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EM 育人理念的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21-12-04蒋欣苗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21期
关键词:跨学科社会保障理念

□蒋欣苗

实践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STEM 理念是一种立足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通过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四门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学习范式。STEM育人理念强调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STEM 理念,明确大学实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的设计原则,系统构建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组成的大学实践培养体系,从而促进大学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践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19 年10 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大学重视发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培养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学实践整体来看是短板,还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内容单调、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和实践教学保障不完备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引入STEM 育人理念,对大学实践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力图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学实践培养体系,推动大学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培养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遵循“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四种功能构成完整体系。实践培养体系的驱动层面包括目标体系,受动层面包括内容体系,调控层面包括管理体系,保障层面包括保障体系。狭义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培养内容体系。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围绕狭义的实践培养体系展开,但是广义的实践培养体系更能体现实践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采用系统论的观点,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来构建大学实践培养体系。

二、基于STEM 育人理念的大学实践培养体系设计原则

STEM 理念具有跨学科性、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实证性、设计性和技术增强性八大核心特征。按照STEM 理念,培养过程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以项目或问题为载体,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培养应融合多学科交叉、多样化活动及多元化技术等功能于一体,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为目标。

(一)大学实践目标设计应重视技术增强性与设计性

实践目标是指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或标准。构建大学实践培养目标体系,应结合专业特性和未来发展需要,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目前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更多职业需要人员具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 理念的技术增强性和设计性强调学生具备一定技术素养,能在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实践与创新,最终设计出自己的方案或作品。这些特征是设计大学实践目标体系时着重考虑的因素。

(二)大学实践内容设计应强调跨学科性与趣味性

实践内容是指为了达到实践培养目标的具体安排,包括基础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三个层次。新时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渠道拓展后,对教学内容有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面对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以提出新颖合理的应对策略。STEM 理念的跨学科性和趣味性要求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一方面具有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利用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实践项目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有成就感,符合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需求。这些特征是设计大学实践内容体系时考虑的核心因素。

(三)大学实践管理设计应注重协作性与情境性

实践管理是指实践培养管理机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践内容的过程,包括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和评价指标四个方面。目前实践管理改革目标是厘清各实践项目责任主体,充分发挥调控与信息反馈的作用以保证实践质量。STEM 理念具有协作性和情境性,真实情境中的项目或问题一方面强调学生群体协同解决;另一方面要求实践管理机构人员遵循实践培养管理制度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强化运行管理并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这些特征是设计大学实践管理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四)大学实践保障设计应要求实证性与体验性

实践保障是指为实践内容的开展提供软件和硬件的支持,包括“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两个方面。目前为了提高实践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大学教师教学自主性、创造性和拓展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STEM 理念的实证性和体验性强调实践项目或问题中教师的有力引导,学生寻找实际证据验证假设,同时让严谨的项目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些特征是设计大学实践保障体系时着重考虑的因素。

三、基于STEM 育人理念的大学实践培养体系构建

(一)将STEM 理念引入大学实践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依托综合实践平台,培养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懂政策、会技术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结合STEM 理念的技术增强性和设计性来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基础技术能力目标是具备职业所需基础能力,获得相应技能证书。如语言表达能力、文书写作能力、经济法律辨析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等。

专业技术能力目标是具备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社会保障专项事务办理中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具备利用现代公共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专业调查和实践教学基地模拟、深入专业工作岗位等途径,完成专业实践并获得经验方法。

创新能力目标是具备必需的创业能力,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基本知识。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创业实践并产出创新成果。

(二)将STEM 理念丰富大学实践内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融会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STEM 教育理念的引入更强调其不再简单地属于公共管理的学科范畴,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有机体。结合STEM 理念的跨学科性和趣味性,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内容进行实践课程设计,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促进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来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内容体系。

基础能力实践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基础技术实践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实训两部分。基础技术实践包括信息技术类课程、英语应用类课程和人文素养类课程,专业基础实训包括校外社会保障实习基地观摩、社会保障专题调查。基础能力实践是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实践课程和了解社会保障相关领域的实际状况,促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学业规划,从而思考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综合能力实践具有跨课程的综合性和任务性,包括社会保障实务综合实验、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综合实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校政企社”综合实践基地和毕业实习。综合能力实践是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不断建立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实践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包括校内外创新沙龙和课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创新能力实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的问题,从多学科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

(三)以STEM 理念完善大学实践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活动在实践管理机构领导下开展。结合STEM 理念的协作性和情境性,通过制定总体制度与子项目制度进行协调规范管理,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实践进行考核,来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管理体系。

总体制度由学校负责制定,子项目制度由院系负责制定。各个实践项目设有实践教学教师小组,采用专任教师负责制,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实践教学总体指导与监督。

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开放、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估阶段性成果,从而进一步发现实践培养实施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项目任务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与反思。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反馈实践效果,逐步给予学生激励并提供创新与探索空间。

(四)以STEM 理念拓展大学实践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为了保障实践内容的顺利实施,结合STEM理念的实证性和体验性,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优化整合为内容进行实践保障设计,来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保障体系。

“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配备专业的多学科教师团队,一方面,引进本校或其他学校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兼职教学,推动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跨专业交流;同时,引进各行业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在岗教师的实践培训,定期邀请社会保障实际部门优秀工作人员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同时,选派教师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培训来丰富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进而带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更契合社会需求。

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信息网络平台实验室和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校内实验平台进行系统升级;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政府、社会、企业协同办学,完善实践基地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

总之,大学实践培养体系引入STEM 育人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改革中,应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大学实践体系,并加以贯彻落实,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跨学科社会保障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