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为桨 “志愿”为帆 “三治结合”把舵行舟
——荣成市创新探索“信用+志愿”乡村治理模式

2021-12-04中共荣成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郭永泽

农业知识 2021年16期
关键词:荣成荣成市三治

文/ 中共荣成市委宣传部新闻科 郭永泽

编者按:荣成市的“信用+志愿”模式,坚持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注意激励手段的多样性与均衡性,关注乡村治理体系的效率、平等、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转变,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农村基层有效治理。从长远来看,乡村治理需要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激励,确保志愿热情持续高涨。

7月12日到13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交流会在荣成市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荣成,围绕“三治结合筑基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共同开展。试点开展以来,115个试点示范县(市、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充分发挥了乡村治理“试验田”的作用。此次交流会上,荣成“信用建设+志愿服务”的乡村治理模式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近年来,荣成市全面推行“信用建设+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互促的乡村治理格局,大大激活了乡村治理效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信用+志愿” 激发乡村治理热情

以前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人人干,抢着干。荣成市农村能发生这一巨大变化,“法宝”就是“信用+志愿”制度。

东岛刘家村村委大院里,在众多村民的见证下,今年上半年,村级信用积分靠前的村民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信用奖励—米面粮油、谷肉蛋奶。小小的信用奖励,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

东岛刘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俊军侃侃而谈:“我们创新实施了‘信用+志愿服务+福利待遇’的管理模式,为每户村民定制了专属的‘信用身份证’,变福利为奖励,村民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自己的信用加分,依据分值高低,获得不同的信用奖励。”

在村办的“暖心小屋”里,理发、缝纫、机械维修等义务服务摊位定期开放,村民根据信用积分免费获得服务。村民刘德周每星期要来两个半天提供志愿服务,在帮助村民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信用积分。

东岛刘家村小到环境绿化、卫生保洁,大到盖房修屋,都由志愿者一手包办。

2012年,荣成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于2018年获评“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目前全市60万名本地居民、14.3万名外来人口、1.2万家企业、2.9万个体工商户全部建立了信用档案,成立志愿服务队1400余支,根据信用积分,还配套了一系列奖惩措施。在信用积分制的激励下,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志愿队、户户都有志愿者。通过信用建设制度化,荣成市率先建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在自治层面实行信用管理有助于得到村民的认可,在法治层面嵌入信用管理工具也能很好地规范执法,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从德治层面来说,通过诚信的宣传教育,也能够引领新的道德风尚。

荣成市自2019年起,在全市农村推进“暖心食堂”建设,目前全市有400余家暖心食堂,覆盖60%的村居,每天有1.2万名农村老人享受免费午餐。

大庄许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青海算了一笔账:按照市场价格购买面粉、大米、肉类、蔬菜等原材料,每年需要十几万元的成本投入,但“暖心食堂”运行至今,村里没有额外花一分钱,还略有结余。保障“暖心食堂”低成本、常态化运行的“秘诀”是“信用+志愿”的管理模式。

据了解,荣成市所有“暖心食堂”的日常运营全部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负责,目前全市组建“巧厨娘”志愿服务队400多支,注册“巧厨娘”志愿者1.1万名,解决了农村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问题。

一顿热乎饭,暖胃更暖心。“暖心食堂”既解决了农村居家养老的民生“食”事,树立了基层党组织威信,也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村级自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荣成将信用管理与村规民约、村民福利、志愿服务、信用考核“嫁接”在一起,把志愿服务纳入个人信用赋分。积分与福利和公益服务享用挂钩,农村志愿者由不到5000人迅速发展到16万人,提升了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热情。现在村里环境清洁、暖心食堂、公益服务大部分由志愿者承担,社会和谐程度大幅提高。

因全面推行“信用建设+志愿服务”模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促进的乡村治理格局,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经过9年的持续推进,荣成市实现了信用体系广泛覆盖多个行业领域、社会组织成员和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为全面调动村民参与、夯实农村治理基础打通了关节,也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荣成方案。

二、“三治结合”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和特点提出的,三者是一个整体。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积极探索“三治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治理方式,发挥乘数效应,实现“三治”有机统一。

荣成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启效率更高、服务更周到、群众更满意、学习更有效的“服务+”模式。

在荣成,荫子镇头甲村等30多个村文明实践站成立了“乡村夜校”,村民们白天忙农活,晚上进夜校“充电”,从“土专家”到“田秀才”,越来越多的普通村民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主角”。

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全体市民的“进修班”和“加油站”,荣成市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课程建设的意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移风易俗等6大项定为“必修科目”,镇街实践所、村居实践站每年需完成12个“规学”课程,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选学”课程。聚焦农民群众需求,策划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宣讲培训活动,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市委书记作为“1号宣讲员”,市级领导班子带头下沉农村,带头宣讲,发动部门专业团队、社会公益组织、百姓“名嘴”、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深入街头巷尾、农家书屋、田间地垄、庭院炕头等,传播新思想、新理论。

聚焦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荣成市发动1.9万余名机关干部、网格员、协管员、党员开展入户遍访,精准对接遍访来的群众需求,开展扶贫帮困、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内容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社会力量和群众积极参与,真正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围绕乡村振兴,荣成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农村重点工作为突破口,对可流转土地较少的村居,实行“党支部+志愿服务”模式,各村居“党旗红”志愿服务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志愿领种土地,实现集体增收致富。

此外,荣成市推出了志愿驿站、利民社、共享屋、信用超市等3000多处便民利民场所,策划了“零距离”服务春耕用电等100多项为民服务活动,让老百姓在守望相助中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在农村“四清”中,荣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在农村网格治理中,共发动5.2万名优秀志愿者成为义务网格员,累计解决问题隐患50多万个,实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格”。荣成的社会文明程度、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满意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健全,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综合信用指数连续28个月位居全国387个县级市首位。去年,荣成被确定为省内唯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行试验区,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国家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指出,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治理的主体,乡村治理的核心就是要突出农民群众的参与,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针对农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研究破解问题的办法。张天佐表示,下一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突出抓好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和手段,加强宣传总结与推广,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更好地推进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今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荣成荣成市三治
村规民约在构建乡村“三治”格局中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兰台见证:荣成70年大事记》出版发行
“三治”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荣成“天鹅湖”
荣成市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及其配套技术总结
我的安全 我做主
陪伴成长,一路花开
——记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创立人杨雪梅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强化“三治”结合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荣成市启动“美德少年”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