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山有路“行”为径 “学”海无涯“思”作舟—以《我们身上的尺》为例谈课堂中做与思的通联

2021-12-04江苏省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冷场测量身体

江苏省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校 姚 岚

课改提倡操作理念后,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为广大教师所青睐,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但审视、反思一些操作活动,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操作理念理解片面,认为操作就是把要学的知识通过“动动手”的方式表现出来,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做一做,整个操作过程仅仅停留在学生肢体活动上,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运动,缺少思维含量的交流与操作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通过落到实处操作活动引领学生内隐的思维发展呢?

一、提供“适当的时空”,落实操作与思考的通与联

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是实现有效操作的必要基础,也是实现操作活动的有效保证。一提出操作问题就期望学生能立刻做出反应,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有效的操作必须要三思而后行,行而再三思。因此,在课堂交流与操作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与操作时间。

(一)善待“冷场”

曾经有很多教师一提要求就开始朝学生处张望,期待学生做出迅速反应。其实教师要懂得善待“冷场”,不管是提问还是操作,都要留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由思导行、由行促思的探究过程。

在许华红老师执教的《我们身上的尺》一课中,许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测量出一拃、一庹、一脚、一步的长度后,展示出了一组男生和女生的测量结果,提问:对比男生女生的测量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这时二年级的同学有点懵,他们开始只是把测量当成活动,以为得出数据就完成任务了,并没有想到老师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此时课堂鸦雀无声,爱插嘴的学生也老老实实,托着腮帮子。这时课堂上的冷场其实是学生思维正在进行碰撞,他们正在通过回忆操作中测量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求着答案,此时的场面看似冷,其实学生的思维正火热运转中。

(二)学会等待

课堂中出现冷场,教师的耐心等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无声呼唤。只有静待才能等到花开,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去经历思维“蜕变”般的成长。在许老师执教的《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中,当学生暂时没有想到男生女生的身体尺为什么会有差别时,许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也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思路,而是耐心地等待,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果然冷场了一两分钟后,有学生发现:男生的身体尺比女生的身体尺要长。许老师进而追问:“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有了前一个学生的发现,后面学生的思路顿时打开,有几个学生小声地说:“可能是男生身高比女生高吧。”还有些学生索性大声地告诉老师:“因为人高,所以身体尺就长。”看来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会还给你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给予“适当的引导”,落实操作与思考的通与联

如果说给予充分的时间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落实做与思必不可少的前提,那么,给予适时的引导则是小学数学课堂上落实做与思非常重要的保障。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为了课堂效果,特别害怕学生出差错,怕听到不同的声音,为此教师会把课堂中每一环节攥得紧紧的,牢牢把控着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每一个动作。这样精心布局的课堂,看上去非常顺利,但由于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在条条框框中谨慎前进,没有了磕磕碰碰,更没有对错误的反思,故对问题的认识容易浮于表面,“懂”“会”只是暂时的假象。因此,教师要“引导”,不要“把控”。如果教师引导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毫无方向地去操作,那么操作目标也不会明确,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索,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引导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同样,如果教师过于把控,就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由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感知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我们身体上的尺》这节课中,许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环节:测一测1米有几拃、有几庹、有几脚、有几步。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这样的操作有一点难度,有可能会因为测量方法的错误,导致操作失败。因此许老师在提出活动要求后,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对测量方法的注意点都进行了讲解,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进行“及时的提升”,落实操作与思考的通与联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知行合一,但我们不能错误地把操作活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更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在课堂上落实操作实践的真正目的。因此,学生动手操作后,我们应安排思维提升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操作引导学生来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的感悟,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一)把握时机,注重时效

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的认识、体验如不及时提升,一味地停留于操作的层面,就不可能促进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在短暂的操作过程中把握好时机,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一旦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抽象概括,提升学生的思维。在许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过操作知道每一把身体尺的大致长度,以及哪一把尺比较长,哪一把尺比较短。此时许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并作深入:“要测量这个物体,你准备选用你身体上的哪把尺?”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维间的碰撞,将感性层面的认识上升为理性层面的思考,意识到需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培养灵活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关键,有效提升

要使课堂中交流操作不流于形式,及时加入思维提升非常重要。在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概念、算理、算法等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回顾操作过程与结果,同时运用在操作中得到的体验、启发,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的想法、认识和表达,提升操作的内涵。

在许老师这节课的尾声,她给学生看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故事《科利亚的木匣》。看完后,许老师提问:“为什么妈妈能够找到埋在土里的木匣,而科利亚没有找到他埋的木匣呢?”“要怎样才能找到呢?”有了课堂上操作的探究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们很快想明白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的原因,都纷纷为科利亚能顺利找到木匣献计献策。

可见,在教学中,操作过程的提升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生成从识记、理解到创造的思维新方式。

诚然,不同的操作活动中做与思通联有着不同的处理,本文只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诠释的也只能是冰山一角,浅陋和局限是不言而喻的。但倘若这“冰山一角”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捕捉,抑或是更深入地探讨,那么笔者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通过“做”而有所思、通过“思”而有所得。

猜你喜欢

冷场测量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长安画派“冷场”了?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我de身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冷”变“热”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我们的身体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