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人文关怀策略的应用分析
——以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为例

2021-12-03张晴晴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抢救室医护医护人员

田 辉 张晴晴

急诊抢救室的患者具有发病突然、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患者及家属往往无心理准备,容易遭受心理上的打击,引发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因此,在医护过程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即除了满足患者医疗服务外,还要满足患者精神、情感上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先进诊疗技术的应用人文关怀逐渐被冰冷的仪器所取代,给紧张的医患关系留下隐患[1]。

1 急诊抢救工作的特殊性

1.1 患者群复杂,医护工作繁重

急诊科作为24小时开诊的科室面临着更多的患者,轻重缓急不同病情的患者混杂在一起,患者之间本身就容易感染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同时医护工作繁重,往往集中精力于抢救室危重患者,每天面对大量带有不良情绪的轻症患者及患者家属诉求,容易产生麻痹心理,留下安全隐患。

1.2 医患心理压力大

“抢救”这个词无论对于患者、家属,还是一个健康人来讲,本身就可以产生心理上的冲击。高度紧张的抢救人员、求医心切的家属、恐惧焦虑的患者同处于抢救室时,不良的情绪可想而知。

2 不同危重患者的人文关怀策略

抢救室危重患者依病因可大致分为车祸外伤、慢性病急性发作、酗酒斗殴、自杀四大类。较普通患者,危重患者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反应,紧张、焦虑、躁动、恐慌、淡漠等[2]。

2.1 车祸外伤患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车祸外伤以多发伤、群体伤多见,病情严重,事发突然,易产生严重的心理打击。某市高速公路曾发生多车首尾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部分车辆起火,十余人不同程度受伤。到处是斑斑血迹、散落的汽车配件,场面极其惨烈。因多数患者首次经历重大交通事故,鲜血直流的视觉冲击、剧烈疼痛的嘶喊、紧急嘈杂的救援无不加重患者的惊慌和恐惧。呼啸疾驰的120带着十余名伤者陆续到达急诊抢救区。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呼叫支援,做到每位患者都有明确的责任医护。

案例1:患者王某,女,既往高血压病史。初步诊断为脑挫裂伤,颌面外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来诊时极其恐慌不安,不停地呼喊“大夫、护士,我不会死吧,快救救我,求求你了,我不行了……”在处置室给予紧急清创缝合,肋骨带固定治疗的同时,医护给予心理上的安抚,患者不安的情绪略缓解。随后转入抢救室密切观察。陌生的封闭环境,离开家人的陪伴,患者再发恐惧焦虑,急促地呼叫大夫、护士。监护仪可见心率大于150次/分,血压升致200/130mmHg,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衰、心脑血管意外等。患者心率、血压变化与应激反应有关,需要马上调整患者心态,避免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紧急情况下给予降压及镇静药物后,患者情绪逐渐平稳,血压心率亦趋于正常。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抗压能力差,来到医院、抢救室的特殊环境中,往往产生陌生、恐惧、焦虑的不良情绪,对医护人员依赖、求助,对每一句话都很敏感。因此,要做好解释工作,耐心疏导,要把握好治疗的分寸,处置操作规范轻柔,采用优质护理服务[3]。同患者多交谈,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从而保持患者病情平稳。

案例2:患者李某,男,系案例1患者王某的儿子,车祸司机。由于安全带及气囊的保护,患者头面胸部未见明显外伤。患者诉膝盖疼痛,小腹部碰到方向盘下方。患者来院时烦躁不安,一名年轻的护士给予了积极的心理安抚,患者很快平静下来。同时这位护士认真负责地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高年资的大夫。大夫立即跑步到患者床旁,对患者腹部查体,发现了腹腔积液。立即将其送入手术室,最后诊断肝破裂出血。

患者烦躁不安是失血性休克早期表现,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能早期识别,工作上不能积极认真,该患者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耐心细致的人文关怀弥补了年轻护士经验上的不足,高年资的大夫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立刻判断出病因所在,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案例3:患者刘某,女,系案例2患者李某的妻子,副驾驶位置。由于驾驶室玻璃爆碎,患者面部多发伤口。虽无生命危险,但患者极其痛苦。

个体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能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患者是年轻女性,考虑其日后工作及生活中的需要,及时请美容科进行协助治疗,通过采用可吸收缝线,新型胶布粘合伤口,无针孔内缝合等技术,保住患者的面容。患者心存感激,出院后再次来院表示感谢。个性化的治疗结合先进的技术能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案例4:患者张某,男,这次车祸的另一位患者,一位进城返乡的农民。患者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坚决拒绝手术治疗。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到患者常年务农,经济困难的情况后,申请绿色通道给予治疗。患者离院时,坚决要签下欠条,三年后患者还清欠款并送来了“救死扶伤”的锦旗。

近年来,虽然医疗保险、合作医疗的推进实施,减轻了部分患者的医疗负担,但面对危重病时仍会碰到超出患者承受能力的情况,因此,急诊科都设有绿色通道,先抢救治疗后付费。人文关怀不单纯是语言上的安抚,需要真正地以患者为中心,挽救生命,解决患者的困难。

患者家属是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转运伤员、提供病史、缴费、取报告等工作。同样存在烦躁焦虑的问题,尤其有些年轻的家属刚到抢救室时异常激动,经常会出现抓抢正在工作中的医护的情况,甚至有威胁医护的过激行为,“抢救成功谢谢你,抢救失败就要你偿命”。对这种情况一定要积极做好沟通,学会尊重家属的合理诉求,及时给予安抚及疏解,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序处理,从而避免矛盾激化[4]。

2.2 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

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及家属多有反复多次抢救的经历,恐惧、惶恐情绪反而较轻。患者往往表现出相当的耐受力,不适主诉较首次抢救患者明显减少。家属表现似乎有些淡漠,反而与医护的紧张形成对比。家属通常告知医护,患者的病情与平时差不多,今天略显加重,表现出简单处理下他们就离院的想法。

案例5:患者王某,男,高血压病史30余年,依从性差,不按规律服药,曾因高血压危象多次于抢救室治疗。本次以高血压头痛来诊,测血压210/130mmHg,医护人员担心高血压急症的发生。让患者静卧休息,不可乱动。患者却四处活动,全无惊恐之意,“我好几次这样了,没事,吃了你们这么多年的药,花了我那么多钱,也没治好我的病,再吃药我的肝就坏了,能不吃就不吃。”患者认为不能根治高血压的治疗就是无效的,这是患者不能配合治疗的根源。对治疗上的抵触,血压控制不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或血压控制良好,突发精神刺激停服、减服药物,都可导致危象的发生。

对疾病认识的偏差,长期服药的经济压力,每天吃药的厌烦,甚至担心吃药的不良后果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在目前医学尚不能根治高血压的情况下,医护亟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避免精神刺激,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5]。

尿毒症透析患者是另一个反复就诊的慢性病群体。每周三次透析,控制饮食、饮水、活动受限、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长期病痛折磨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对于危急值的化验结果、不适的生活都表现出出奇的平静。

案例6:患者张某,男,尿毒症透析12年。一天白班要下班时,患者因胸闷来院。当班大夫立即安排完善相关检查并和夜班交接班后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手机收到危急值,血钾6.5mmol/L,高钾血症意味着随时有心脏骤停的风险。大夫立即返回医院,发现患者安静地在候诊区等待化验报告。看到急急忙忙返回医院的大夫时,患者家属都很惊讶地说,“谢谢你啊大夫,下班了还赶回来,没事你放心吧,我好几次高钾了,都没死,有一次比这还高,不太想去抢救室”。大夫耐心反复地告知高钾的危害,最终将其送入抢救室监护,降钾治疗,待其病情平稳后才嘱其离院。经年累月的治疗耗尽他们的精力及财力,也许看惯了太多的生死,很多的病友陆续离开人世,患者及家属看着有些冷漠,治疗上有些消极。年轻医护往往感叹世态炎凉。“这个家属真差劲,就不能给患者好好治治吗?”

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疾病背后的人及家庭,他们也需要一个有质量的生活,切不可从道德的角度绑架甚至鄙视家属,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及家庭着想[6]。

2.3 酗酒斗殴患者

案例7:患者王某,男,和朋友酒吧醉酒后与他人发生群殴,被酒瓶打伤头部,鲜血直流来院。入院后医护立即给予包扎止血,检查治疗。患者同伴李某醉酒状态下对医护人员指指点点,污言秽语,拒不服从医护安排,场面极其混乱,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医院安保人员进行劝阻无效。此时另一群斗殴者追到医院,两伙人再次大打出手。医护人员及时躲避,抢救室很多重要设备被损坏。警察及时赶到现场对他们进行治安处罚。

酗酒及斗殴的患者往往烦躁、易怒、有攻击倾向、容易发生暴力行为。近年来虽然法制逐渐健全,但劝酒、灌酒的现象仍然存在。醉酒者、斗殴者往往污言秽语,极易被激惹,稍有不满意就谩骂、打砸、言语恐吓,甚至动手攻击医护人员,抢救区发生攻击事件风险较高,攻击类型多样[7]。近年来伤医、辱医事件时有发生,对医护人员造成心理应激,上班时担心受到攻击和伤害、战战兢兢。近来平安医院的建设逐步推开,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区开设了警务室常驻警务人员,法制宣传教育也逐渐普及,不法行为明显减少。

2.4 自杀患者

自杀患者以服药多见。该类患者多有慢性病史、精神病史或急性的精神刺激。长期折磨耗尽了患者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案例8:患者王某,女,21岁,1型糖尿病18年。从幼儿开始进行胰岛素治疗,长期皮下注射、代谢异常造成腹部皮肤板结及面容肢体的发育异常,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正常的容颜。该患曾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反复多次入抢救室治疗。每每就诊都要问及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患者对健康充满了渴望,希望能有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每次医生都鼓励她、安慰她、告诉她要坚信医疗技术一定会有突破,根治糖尿病,还她一个健康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在她21岁的一个夜晚,她服药自杀了,120将其送到抢救室。医生没能挽救她的生命,最后一次的治疗没有一句话,没有她的一点声音……

如果医生不能治疗她躯体的疾病,至少可以从精神上安慰她、帮助她,躯体之外的精神也需要医护的呵护。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许就是为了帮助这样的患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8]。

案例9:患者李某,女,30岁。因口服各类药物50余片来院。无明显的有毒药品,来院及时,给予催吐洗胃后,没造成大的伤害。当问及病史是否结婚怀孕时。患者极其伤感,告诉医生说,“该结婚的年龄却没有结婚,陪我来医院的是我男朋友,离开医院我们就要分手了”。患者很伤感、淡漠,就诊时间短暂,一时不知道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精神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学会情绪管理,增加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的社会服务,多方面协同配合争取早期治愈自杀倾向的患者。

3 讨论

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对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关心[9]。人文关怀要以患者为中心,帮助患者、尊重患者、鼓励患者、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抢救室工作压力高、强度大,环境封闭压抑,而且还要面对焦虑烦躁的家属,医护人员同样存在心理问题,也需要人文关怀的干预[10]。改善医疗环境,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让医患共同面对疾患的伊始就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

抢救室医护医护人员
医护一体化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护理干预效果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抗疫医护共赴樱花之约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急诊抢救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探讨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