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现状与思考——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3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杨徐飞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华育人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杨徐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兵团自2015 年开始举办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是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生动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将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推向更高的创新发展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素养提升全过程向上向好发展还需不断努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现状

(一)规划具有前端意识,现实缺乏条件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学院党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将校园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双高计划”,对其发展目标进行了定位。近年来,学院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多次承办兵团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相关部门领导和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汲取了先进的理念,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实践基础。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陶冶大学生情操,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相较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在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还有较大的差距。职业院校因其办学特色,注重学生职业理念和专业技能培养,未能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作用,校园里传统文化元素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传播、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学术讲座甚少,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氛围。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优先考虑专业能力水平提升的必备硬件设施,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场地和设施难以率先得到保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虽加快了师资力量建设、硬件设施完善和资金投入的步伐,但文化传承非朝夕之事,还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立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发展途径。因此,各种现实条件的缺乏,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与传播相对于专业学科滞后发展。

(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学生受自身文化基础薄弱的局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虽具有极大的热情,但缺乏学习领会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社会潮流文化等快餐式网络文化的盛行,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了极大的阻碍,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形成了流行文化“阳春白雪”、传统文化“下里巴人”的文化潜意识。学生个人自律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自觉性,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的推进过程。

职业院校习惯关注与招生、就业相关专业课程的显性教学,教师注重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对自身同样担负着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责还缺乏前端意识,潜意识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专项的活动教育和内容,在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较少。学生日常传统文化的研习主要以自学、选修及社团活动为主,教学层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渠道较窄,大多依赖于“两课”,而公共艺术课、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采取慕课和网络选修的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没有进行系统设置。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发展薄弱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在人员编制扩增、青年教师补充培养方面难以跟上在校学生的增长速度。现有教职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负担过重,无暇抽身从事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工作。院校更加注重在专业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提升、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提速提质适应学院专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缺乏文学艺术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师队伍结构中的优化配置。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前提下,抽调具有相关艺术特长的非专业的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受其精力和教学任务的限制,难以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传统文化教育导师团队,在传统文化教育导师的发掘、培养、提升等方面线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受到制约。

多年承办兵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的经验,在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可以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经验。我校在以晨诵《弟子规》、诵读中华优秀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区域内、过程化地带动了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短时间内形成了系列的特色文化,但缺乏品牌的塑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扶持与推广方面略显滞后,未能形成独具特色、长久传承与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持续氛围的形成、高质高效推广与发展都未能成形。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考

(一)逐步建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牢固树立高校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阵地意识,明确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承载的重要使命。推进高校内涵建设的进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重点内容,结合兵团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寻找兵团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结合学院二期、三期校园汉唐建筑风格,将校园硬件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氛围。不断加强在场地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发挥文化传承型社团的宣传与带动作用,提升校园传统文化活力,将传统文化育人形式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由推送式转向浸润式地进行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二)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讲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挖文化溯源,强化传统文化的融入,深挖专业课程中华文化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化身”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进文学艺术专业人才担任学生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制定第二课堂学分与人才培养学分互认制度,提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学生实际,选修课程中加大诸如规范汉字认读与书写、诗歌鉴赏与诵读、书画赏析、音乐欣赏等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的扶持和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凸显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覆盖面。

(三)塑造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品牌

品牌化、项目化地开展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不断营造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环境,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平台,试点工作室式的项目化运作模式。坚持“走出去”战略,由浅至深、由近至远、由点至面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传播型社团、文化传承性品牌活动给予专项的资金支持,不断丰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供可持续、常态化发展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网络化、全覆盖的传播优势,让区域内、过程化的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具备良好的、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行品牌化的推广,形成独具风格的校园文化品牌。

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文化育人实效,依然任重而道远。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过程建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模式,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中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不断努力。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牢固树立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进程中,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发展还需不断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