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池金教授采用祛风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2021-12-03丁思路张池金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脉弦风邪荨麻疹

丁思路,张池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荨麻疹是因患者皮肤及黏膜的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皮损、皮疹、风团及瘙痒反复发作[1]。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 周以上,可诊断其患有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理论中“瘾疹”的范畴。使用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能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皮疹的症状会再次发作。该病患者长期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可发生头晕、困倦等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从整体入手,辨证施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降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2]。张池金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皮肤科疾病的诊治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慢性荨麻疹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张池金教授左右,现将其采用祛风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1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的部位不固定,时起时消,反复发作。该病患者的病情特点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十分相似。《诸病源候论》中说:“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结聚起、相连成瘾疹。”由此可知,风邪是慢性荨麻疹患者致病的主要邪气。《素问·风论》中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易夹杂寒、暑、湿等多种致病邪气侵袭人体。风夹寒邪中于皮肤,则易成寒证;素体阴虚者感受风夹暑热之邪火,则易成热证[3]。《灵枢·本神》中说:“肝藏血。”血既可濡养肝脏本身,也可向外输布濡养全身形体官窍,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风气内应于肝。慢性荨麻疹患者风邪入里日久,易耗伤阴血,以致肝血亏虚,虚风内生,在外则皮肤失于濡养。肝风内动则气血失和,变证丛生,进而加重慢性荨麻疹的病情。

肝主疏泄,可调畅人一身气机,进而调节其情志活动,促进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及输布。《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脏刚强,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开朗。近几年,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其肝的疏泄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易使其肝气郁结。肝气调达,气行则血行;肝气郁结,则全身气机失调,血行不畅而致血瘀,肌肤不荣,则发为瘾疹。脾主运化,将饮食水谷精微运送输布至全身,外输皮毛,使腠理密固。卫气可防御外邪入侵人体;卫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若脾胃健运,则卫气充实,不易招致外邪。《舟仙瘖术》中说:“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若脾失健运,腠理疏松,易于感受外邪;脾气亏虚,运化水饮功能障碍,则易内生湿邪,缠绵难愈。此外,肝脾两脏之间可相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能濡养肝脏。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患者出现肝脾不和的症候,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善太息、腹胀满、呃逆嗳气、舌苔白或腻、脉弦等。

张池金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多与患者外感六淫之风邪、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生风邪有关;该病患者的病位在皮肤,在内责之肝脾两脏,使肝的疏泄功能及脾的运化功能失常。

2 慢性荨麻疹的治法及方药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外感及内生风邪,故治法以祛除风邪为主;其主要病机为肝脾功能失调,故治疗时注重调节其肝脾的功能。对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者,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则疏散其外风,选用平和的祛风解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对病情稳定者,根据“缓则治其本”的治则平息其内风,选用可平息内风的虫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对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内风自生、外风侵袭、内外合邪者,必须先调和其脏腑的功能,使其阴平阳泌,腠理开泄,才能使其疹退痒止。气行则血行,血行则风邪自灭。因此在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为其配合使用活血的药物,使其血行畅达,并有助于其风邪消散。肝气调达,则一身之气调达。故治疗慢性荨麻疹时可为患者加用一些疏肝的药物。脾为后天之本。治疗慢性荨麻疹时,可为患者加入健脾的药物,使其气血生化有源,腠理密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张池金教授以祛风疏肝健脾为原则治疗慢性荨麻疹,自拟了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祛风疏肝止痒汤。该方剂的组方为:防风,柴胡,蒺藜,白僵蚕,赤芍,郁金,地骨皮,麦冬,知母,白术,大腹皮。该方中的防风味辛、甘,归肝经、脾经,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防风能降低人体内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过敏功效[4]。该方中的柴胡味辛、苦,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功效;蒺藜味辛、苦,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祛风止痒的功效。将防风、柴胡及蒺藜合用,可起到祛除外风、疏肝平肝的作用。该方中的白僵蚕味辛、平,归肝经、肺经,既可祛除外风,又可平息内风,对患者内外合治。该方中的赤芍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的功效;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活血凉血、行气解郁的功效。将赤芍和郁金合用,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该方中的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经、肝经,具有清虚热的功效;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经、胃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麦冬味甘,性寒,具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将地骨皮、知母和麦冬合用,能清肝热、养肝血,使肝体得养,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该方中的白术味甘、苦,归脾经、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可使气血生化有源,内生之湿得去。该方中的大腹皮味辛、苦,归肺经、脾经,辛散入皮,苦燥湿,取“以皮走皮”之意,起到消皮肤肿满的作用。在使用祛风疏肝止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减药物。为瘙痒症状明显的患者加用白鲜皮及地肤子,以清热祛湿止痒;为存在胃部胀满不适症状的患者者加用佛手、厚朴及莱菔子,以疏肝健脾行气;为失眠多梦的患者加用合欢皮、夜交藤及酸枣仁,以养阴安神。本方既可疏散外风,又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以平息内风,能疏解肝郁,畅运脾胃,养阴血,清虚热,使患者气血调和,瘾疹消退。

3 病案举隅

3.1 病案一

李某,女,38 岁,2019 年3 月5 日初诊。主诉:荨麻疹反复发作七年有余,加重两周。患者周身时有风团,色淡红,皮损无固定部位,时起时消,自觉有瘙痒感,夜间发作明显,遇冷加重,时有胃部胀满感及嗳气,夜眠欠佳,纳可,二便可。患者舌红苔白,脉弦。患者存在皮肤划痕症。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辨证:风邪袭表,肝脾不和证。治则:祛风疏肝,活血健脾。以祛风疏肝止痒汤加减治疗。组方:防风6 g,柴胡10 g,蒺藜10 g,僵蚕10 g,赤芍15 g,丹参15 g,炒白术10 g,郁金10 g,珍珠母20 g,合欢皮15 g,大腹皮15 g,佛手10 g,木瓜10 g,莱菔子10 g,苏梗10 g,天麻10 g,炙甘草10 g,厚朴10 g,香附10 g。共7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3 月12 日二诊。患者瘙痒感有所减轻,仍有胃部胀满感,二便可,舌红苔白,脉弦。一诊方去香附,加炒麦芽15 g。共7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3 月19 日三诊。患者每次发作的风团数量减少,时有瘙痒感,其胃部胀满的症状有所减轻,二便可,舌红苔白,脉弦。二诊方基础上加用炒枳壳6 g。共7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3 月26 日四诊。患者风团发作的次数减少,瘙痒感减轻,时食欲不佳,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三诊方基础上加用砂仁6 g。共14 剂,水煎服,每日服1剂。4 月9 日五诊。患者白天病情未发作,夜间时有皮疹出现,其胃胀满的症状明显减轻,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四诊方去炒枳壳,加用首乌藤20 g、牡蛎20 g。共14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对患者随访3 个月,其病情未复发。

按语:患者的病情为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疏散外风为主、平息内风为辅。患者皮损的症状在遇冷及夜间明显发作,其胃部胀满。说明患者在外风邪久留,耗伤阴血,在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不和,内外合邪而发瘾疹。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祛风疏肝、健脾活血之法。在祛风疏肝止痒汤基础上加用佛手、木瓜、莱菔子等药物,能加强全方健脾之力。患者脾胃调和,则卫气强固。患者二诊、三诊、四诊时脾胃不适的症状仍存在,因此为其加用炒麦芽、炒枳壳,以增强全方的健脾之力。患者四诊时胃胀满的症状减轻,故去四诊方中的炒枳壳,防止辛散伤阴,加用首乌藤、牡蛎,增强全方安神之力。患者的精神得养,则有利于濡养其肝脏。综上,风邪得退,肝气得舒,脾健血畅,瘾疹自消。

3.2 病案二

杨某,男,28 岁,2019 年10 月7 日初诊。主诉:荨麻疹反复发作近两年。患者周身时有风团,色红,皮损无固定部位,时起时消,自觉有瘙痒感,遇风加重,平素间断服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停药后即发作,时有口干,纳可,寐可,二便可。患者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存在皮肤划痕症。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稳定期。辨证:风邪袭表,肝脾不和,阴虚火旺证。治则:祛风疏肝,活血健脾,滋阴清热。以祛风疏肝止痒汤加减治疗。组方:防风6 g,柴胡10 g,蒺藜10 g,白僵蚕10 g,赤芍15 g,丹参15 g,郁金10 g,珍珠母20 g,合欢皮15 g,炒白术10 g,丹皮10 g,地骨皮15 g,秦艽10 g,威灵仙10 g,僵蚕10 g,玄参15 g,知母6 g,甘草10 g。共7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10 月14 日二诊。患者风团发作次数减少,时有瘙痒感,时有口干,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一诊方基础上加用生牡蛎20 g、玄参15 g。共14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11 月1 日三诊。患者风团发作次数减少,瘙痒感减轻,口干好转,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让患者继服二诊方14 剂。水煎服,每日服1 剂。对患者随访3 个月,其病情未复发。

按语:患者的病情为慢性荨麻疹稳定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平息内风为主,疏散外风为辅。患者皮损的症状反复发作,遇风加重,为风邪停留于肌表,加之病久耗伤阴血,出现阴虚风动,内外合邪所致。患者脉弦细、口干,是其肝气郁结、阴虚火旺的表现。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祛风健脾、疏肝活血、清解虚热之法。在祛风疏肝止痒汤基础上加用玄参、知母,以养阴、清热;加用丹皮,以清解虚热;加用秦艽、威灵仙,增强全方祛风之力。二诊时患者大部分的临床症状减轻,但口干的症状仍存在,故为其加用生牡蛎,以平肝安神;加用玄参,以滋阴清热。三诊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减轻,故让其继服前方,巩固疗效。综上,表邪散,内风消,气机通畅,瘾疹消散。

4 小结

张池金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风邪、脏腑气血失和导致的内生风邪。本病的发生与患者肝脾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气机及调和气血运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失疏泄及脾失健运均可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张池金教授采用疏肝祛风健脾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随证立法,依法选方,选药温和,祛邪而不伤正,在外祛除风邪,在内调理肝脾功能,可使风邪消散,肝气舒畅,脾气健运,气血调和,瘾疹自退。

猜你喜欢

脉弦风邪荨麻疹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胃痛医案两则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清热利湿,凉血护阴法治疗银屑病四则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手脚冰凉,两张古方暖起来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