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运用学具教学探讨

2021-12-04江苏省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半节课木棒学具

江苏省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 黄 燕

学具教学的含义非常简单,即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借助学具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学具操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以及对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独立自主地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

从客观层面来看,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具教学,教师还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来安排,是否需要借助学具、借助学具的时间是多少等,只有安排合理,学具教学才能起到其应有之意。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旧的知识用来过渡,就可以运用学具,当学生对一些知识不甚理解时,也可以用到学具。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本节知识的实用性比较强,再加上没有旧的知识直接用来过渡,这时就可以借助学具。在计算“24+6”这个问题时,学生都知道先将个位相加,4+6 的和为10,那么剩下的要怎么计算呢?本节课的学具就是小木棒,先摆出10 根小木棒捆成一捆,剩下的20 根还可以捆成两捆小木棒,这样捆成三捆,每一捆都是10 根小木棒,最后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状态、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都是在上半节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间段,如果安排学具教学,也最好安排在上半节课。

二、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

小学生对一件事物的认知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学具教学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讲清要求,这样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才有目的性。教师一定要把要求讲得细致一些,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怎样滚得远》这一节实践活动课时,主要内容就是物体滚动的远近和斜坡角度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斜坡角度越大,物体滚动得越远,反之越近。这节课非常明显地得用到学具教学,而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第一次播放视频是无声的,只显示具体操作的过程,当第二次播放视频的时候,就需要学生来配音了,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根据刚才视频中的操作自主实验。

学具操作一般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学具操作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实验。第三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实验过程表达出来。第四步:进行实验的总结以及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课堂教学,还锻炼了动手、动口以及动脑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三、关心学生心理体验,评价学具操作的结果

无休止的没有任何评价的实验,是对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一种打击,因此,教师在学生学具操作结束之后,一定要及时给出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对实验结论的一种反馈。

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欢欢、欢欢几时了?”使用学具钟表,教师将时针和分针的时间固定好之后,提问学生:现在几点了?通过这次游戏,教师可以找出学生认知时间的短板,只要把时间说错的学生,基本都是把时针和分针弄混了,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重点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尽快纠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成绩,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只有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才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多途径,而学具教学是其中一种,学具教学也是教育系统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实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要真正利用好这一教学方法,还需要遵循几个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心理体验,评价学具操作的结果。

猜你喜欢

半节课木棒学具
老师迟到之后
挑木棒
“20÷19”和“19÷20”
挑小木棒(节选)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雨停了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聪明的木棒
致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