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扶贫耦合关系分析

2021-12-03侯向娟申潞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食用菌山西省贫困户

侯向娟,申潞玲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020 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任务的完成基于消除绝对贫困,此后贫困地区将全部转入脱贫巩固和缓解相对贫困。截至2020 年3 月,经过考核认定,山西省所有的贫困县脱贫摘帽,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境内贫困地区全部转入脱贫巩固和缓解相对贫困阶段。根据山西省政府的工作部署,2020 年将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集“天然、营养、保健”于一身的绿色产业[1],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又是潜力可期的新兴产业[2],将在后续的山西减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笔者基于食用菌扶贫视角,从食用菌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扶贫推进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用菌扶贫的契合点和耦合关系,并在调研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1 山西省食用菌扶贫产业的现状

1.1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概述

山西省多山多丘陵,境内大多属于高原冷凉地区,适合食用菌生产,同时山西农村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果树树干、枝条等是食用菌栽培的优质原料[3]。食用菌在山西11 个地级市均有栽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销量日益增大,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正成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2018 年,在山西省合作社名录登记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 814 家,年产超过1 000 t 的企业共计40 多家,种植类型24 种。目前,全省食用菌产业逐步形成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多样化、园区筹建规范化、生产技术专业化、加工产品增值化、经营模式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好[4]。涉及农户达到10 万多户,在集中产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虽然如此,与食用菌先进省份相比,山西仍有很大差距,客观存在生产经营户和产品总量偏少、生产规模偏小、科技支撑不够等不利条件。据全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8 年全国食用菌产量3 789 万t,山西食用菌产量仅为36.24 万t(香菇产量11.69 万t),占比不到1%,发展空间巨大。

1.2 食用菌扶贫效应分析

食用菌产业的扶贫效应是多方面的,对于贫困地区而言,食用菌扶贫实际上集聚了市场要素,拉动了社会投资,拓宽了增收渠道,探索了成功的模式机制,不仅拉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山西食用菌扶贫项目实施以来,带动了当地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懂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5]。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生产、经销、加工、运输服务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产业链拉长,促进了贫困地区人们的多元化就业。同时,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村集体的积极参与,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增强,村级公益性事业得到有效的促进[6]。因为食用菌是一种精细蔬菜产品,产品在市场上价格波动较小,纯利润较高,同时食用菌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小,农村留守的老弱病残等贫困农户均可参与,从中获取或多或少的报酬,这对于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户帮助很大,具有适度扶贫的补缺作用[7-8]。

1.3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

在脱贫攻坚中,大同市广灵县、吕梁市交口县、长治市的壶关县等许多地区紧紧围绕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以“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广覆盖、带农户、促增收”为目标,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在扶贫中的支撑、拓展、延伸、带动四大效应,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长期的扶贫实践,山西省食用菌扶贫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1+x+财保”食用菌扶贫模式,“1+x”中的“1”是指贫困户,“x”是指扶贫实体,如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政府等;“财保”是指各地扶贫部门利用各级财政涉农产业扶贫资金作为扶贫的财政投入,保障食用菌产业扶贫稳定发展。如长治市壶关县的紫团食用菌产业园采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公司通过吸纳资金扩大产业化运作,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园工作,该园区共带动8 711 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增收脱贫。晋城市高平市的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食用菌生产经营模式,每个大棚安排2~3 户贫困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5 万元。朔州市山阴县宇昊蘑菇种植有限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食用菌扶贫模式,公司通过结对帮扶贫困村,使贫困户户均增收3 000 元以上。大同市广灵县的北野食用菌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金融贷+贫困户”的食用菌扶贫模式,公司通过安排贫困户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公司通过雇佣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或承包菌棚,合作社用817 名贫困户借贷入股资金,按每年收益率不低于6%分红,贫困户年均稳定增收3 000 元。截至2019 年底,北野公司探索出的“种菇就业扶贫,人工入股分红,流转土地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的四大模式,已直接和间接带动7 986 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累计实现产业扶贫效益1 593.2 万元。

2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与扶贫耦合关系

山西省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是因地制宜的举措。食用菌产业在山西省的精准扶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借力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也得到了更大发展,二者呈现出典型的共轭耦合关系。耦合关系一般指某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或者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中,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角度有共同特征,那么这个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间具有耦合关系。山西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二者在目标效益、时间空间、供求匹配等方面有高度的重合性和协同性。

2.1 目标的同一性

精准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户摆脱贫困,其行为和结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食用菌产业植入精准扶贫,食用菌产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帮助一部分贫困户脱贫,它的社会效益便随之显现。此外,食用菌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许多农作物秸秆被随意丢弃焚烧,不仅不能给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破坏[6]。而这些农作物秸秆,如棉籽皮、玉米芯、花生壳、豆秸、麦草等恰好可以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既可以为农民增收,又可以改善环境,这和精准扶贫中的生态扶贫非常契合。因此,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的目标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据统计,2018 年山西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355.516 万 hm2,种植的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等,将会有近20 亿kg 的秸秆可供利用。

2.2 时间空间的一致性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优质的农用地资源,耕地产出较低,稀缺、贫瘠的耕地资源难以让贫困户自发脱贫。但贫困山区所处环境大多空气清新、无污染,具有农作物绿色、无害化生产的天然环境,尤其在偏远山区特别是深山老林,拥有丰富的野生、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特征恰好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必需的环境优势,体现了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地理空间位置的耦合性。

2.3 供求的匹配性

贫困地区有许多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如因照看老人、孩子的留守妇女,或者因年龄较大在城市无法就业无奈返乡的老年农民工,以及因文化程度较低或者因为身体关系无法外出务工的中老年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可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用工资源。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不大,但在物料加工准备、蒸料、接菌和采收等关键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在食用菌生长阶段也要有人长时间照看[9]。另外,食用菌生产对产业工人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只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接受过及时指导和现场培训后,都能胜任工作。食用菌采摘和挑拣环节对劳动技能和劳动体能要求更低,稍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和妇女都可以胜任,而这些人正是贫困群体的主要人群,因此,发展食用菌产业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在贫困地区就可以解决,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二者在劳动力供求匹配方面具有良好的耦合性。

3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扶贫在全省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扶贫效果,但经走访调研发现,在食用菌扶贫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3.1 食用菌扶贫“扶”字当头,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目前,山西省食用菌扶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扶贫模式基本是包扶,贫困户对公司或大户依赖性太强,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失去帮扶就会陷入困顿,极容易返贫。山西食用菌扶贫总体来说,贫困户参与不多,扶贫实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更多围绕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贫困户身在其中,却很难融入其中,学不到真正的技术,扶贫的“造血”效果较差。

3.2 食用菌生产、消费市场不成熟

食用菌与其他蔬菜比起来因其价格相对较高,而对其营养价值认识不足,人们日常购买量相对较少。同时菌种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产能过剩。菌棒质量不过关,烂棒或者次菇率高时有发生。食用菌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导致即使同一地区的食用菌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销售没有话语权,市场竞争力不强。在食用菌扶贫政策的刺激下,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对市场调研不够,同时对食用菌宣传较少,没有培养出需求旺盛的消费者。当食用菌密集上市时,供大于求,出现“菇贱伤农”,最终企业和贫困户都受损失。

3.3 食用菌产业缺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食用菌产业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储存、运输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周转。任何一个环节资金出现问题,食用菌产业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甚至濒临破产,尤其是资金有限的个体、合作社、小经营业主等,急需金融企业及时出手相助[10]。

3.4 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较短,削弱了扶贫效果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存在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链和价值链较短、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产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克服。精明的商家因菇农市场销售渠道窄,垄断食用菌收购市场,对产品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

4 食用菌产业扶贫的措施建议

4.1 建立政府、扶贫实体与贫困户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需转变角色,食用菌产业扶贫应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牵头的运营模式,通过规模化整合散户包括贫困户,政府在资金使用、土地出让等方面给予公司优惠政策支持,让公司、合作社、村级集体承担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使食用菌种植户在参与食用菌生产中不单单是获得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脱贫技术,增强农户的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他们摆脱贫困的自信心。

4.2 打造山西食用菌知名品牌, 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针对山西省食用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不优价和销售不畅的问题,建议开展“唱响山西食用菌优质品牌”行动和食用菌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行动。一是建议农业主管部门尽快统一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并对食用菌生产散户施以技术扶持和质量监督,统一产品包装,严把产品质量关。二是开拓食用菌深加工渠道,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加大蘑菇新产品研发,如研发香菇挂面、香菇脆片,开发食用菌保健饮料,激发市场需求。三是不断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冷藏系统和保鲜加工,把暂时销售不出去的蘑菇通过储存或加工错季销售。四是线上线下相互联动,依托当地扶贫服务中心和电商网络平台,将优质的山西食用菌产品输送到千家万户。

4.3 引导金融企业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

针对食用菌产业扶贫中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可尝试政府担保、企业资产抵押、农户土地质押等方式,帮助各种食用菌扶贫实体度过难关[11]。同时探索金融扶贫运行模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金融扶贫行为,保障金融扶贫主体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4.4 建立食用菌价格保险, 最大化地降低食用菌产业风险

针对食用菌生产经营风险,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食用菌价格保险或产业基金[12]。在价格波动时,对食用菌扶贫实体进行保护性价格补偿,帮助经营实体渡过难关。

猜你喜欢

食用菌山西省贫困户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