来甚至繁衍出相近语素的其他词汇,不适合环境的词汇被排挤出局,更重要的是词汇从来都不是独立生存的,他的出现、使用,必然带来经济、科技、医疗、生活等方面的改变。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世界认识了茶、认识了丝绸、认识了中国。新时期我们重开丝绸之路,开启了中俄两国间地方合作的新篇章,两国关系的加强进一步影响着词汇更新、变化、发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本文通过时间的推移,分析研究了汉俄两种语言间借词的产生及发展。不难看出,每一时期都有其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一方变革剧烈、发展迅速就会带动另一方的发展,并且发生剧烈变革的领域必定会带动这一领域借词的产生,它们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语言,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猜你喜欢

借词音译俄语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