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2021-12-03邓雪梅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真性视域自主性

邓雪梅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本真性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病理学的重要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本真性伦理逐渐失去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功能:本真性,曾经作为质疑等级制度合法性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现在似乎被整合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中,成为给资本主义辩护的思想工具。

具体地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福特制逐渐取代了以前的泰勒制,使本真性伦理无力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一般来说,本真性是指,“创造力和发现能力,原始性,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潜在的敌对性”[1]66。本真性的核心是创造力和个人独特性。用一句话来概括,本真性即是成为你自己。后福特制催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企业或公司管理方面,“与新资本主义精神关联的所有机制——外包、公司内自主利润中心的扩散、质量小组或新形式的工作组织——在某种意义上已明确地满足了自主性和责任性的要求”[2]500;在精神生活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把商品领域以外的善进行商品化,使这些善更容易以货币形式获得,也使那些拥有这些手段的人更容易获得这些善”[3]445。新资本主义精神用自主性替代了本真性,并把本真性的实现限制在商品消费中。在私人关系中,典型例子是“夫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越来越依赖于消费”[4]186。以卢梭和尼采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本真性伦理,均被新资本主义精神所内化。“原本具有解放意义的本真性理想转变为使资本主义合法化的工具”。[4]180新资本主义精神塑造了“虚假”的本真性伦理。

为了拯救本真性伦理,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西方思想家们提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同体主义路径,主要以泰勒和麦金太尔为代表。泰勒( Charles Taylor)从现象学出发,强调本真性需要一个意义背景或视域[5]42-48,个人的本真性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则从美德伦理学出发,揭示了自由主义的道德理论的矛盾性,批评了个人原子主义[6]25-33,同时强调自我叙事依赖于历史和价值共同体。共同体主义路径主要依靠共同体的价值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对本真性的侵蚀。第二条路径我们可称之为理性主义路径,主要以哈贝马斯为代表。哈贝马斯提出了宪法爱国主义理论以解决本真性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他指出,在尊重和认同平等、自由等宪法原则,并对宪法保持热爱和忠诚的情况之下,个人的认同才能保持多样化,本真性才能重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功能。理性主义路径主要依靠自由、个人完整等权利观念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对本真性的整合。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吸收了共同体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路径的优点,在二者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本真性的当代困境。在此,我们将详细论述承认理论何以使本真性恢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功能而不至于陷入个人主义、相对主义。

一、内在感与创造论:本真性何以无力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作为社会批判的重要概念,本真性伦理大致可区分为内在感和创造论两种模式。内在感模式基于人类学的基础,而创造论则是受美学影响发展起来的。梳理本真性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类型,有助于把握本真性的核心,也有助于分析新资本主义精神如何整合本真性。

内在感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无疑是卢梭。借助人类学方法,卢梭设置了人类的本真状态——自然状态。然而,在进入社会状态以后,个人就受到扭曲,产生各种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回到原始的、本真的自然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卢梭认为,只有通过内省,倾听内心的自然之声,我们才能找到本真的自我。在《爱弥儿》中,卢梭写道:“我根据这些印象和内在的感觉推出了我必须了解重大的真理之后,我就要从其中找出哪些准则可以用来指导我的行为,哪些规律我必须遵循,才能按照使我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来的神的意图去完成我在世上的使命。由于我始终是按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所以我这些规律并不是从高深的哲学中引申出来的,而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发现的,因为大自然已经用不可磨灭的字迹把它们写在那里了”[7]410。就是说,只要从内心深处出发,找到那些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本真地活着,甚至与大自然的生命之流融为一体。

为了反对近代工具理性,内在感模式还主张内在的自我具有整体感、独特性。所谓整体感,指内在的自我具有超越自我的维度,与更大的秩序融为一体。植根于自然神论中,哈奇森、卢梭等“道德感”哲学家皆认为内在的自我是上帝完整的创造物的一部分,指导道德生活的“道德感”体现上帝意志。内在感模式保留了古希腊的自我认同——人是嵌入宇宙理性秩序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工具理性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割裂。基于自然神论,主张内在感模式的哲学家们并没有否认本真性伦理的核心——成为你自己。相反,他们认为每个人作为上帝创造物或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这恰恰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如果说作为上帝创造物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完整的机器,那么每个人就像是这个机器中的不同零件,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意义各不相同。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才构成了完美的整体。在《新爱洛依丝》中,卢梭已经指出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个体差异性被认为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道路。无独有偶,赫尔德也提出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到的做人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1]28。我们应该按照内在的自我所包含的个人尺度进行生活,不应凭借社会规则或价值来建构自我的同一性。此即本真性伦理所谓的原创性。

本真性的创造论模式没有像内在感模式那样假设了一个封闭的内在自我,而是宣称本真的自我是创造出来的。内在感模式仍以形而上学的范畴来解释本真的自我,但创造论模式的首要工作则是清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以权力意志理论为基础,反对内在感模式所预设的自我。尼采强调自我是各种相互矛盾的欲望和意志的综合体。自我只有在自己做决定和行动时才部分地统一起来。在《权力意志》中,尼采认为“自我的实体化是虚假的:因为,这种实体化(相信个体不死性)乃是由于宗教道德教育的压力而产生的信条”[8]348。在尼采这里,自我已经不再是内在感模式所预设的固定不变的自我,而是变化和流动的自我。自我是创造的产物,而不是发现的对象。尼采反对实体化的自我,主张重估一切价值,进而认为本真性是“我们要成为我们自己——新颖、独特、无可比拟、自我立法、创造自我的人”[9]336。在尼采这里,自我独特性不是内在感模式的“成为”你的所是,而是“创造”你的所是。尼采称创造自我的人是“超人”,墨守成规、沉沦于平庸的人是“末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酒神精神,成为时代的“超人”。

和尼采一样,福柯从生存美学出发,也认为并不存在预先给定的自我。本真性不是“发现自己的秘密以及藏于深处的真理,而是试图创造我们自己”[10]42。人的审美性是我们生存的最高价值。生活是一种艺术。生存之美在于自我的变幻性和创造性。自我既是雕刻家,也是雕刻对象。福柯进一步强调审美的价值,并认为审美能让我们摆脱平庸、庸俗。福柯还将本真性与权力结合起来分析,认为本真性理想只是权力关系的镜像。简言之,福柯的本真性伦理是一种生存美学隐喻。创造论模式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即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11]4。换言之,“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11]6。人的本真性不在于按照固有的形式来生活,而是通过自己选择是否成为本真的人。

总的来说,内在感模式设置了一个独立而神秘的内在自我实体作为本真性的源泉,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性、与自然或上帝的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创造论则以美学为隐喻,强调本真性实际上是自我创造。那么,由后福特制发展起来的新资本主义精神何以消解了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的本真性?

首先,新资本主义精神以自主性取代了本真性。自主性同自由、理性、尊严、权利等词密切相关,主要是指康德意义上“人为自己立法”的积极自由。内在感的本真性和自主性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现代性的产物,都包含自由的理念。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自主性缺少个人同自然或上帝的那种神秘联系,也缺乏在整体性中的个人独特性,而内在感的本真性则缺乏“人为自己立法”的那种理性自律。创造论的本真性和自主性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包含自由的理念。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自主性缺乏那种美学式的个人独特性,而创造论的本真性恰恰只追求个人独特性,将独特性视为个人唯一的价值。可见,无论是内在感的本真性还是创造论的本真性,都和自主性一样包含着自由的内涵,都对社会或传统价值持否定的态度。自主性和本真性的亲缘关系使得新资本主义用自主性取代本真性成为可能。

自主性如何取代本真性?在理论上,新资本主义精神运用密尔的自由主义个性论糅合了自主性和本真性;在实践上,新资本主义精神开创了以自主性、自我负责为核心的新管理方式。密尔在《论自由》中明确指出,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发展个性是个人福祉的首要因素之一。[12]66对于个性的论述,密尔有两个著名的比喻。第一,密尔把个人比喻成一颗树,需要按照“内在力量的趋势生长和发展起来”。[12]70树的比喻使自由主义个性论和内在感的本真性完全融合,既强调了个人的内在自我实体,也强调了由内在自我的先验独特性以及同自然的那种神秘联系。第二,密尔把个性发展比喻为一个人为自己挑选鞋子和衣服。[12]80这种比喻使自由主义个性论和创造论的本真性相融合,因为这种比喻表明发展个性是自我创造。此外,密尔认为个人的欲望和冲动只有经自己的发展和校改才能称为性格,否则与蒸汽机无异。这表明,个性正是个人“为自己立法”。可见,新资本主义精神使以权利论为基础的理性自主性取代了以情感浪漫主义为基础的本真性。在实践管理中,后福特制发展了一种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公司经营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自主性为核心,并融入了自由主义个性论,倡导职员在工作中发展个性、实现本真性。这种自我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密尔自由主义个性化在资本主义生产上的实践。这种管理模式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员工沉浸在“自由”的喜悦中,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因此,我们说新资本主义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上以自主性取代了本真性,使本真性失去了社会批判维度。

其次,新资本主义以商品作为实现本真性的手段。新资本主义精神以原子论思想武器,不断否定和瓦解那些不可分解的社会善或共同善,进而号召人们在个人善上实现本真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商品无疑是个人善的最佳载体。当代资本家不遗余力地以商品来替代那些共有的文化善、道德善,宣称商品和钱是最终之善。正如《新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博尔坦斯基(Luc Boltanski)和希亚佩洛(Eve Chiapello)所说,“把商品领域以外的善进行商品化,使这些善更容易以货币形式获得,也使那些拥有这些手段的人更容易获得这些善”[3]445。马尔库塞也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总是沉浸在高档家具、高档汽车等商品中,失去了批判的维度,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泰勒也说,当今时代进入了本真性时代,但这种本真性时代同时也是“消费者革命”的时代,以消费实现个体化。[13]536-537可见,新资本主义精神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以功利主义伦理瓦解社会善,以商品作为实现本真性的手段,由此,自主性替代了本真性伦理。

总而言之,在当代,本真性面临两个困境:一是要避免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模式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和自恋主义;二是新资本主义精神已经同化或整合了本真性伦理,使本真性失去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功能。本文的目的是用承认理论重构本真性,尝试在理论上解决本真性的两个困境。以承认理论重构本真性,首先是赋予了本真性以共同体和主体间性维度,避免本真性被曲解为原子主义的一种,也避免陷入个人主义和自恋主义泥潭中,以此拒绝将商品作为本真性的实现手段。其次,以对价值共同体的贡献作为构建本真性或个性的途径,拒绝以缺乏共同体意义视域的个人自主性取代本真性。

二、主体间性:本真性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的必要条件

本真性被新资本主义精神同化,被自主性所替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模式同自主性一样皆属于原子论和古典自由主义的范畴,对共同善持批判态度,走不出个人主义和自恋主义的窠臼。为了克服两种旧本真性理论的缺陷,以霍耐特为代表的哲学家们以承认理论重构旧的本真性理论。可以说,承认的本真性是旧本真性理论和承认理论的有机结合。在承认理论看来,本真性首先是存于主体间性中的本真性。加入主体间性维度的本真性在理论上很难被自主性所替代,从而有效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的同化。

以承认理论重塑本真性,首先是打开了本真性伦理的主体间性维度,强调本真性是嵌入意义视域之中的个人独特性。无论是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还是霍耐特,他们都反对个人的自足性假设,强调个人的完整性只能在主体间性中获得。承认是个体在主体间性中获得个人本质或完整性的途径。只有首先获得承认,我们才能获得本真的、不被扭曲的自我本真性。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个人,那么,他必须同他人平等对话以获得他人的承认。他人的承认是个人获得自我认同的唯一途径。内在感模式、创造论模式以及自由主义个性论正是缺乏承认所带来的主体间性,才会陷入个人主义中,而本真性也因此被新资本主义精神同化。因此,承认对于本真性、个人完整性来说,是必要条件。

承认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对话活动产生了意义视域。意义视域是个人本真性无法逃避的框架。简单来说,意义视域是使我们的选择具有意义的共享价值背景。意义视域之所以能给予自我选择以意义,原因就在于它自身包含着强评价。“强评价关注的是我们的动机性质。……更重要的是,强评价涉及不同欲望的性质价值。”[14]16如果说欲望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那么对欲望进行价值区分的强评价是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强评价可以理解为法兰克福(Harry Frankfurt)所谓的二阶欲望。只有在共同体中生活,同重要的他者交往或对话,个人才能拥有强评价。强评价是共同体的价值形式和意义视域。以承认理论重构本真性伦理,意味着个人的本真性是嵌入意义视域中的,意味着个人的本真性是由强评价来塑造。正如泰勒所认为的,强评价类似于一个隐形却又充满善的道德空间,不仅是塑造了本真性的意义视域,也是塑造共同体本真性的意义视域。正如马克思所言,个性无法通过自己获得,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135。如果没有社会关系作为意义视域,自我意识就无法产生。“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无法想象一个产生于社会经验之外的自我。”[16]110我们又可以认为,主体间性的意义视域是一种共生状态或共同的注意力。“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开始于一个未分化的主体间阶段”[17]106。总之,主体间性的意义视域是本真性的前提条件。

通过承认的重构,本真性拥有了主体间性和意义视域,这就使本真性区别于自主性,使新资本主义精神不再能够同化本真性。正如前文所述,新资本主义精神通过自主性和灵活性管理策略,将本真性等同于自主性,以此消解了本真性的社会批判功能。深剖自主性,我们可以发现近代自主性思想被庸俗化为个人主义,而本真性伦理也随之被理解为个人主义的另外一个版本,即表现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足性和完整性,反对他人或组织干预个人的选择,把个人与共同体对立起来。因此,新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了庸俗化的个人主义的最新版本,不仅吸收和内化了本真性伦理,而且使其失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功能。过去的本真性理论无法抵御新资本主义主义精神的同化。无论是尼采、福柯的创造论,还是卢梭、赫尔德的内在感模式,它们都假设了个人自主性和优先性,而自主性和优先性同近代康德等人所主张的自主性基本上是一致的。内在感模式虽然假设了自然神或类似伯格森的“生命之流”作为本真性的根源,但就其内省的方式来说,本真性恰恰又滑向自主性。因此,两种旧本真性很容易被内化到以自主性为核心的新资本主义精神中。但是,通过承认重构后,本真性获得了主体间性维度,足以使本真性区别于自主性,避免陷入个人主义和自恋主义的窠臼中。个人的自我认同需要强评价,需要意义视域,更需要同他者平等对话以获得承认。基本的自我认同建立起来后,个人继续以意义视域中的材料“雕琢”自己,以便建构特殊的自我认同,即本真性。因此,本真性的实现过程均离不开主体间性,离不开对话。新资本主义精神试图以自说自话、独白式的自主性实现本真性不过是虚伪空洞的“独白”行为和自以为是的“疯癫”行为。

本真性的主体间性维度也反对新资本主义精神把本真性商品化。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之间,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家主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标准化、统一化生产对个人差异性、独特性的压抑,以此作为本真性社会批判的核心。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内部管理的改革以及商品化向主体性领域扩展,后福特制以“差异的商品化”[2]513来回应马尔库塞等人的社会批判理论,祛除了本真性伦理社会批判的锋芒。我们认为,本真性是人类精神性和主体性的一部分,不能被还原为商品。

首先,主体间性和意义视域是人类主体性的标志,这意味着本真性不是作为物的善。意义视域,正如前文所述,是源自主体间性的交往和实践形成的模糊“直觉”。用泰勒的话来说,它是“对我们所处的整个环境的未经过组织的、未经过表达的一种认识。在这个环境中,世界的特性向我们呈现出来”[18]20。用维特根斯坦的术语来说,意义视域就是“生活形式”。意义视域中蕴含着人类各种价值评判的标准,即强评价,例如道德评价、宗教价值以及审美评判等等。具体地说,意义视域回答了“什么是重要”“什么是善”等问题。对动物来说,它们不可能形成价值标准,形成对善的理解,它们至多形成对欲望的条件反应。本真性的意义视域只有人类才拥有,它是人类主体性、精神性的标志。商品是一种物的善,它把人的关系物化,从而把人物化。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是物化人类精神的典型体现。本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主体性特征,不能也不应该被商品化。

其次,以意义视域为基础的自我认同无法还原或物化为商品关系。自我认同本质是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例如相对老师来说的学生身份,相对于父母来说的孩子身份。这些关系是共同体的情感和价值纽带,是精神性的东西,是无法还原为商品关系的。前文提到,特殊的自我认同才是本真性。个人在获得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根据共同体有意义的媒介(语言、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等符号)进行自我叙述、自我创造,才能获得本真性。以某个人的头发数量为例,某人有3 732根头发,这个特征使他独一无二,但是却毫无意义。除非3 732这个数字在某个共同体的意义背景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否则这个特征只是琐屑微小、毫无价值的特征。[1]36本真性离不开意义视域,“不能以瓦解意义视域的方式来为本真性辩护”[1]39。因此,本真性和自我认同一样,均不可物化为商品关系,不能以商品作为实现本真性的方式。新资本主义精神试图以商品经济关系来替代本真性,这显然是对人的物化。

总的来说,我们用承认理论来重构本真性伦理,首先是确立本真性伦理的主体间性维度。主体间性维度的主要表现是意义视域,使本真性伦理摆脱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模式的个人主义困境,同时足以应对新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化,恢复本真性伦理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维度。

三、个性:本真性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武器

本真性虽然必须以主体间性为条件,但是主体间性仅是实现本真性的条件之一。本真性还必须包括自我独特性,否则本真性又会滑向后现代主义中的社会建构主义,使本真性分裂为多个破碎的自我认同,失去连贯性和统一性。自我独特性或个性,是本真性伦理的核心,也是本真性伦理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武器。本真性的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模式虽然蕴含这种内核,但是这两种模式是建立在原子论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因而使这种内核以扭曲的形式呈现出来,被新资本主义精神所同化。要想使本真性作为一种道德理想,保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维度,就必须将本真性视为从价值共同体中自然生长的个性。

追求自我独特性和个性的本真性伦理需要在主体间的承认中进行自我创造,即为本真性而斗争。正如霍耐特所说,“只有在个体的特性、特征同时也得到了他的互动伙伴的认可和支持的程度上,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一”[17]27。霍耐特继承黑格尔承认理论的三个形式,即爱、法权、团结。我们也基本从这三个阶段出发论述个人如何在承认的基础上实现以个性、独特性为核心的本真性道德理想。但我们使用的术语和霍耐特的稍有不同,我们使用的术语分别是亲密关系、公共领域和价值共同体。

亲密领域并非指个人自主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领域,而是指私人的亲密关系领域,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关系领域。在亲密关系的领域中,承认的形式表现为爱。在亲密关系的领域中,我们主要通过对话来建构个人的本真性(个性)。通过对话建立的承认形式——爱,是一种属于对话双方的公共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关系”“氛围”等词来描述这个公共空间。通过对话建立的公共空间是双方意义视域的融合,即哈贝马斯所谓的共识。公共空间使双方获得自信,为进一步创造自我做准备。公共空间给予了双方价值方向感,对话者根据这些价值感不断塑造自我,获得限于此空间的自我本真性。例如,两个年轻人通过交往建立恋爱关系,即是说,双方建立了仅对于他们有意义的公共空间。两个人在这个公共空间中表达爱意,如果超出这个公共空间,那么表达行为就变得无法理解或没有意义。两人表达爱意的程度和方式刻画了双方的本真性。双方通过看电影、旅游、街拍、运动、玩游戏等媒介,构建福柯所谓的“个人笔记本”。由这些媒介建构起来的个人笔记本,“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形塑自我”[19]338。“书写者通过回忆说过的事情来建构自己的认同。”[19]341也就是说,在亲密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他人建构的公共空间中书写自我,叙事自我,“个人笔记本”中的故事就是独特的自我认同,即本真性。

因此,在亲密的亲密领域,个人本真性(个性)的实现离不开与重要他者进行的对话。我们不是独白地构建自我,而是在“对话中构建和维持我们的同一性”[1]35,实现本真性。不同于内在感模式所设定的封闭的、在先给予的自我,建立在承认理论基础上本真性主张在开放性的对话空间中自由地创造自我,把自己创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相比于亲密领域,公共领域的承认形式疏离了爱的亲密关系,逐渐走向理性。公共领域大致对应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原子论的系统”[20]333。因此,在远离亲密关系后,公共领域中个性是建立在法律和自尊基础上的自我创造。法律能够成为公共领域的承认形式,是因为“在那里人是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作为自由的,作为人而被承认和对待”[21]229,自我意识克服其自然性,服从于一种普遍的意志。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康德哲学以来,高扬理性主体的思想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使平等和民主的法律渐渐成为公共领域承认的形式。由于法律的承认形式,每个人获得了自尊。自尊是本真性实现的条件之一。在公共领域中,实现本真性(个性)的方式主要是平等合作。法律承认使每个人成为具有一般特性和平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和创造实现本真性。市民社会中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我们每个人被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根据个人经济需求进行经济交往的活动。经济的不同领域、经济合作的结果以及经济交往对象的差异性都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或本真性。通过平等的经济交往关系,个人建构了自己在公共领域的自我认同,并实现本真性。

承认的第三个层面是价值共同体,或是黑格尔所称的国家,即“有自我意识的伦理实体”[20]341。价值共同体所提供承认形式是团结,是亲密关系和法律关系的辩证统一。不同于爱和法律的形式所获得的实践自我关系,在价值共同体中,我们所获得的实践自我关系是它们的融合形式。“我们可以意味深长地把这种实践的自我关系(在日常语言中通用的表达是‘自我价值感’)称之为‘自重’,与‘基本自信’、‘自尊’范畴并列。”[17]134自重表达了价值共同体的个性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共同体才是实现自我本真性(个性)的最佳场所。因为在价值共同体中,“仅当个人自我认识到因为他们恰恰不以一种和他者无分别的方式共有的成就而得到承认时,他们才能感到是‘有价值的’”[17]131。

那么,本真性如何在价值共同体中得到实现?

个人在价值共同体中通过对社会共同价值所做的贡献来建构本真性。在价值共同体中,本真性的意义视域是社会评价。社会评价的功能是“总结相互承认的所有形式,而相互承认超过了对自由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的简单承认”[21]170。社会评价使每个成员团结起来,同时以社会评价为标准,将本真性规定为对社会共同善的贡献大小。也就是说,在社会评价的框架中,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创造的价值独特性实现本真性。社会评价提供某种崇高的结构,赋予了个人本真性以意义。在价值共同体中,本真性的实现表现为追求社会重视和荣誉。为了获得未经扭曲的自我关系,我们必须获得与我们“具体特征和能力相关联的社会重视形式。……在社会重视形式中,主体是根据社会所规定的具体特征的价值而得到承认的”[17]131。简单地说,价值共同体提供了一套所有成员都认可的价值标准或社会评价,价值共同体中的成员根据个人具体特征来获得自我认同和荣誉。或者说,共同体的成员根据自己对共同体的善的实现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获得本真性。个人对价值共同体的贡献是本真性的根本特征。追求价值共同体中的荣誉、地位和声望,在本质上就是在实现个人本真性。当每个成员因自己的贡献而认识到自己与其他成员受到同等的重视和承认时,成员之间的交往就获得了团结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真性是承认理论的核心。

在亲密领域,我们通过与他者对话而获得本真性;在公共领域,我们通过平等合作获得本真性;在价值共同体或国家形式中,我们通过对共同的价值或善做出贡献,以此建构自己的本真性。那么,这些通过承认形式获得的本真性同新资本主义精神的个性和自主性有何不同,以致于不被同化?

首先,通过承认理论重构的本真性已不再是原子主义和自由主义。亲密领域(如家庭)、公共领域(如社团)、价值共同体(国家或民族共同体)不是实现本真性的障碍,恰恰相反,本真性的建构依赖于这些价值和情感共同体。本真性产生于这些共同体之中,以共同体的价值作为建构本真性的“材料”。只有这样,本真性才不会陷入相对主义、自恋主义,才不会陷入“疯癫”和虚无之中。新资本主义精神所谓的个性和自主性由于建立在权利理论和原子论基础上,将一切共同体视为服务个人的工具,因此,新资本主义精神只能在空洞的自我实体内寻找个性或本真性。于是,新资本主义精神将密尔所谓的私人领域扩大到工作领域,使工作领域变成名副其实的“自由领域”,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性。把工作变成了实现个性的手段,在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模式那里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们同密尔的个性论和自主性一样都属于原子论。可见,通过承认理论建构的本真性同新资本主义精神的个性论和自主性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视共同体为本真性的意义视域和实现条件。也正是如此,通过承认理论建构的本真性能够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而过去的本真性理论则不能。

其次,本真性的建构“材料”是共同善或共同价值。共同善主要是指那些由共同体价值构成的善,如道德善、审美善、文化善、宗教善等等。本真性的实现是通过获得某些共同善(如具备某些美德),或对某些共同善做出贡献(如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贡献)。雷锋通过道德实践获得许多美德,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本真性;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利国利民、造福世界,被称“杂交水稻之父”,从而也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可见,建立在共同善上的本真性才不会被新资本主义精神同化。由于排斥共同体,新资本主义精神只能以商品来实现本真性。众所周知,商品是一种物的善,一种个人善,它完全不同于不可分解的共同善或社会善。内在感模式和创造论模式的本真性也排斥共同体和共同善,自然也就同意新资本主义精神把商品作为实现本真性手段的观点,从而被新资本主义精神同化。

总而言之,以卢梭为代表的内在感的本真性和以尼采、福柯为代表的创造论本真性由于缺乏主体间性、建立在共同体基础上的个性,无力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以承认理论重构本真性,为本真性带来了主体间性维度和建立在共同体之上的个性,不仅使本真性得到合理呈现,成为一种个人美德和社会美德,同时也使其恢复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功能,成为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的思想武器。

猜你喜欢

真性视域自主性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建筑原真性探微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