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有效衔接的生态性研究

2021-12-03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主体思政生态

邓 力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 361100)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高度,立足当前,把握长远,要同时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贯穿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始终。不可否认的是,思政课作为检验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标准,却存在内容同质化、不同学段间缺乏有效联通、互通有无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需更深入、更有的放矢。

一、理论建构

主体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始终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吸收借鉴优秀哲学理论,立足人的实践活动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就一般意义而言,主体范畴指代人,人就是主体。

马克思主体观的科学性为本文提供了一个既有的研究范式,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创设情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哲学道德、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思政课对象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习得与收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基于马克思主体观的一般性和思政课的特殊性,本文研究中的范畴——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就限定在从事思政课管理、组织、服务、教研的相关人员范围之内。而思政课对象——学生,虽在其他的研究中被认定为主体,但并非本文为之探究的方向。

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增多,思政课愈来愈表现出其在意识形态目标和课程育人体系中价值导向和政治引航的重要性。教育的现实性、内容的开放性、手段的多样性、发展的综合性、实践的生成性等显性思政特征也成为思政课主体的基本形态。国内理论界,特别是思政课一线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和理论调研,对思政课主体在大学、中学、小学等学段的表现、困境和出路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十分有益的观点。然而,思政课作为检验意识形态目标和课程育人体系中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尺”,却存在内容同质化、不同学段间缺乏有效联通、互通有无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大中小思政课还需抓住一体化建设,特别是主体有效衔接的“牛鼻子”。

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是一种以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为纽带而形成的有机生态整体[3]。思政课生态环境系统,是大中小学主体教育教学的过程和客体的相结合,主体之间、主体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进一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系统性、生态性的制度、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纵向主体、横向结构彼此交融,共同形成主客结合、纵横交错的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一体化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生态系统。

二、现实困境

基于马克思主体观和教育生态学理论,本文着眼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逻辑发生顺序,开展对不同学段思政课主体范畴、特性、结构、作用、规律的学理性研究。这不仅是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更是有效提升优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研究的理论前提。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容易出现大中小学不同体系下教学内容贯通不流畅、教学方式方法重复、课堂语言技巧运用不佳等弊端。要发现和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深入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框架结构,就要在主体生态上突出整合和统一,从而有效增强教师上好思政课的能力,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一)主体纵向衔接无序化

一个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政课主体生态应该是随着客体学历、学龄的递增,逐步富有活力且能维持思政课生态系统整体组织性及自主性,并不断提供思政课对象所需的知识、信息等要素。然而,在固有的体制机制运行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主体生态位偏离、主体生态链断裂等现象愈发突出,其实质是知识、信息传播的中断,并产生裂变。

主体纵向衔接无序化的典型症状体现为:一是生态位偏离。思政课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是主体教育教学的过程和客体的相结合,是主体之间、主体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有关课程的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但是在具体的思政课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主体在整体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与思政课主体相匹配的空间形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发生位移,从而导致主体之间、主体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融合程度降低。思政课主体本身所承担和履行的职责缺失,造成思政课一体化主体生态位产生异化,主体纵向衔接的结构和体系朝着无序化方向发展;其次,体现在主体纵向联系被消解。传统单一的上传下达的工作方式引发的系统的封闭性,极易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纵向联系被消解,进一步阻碍纵向主体之间知识、信息的流动,从而使生态系统内部信息严重不对称,进而影响思政课对象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形成知识漏洞。除了上述主体纵向联系之外,思政课建设格局覆盖了各地领导、各单位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以及包括社区、企业、家庭在内的社会大课堂。诸多纵向主体之间存在政策阻力、体制障碍、管理模糊,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同机制,致使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供全面高效的思政课知识信息。

(二)主体横向交流工具化

思政课教学工作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学段都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思政课主体在横向关系中的任务结构发生混乱、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程度不高、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整合等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思政课主体间性断裂。主体间性是关涉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思政课主体虽然在执行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工作方面保持了统一性,但是在整个思政课生态系统中对主体之间的特殊性无法进行考察和认识,脱离应有的衔接和贯通,片面强调对思政课知识信息的传播;

二是主体权责交叉。思政课主体生态系统不仅覆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还是面向各地领导、各单位单专家学者、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以及包括社区、企业、家庭在内的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尚不健全,各方主体的权责还没有彻底厘清,致使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的组织性、集合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难以提升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的多维主体合力育人的效果;

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的失衡。思政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学段贯穿国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生长期和培育期。思政课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课,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要主动适应不同年龄、年级客体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获得思政课知识信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路径

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铸魂育人融入不同学段教育教学实践,丰富思政课载体,拓宽思政课渠道,提高思政课成效。本文以马克思主体观和教育生态学理论为视角,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现状加以探究,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使知识信息等思政课要素在主体之间进行有效配置并自由流动,构建主体之间、主体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空间形态,纵向主体、横向结构彼此交融,共同形成主客结合、纵横交错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生态系统。

(一)一体化的生态性制度设计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体系建设关系到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否办好,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在制度层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意义、体系、队伍等方面进行规定,部署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要求。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各地的相关立法,明确了基本制度框架,夯实工作责任,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及提出一系列有利的支持政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制度保障,形成制度文化,以生态学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的观点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

(二)一体化的生态性教学活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是主体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创设情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哲学道德、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思政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的内在功能为育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并使之顺利发展,必须在结构上做到相互调整,以提高知识信息的容量。因此,要建立思政课主体教学联动模式,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超越客体学段、学龄的限制开展针对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教学联动。这种机制可以把握思政课主体的功能特点,做到互通有无,促进各种知识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发挥比较优势,以局部力量推动整体生态系统重构,从而破除制约课程一体化的主体障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政课主体教学联动的目的在于使各学段有效互动起来,共同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达到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

(三)一体化的生态性评价体系

一个完善的评价制度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至关重要,也是一体化生态系统的“牛鼻子”和关键一环。长期以来,现有的思政课评价体系的重点一般是针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结果性评估。在不同学龄、内容等差异化条件下进行课程一体化的生态性评价,就是以马克思主体观为理论支点,以教育生态学为核心要素,对思政课主体进行全面、多维、协同、平衡的评估和测量,从而实现思政课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要做到“三全评价”,即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的评价。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思政课主体进行评价必须反映主体从横向到纵向的全领域各方面,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段思政课主体的特殊性,突出他们在整个思政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做到课程普遍性和主客体特殊性的统一。全过程意味着在目标体系功能结构上同向同行。

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不同学段思政课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和功能衔接,加强对主体的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在主体责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稳定性和实效性,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政课生态系统的改革创新。

四、结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的生态性建构是一篇大文章,要慎终如始地全面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主体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建构主体之间、主体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功能,使其进一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系统性、生态性的制度、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使其进一步纵向主体与横向结构彼此交融,形成以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等为要素的思政课生态系统,打通符合意识形态价值与育人功能的思政课一体化贯通渠道。

猜你喜欢

主体思政生态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长抓政治生态
何谓“主体间性”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