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城市社区老年教育转型探究

2021-12-03

职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①,2019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18.1%,其中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 万人,占总人口12.6%。《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预测到2050年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3 亿人。老龄化问题既是人道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人道问题考量在不断老龄化过程中如何保护、 支持与尊重老年人,老年人的需要如何以及怎样得到满足,追求养老保障和人文关怀;发展问题考量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随子女迁往社区的老人越来越普遍,社区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独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也越来越多。他们来到新的环境、新的社区,需要熟人、朋友,需要交往,需要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新时代的终身教育,需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知识优势、技能优势、经验优势、智力优势,提供教育支持。老龄化范式从成功老龄化走向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也需要同步转型。

一、老龄化范式:从成功老龄化走向积极老龄化

(一)成功老龄化

成功老龄化的理论基石,一是认知老化理论,认为感觉功能是认知能力的中介变量,衰老过程中,个体感觉系统逐渐钝化,感觉功能逐渐减弱;二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系统是一个信息加工、储存、输出的过程,随着个体老化,认知加工速度逐渐减慢,工作记忆逐渐衰弱。1953年,美国学者Havighurst RJ.和Albrecht RE.最早提出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概念。1979年,美国学者Palmore BE.认为成功老龄化指寿命在75 周岁以上且具有良好的生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1987年,美国学者Rowe JW.和Kahn RL.认为成功老龄化指个体在老龄化过程中成功调适的程度: 生理维度,降低疾病或者失能风险;心理维度,维持认知与身体功能;社会维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目前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学者Vaillant GE.和Mukaml K.提出的成功老龄化观点,他们将老龄化分为病态老龄化、常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三个层次:病态老龄化,即处于疾病和功能障碍的状态;常态老龄化,即随着年龄增长,生理、认知、社会功能下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功老龄化,即随着年龄增长,生理、认知、社会功能变化很小,外界环境因素起中性或正面的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身体功能,心理健康,能够积极参与和享受生活。成功老龄化就是没有慢性疾病或失能,有较强的身体功能,较好的认知功能,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为促进成功老龄化,国际上,日本建立了“保障式”老年教育模式,颁布并修订了《高龄社会对策大纲》《高龄者雇佣安定法》《高年龄者雇佣确保措施》,旨在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再就业,通过构建终身教育机制,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温馨的学习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一般每年三月到六月,日本厚生劳动省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从业资格培训,老年人参加培训后,可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凭从业资格证书实现再就业。“保障式”老年教育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成功老化问题,而且健全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氛围与环境,还成功开发了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有效解决了社会人力资本不足问题。

(二)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基石,一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他们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善于调节或释放情绪,对生活的积极度、满意度、幸福感往往高于年轻人[1];二是社会活动理论,认为老年期的脆弱、依赖不可逆转,诉求精神的积极发展,而参与活动是促进精神积极发展的手段或途径。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老龄大会上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概念,强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老龄化反对老年人“失能”的消极观点,提倡老年人“发展和变化”,促进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主张通过营养保健、家庭、社会福利、住房和生活环境、收入保障和就业、保护老年消费者、教育等七个方面应对老龄化问题。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国际上,新加坡建立了“一体式”老年教育模式,提倡在“心态”上,注重老年人的心态修养与价值观教育,让老年人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心态;在硬件上,成立“金色人力资源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工作信息,同时,联合雇主,通过人力资源重组和工作再设计,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在“软件”上,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营造终身教育与终身培训的社会氛围。“一体式”老年教育模式强调构建终身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注重社会基础设施、社区、亲子关系的建设等。

(三)积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积极老龄化的基本保障。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基石是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参与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社会支持分为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如被他人尊重、被社会理解的情感体验;客观的、物质上的支持,如亲朋好友、家族成员、同事的支持等。1999年,在世界老年人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概念,指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参与达到最佳的状态及其过程。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积极老龄化——一种政策框架》正式定义了积极老龄化,认为老年人不仅是照顾关怀的对象,而且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发展的参与者,积极老龄化就是在没有疾病和伤残情况下,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生活,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观测积极老龄化的六项指标是活得长寿、生活保障、健康自理、身心愉悦、社会交往、老年价值。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在老龄化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角色发展、认知发展和价值发展。政府与社会努力创设条件,发挥老年人知识、技能、经验、智慧,让他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为促进积极老龄化,国际上,美国建立了“围墙式”老年教育模式,让老年人在虚拟的“围墙”内拥有良好的精神生活和充足的物质生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老年人开设社区大学,为有兴趣、有能力、有潜力的老年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开展老年社区服务就业服务;为55 岁及以上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公共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的就业岗位培训。

与成功老龄化相比,积极老龄化更强调老年人的主动参与及社会支持;与健康老龄化相比,积极老龄化更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及社会保障。老龄化范式的转型必然要求老年教育的转型。

二、教育价值:从关注个体价值转向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老年教育可以从丰富个体生活和社会参与两个维度去探视。丰富个体生活维度注重休闲活动和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维度注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社会成果。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虽然关照了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但比较而言,更为关注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海德格尔曾说,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人所栖居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只有人才有意义世界[2]。老年教育需要构建老年生活的意义世界。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就在于认知自我,革新自我,激发生命活力。(1)养老。衰老必然导致认知活动、情绪情感发生变化,老年阶段需要重新认知自我,重新评价自我,重新再适应社会。老年教育,一是有助于情绪调节,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重评认知,通过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知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二是有助于增强归属感。现代城市社会,家庭内往往疏忽对老人的精神关怀,社区内邻里关系淡化,社区活动基础设施欠缺、使用率不高,老年人社会活动减少,接触社会范围变窄,容易造成心理落差与孤独,城市社区老年教育能增强老年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休闲。为减轻老人孤独感和边缘化危机,需要对老年人进行丰富的休闲教育。当前,信息科技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赋能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使他们享受更安全、更便捷、更独立的现代生活。服务于老年人的信息科技既包括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日常通讯通信设备,也包括以物联网、远程医疗、远程照护、智能辅具、其他智能居家系统等为标志的延伸服务。老年人已经或正在成为信息科技产品、信息科技服务的重要受体,社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老年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从同辈群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在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形成老年群体亚文化[3]。(3)潜能开发。老年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补需”“补缺”的诉求,满足老年人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和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体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引导老年人领会生命意义和提升生命境界,身体方面,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心理方面,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面,跟上时代步伐,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积极老龄化不仅强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强调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愿与权利,强调充分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教育是保障老年人接触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活动,不仅关注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更要关注其社会价值。(1)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劳动年龄人口2012年达到峰值9.22 亿,此后,增量由正转负,标志着我国出现人口红利拐点,也标志着社会劳动力向中老年转型。预计到2033年,我国14—64 岁适龄劳动力人口下降到9亿人;2039年,下降到8 亿人;2049年,下降到7 亿人;2057年以后,下降到6 亿人以下[4]。教育红利可以有效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只有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才能补充全社会劳动力人口下降的“短板”。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为例,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2020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1478.09 万人,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533.49 万人,占总人口的36.1%,男性占48.0%,女性占52.0%;65 岁及以上人口382.44 万人,占总人口的25.9%,男性占47.3%,女性占52.7%,如此庞大、严峻的老龄化现实,需要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推进现代养老服务。一方面,养老问题不仅关系着老年人的自身发展,也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养老、区域养老、传统与现代养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统筹兼顾,推进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上海市为例,2020年,上海市独居老人30.52 万人,其中孤老人2.26 万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更需要养老服务,需要照料、护理,需要陪伴,需要解决孤独感,需要精神慰藉。然而,2020年末,上海市养老机构729 家,床位数15.7 万张;社区托养服务机构,“长者照护之家”204 家,床位数5838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758 家,月均服务人数1.5 万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259 家。无论是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机构数、床位数、服务人数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养老服务,所以,需要以数字化、智能化养老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个体需求为依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探究社会资本整合与老年人健康问题,探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在养老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年龄友好型社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新动能。(3)赋能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社区是城市发展的细胞,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学习呈现多元化、品质化趋势,而现实老年教育供给不足,社区资源较少,使用不充分,社会资源隔离严重,老年教育有利于革新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的有机融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助力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三、教育内容:从关注知识素养转向关注知识素养与技能补偿的有机统一

老年人群规模巨大,城乡、城市、区域、性别、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差异大,需要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开展老年教育。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视阈下,老年教育更为注重知识的获取或素养的提升,主要学习组织依托老年大学 (也称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ies of the Third Age)、老年学习中心等。事实上,观视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课程类型主要分为文化涵养、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生活保健、休闲技艺五类:文化涵养类主要有经典电影欣赏、旅游文化、旅游名胜、音乐作品欣赏、文学作品欣赏、诗词楹联等课程;语言文字类主要有朗诵、外语、英语交际语等课程;信息技术类主要有平板电脑、数码图像处理、淘宝等课程;生活保健类主要有中医保健、中医食疗、太极拳、健身舞等课程;休闲技艺类主要有器乐、合唱、地方戏曲、摄影、时装表演、民族舞、国画、书法等课程。为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学习需要,课程一般还会开设基础班和提升班。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教育不仅要诉求获取知识、提升素养,更要关注技能补偿,包括生活技能、休闲技能、职业技能等。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2020年末,上海市有区级老年协会7 个,街道、乡镇级老年协会153个;老年人体育协会175 个,参加人数35.6 万人;老年体育团队2.34 万个,参加人数48.53 万人;老年文艺团队1.59 万个,参加人数25.06 万人;老年志愿服务组织365 家,实名注册老年志愿者182.32万人,为老年人康体养生、休闲养心提供了全面良好的技能教育或补偿。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要特别重视职业技能的补偿,比如可以开展“订制式”职业技能补偿,分为基础培训、参与度培训、职业培训三个层次:基础培训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步伐,主要内容是开展基础技能培训,如赋能老人“数字”能力、“智慧”能力,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抖音、快手等;参与度培训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利用自身能力,尽力从事社会职业;职业培训主要对象是有能力再次从事职业的老年人,主要目的是发挥老年人力资源,服务与贡献社会,创造社会价值。为精准开展“订制式”职业技能补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培训初期,评估老年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为后期的个性化培训做好准备;培训中期,依据老年人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开展精细化培训;培训结束,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社会认可证书,老年人凭该类证书实现再就业。

四、教育形式:从正式教育转向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有机统一

老年教育主要分为促进老人社会参与和丰富老人生活两类范式。促进老人社会参与范式主要是西方老年教育的范式,它从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员,是社会成果的分享者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强调社会参与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丰富老人生活范式主要是我国老年教育的范式,它更注重老人的休闲活动与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这两种范式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以参与活动(个人或社会活动)为目标,而参与活动只是促进精神(或超老化观感)发展的手段或途径,参与的活动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越能体现与实现 “老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发展时期”的根本内涵。我国老年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老年大学、老年学习中心、社区非正式学习组织等。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范式下,更为关注老年大学、老年学习中心等典型的正式教育组织。老年大学是最常见的老年教育组织,专业设置上,根据老年人需求,结合城市发展、学校特色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上,以老年人自我发展课程体系为主。老年学习中心是比较小型、比较灵活的教育组织,为老年人提供课程学习,安排服务活动;组织者鼓励老年人参加学习,组建学习团队,设定学习目标,是成功学习的重要因子。然而,目前我国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无法满足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以上海市为例,与2019年末相比,2020年,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5.37万人,增长3.0%;65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0.79 万人,增长5.7%。但是,2020年末,上海市市级老年大学4 所,老年学员人数13.29 万人;市级老年大学分校和区级老年大学62 所,老年学员人数4.07万人;街道、乡镇级老年学校220 所,老年学员人数25.80 万人,老年学校远远无法满足老年学员的需求。

积极老龄化范式下,老年人的流动性、可负担性等因素限制了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各种非正式教育组织以其低成本、可及性、便捷性、灵活性应运而生,社区老年人学习共同体就是典型的非正式教育组织。共同体旨在形成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形成对特定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基本形式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在教育领域,对“共同体”认识较早较为深刻的可以说是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教育是人与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活动,依存于共同体形式。学习共同体就是社区居民自觉自愿结成的、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教育组织。为了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社区老年人学习共同体鼓励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提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项目,老年人共学共享、相助相伴、互爱互信,避免社会孤立,建立社会信任,更加积极、健康、有尊严地享受生命历程,展现与实现个体生命价值[5]。以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严峻的杭州市为例,老龄化趋势呈现老龄化发展迅速、长寿老人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根据《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1036.0 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6.2 万人,占总人口的19.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2.6 万人,占总人口的12.8%。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就建设了“三美”老年人学习共同体。该共同体立足社区“古韵新姿睦邻和谐”的文化价值理念,一是突出色彩美,以“红色+绿色”为学习增彩。老年人成立先锋讲堂,组建草根讲师团,开堂讲述红色故事、入党历程;组建民间护河队,开展“五水共治”“植树护绿”系列活动,形成护水护绿扮靓美丽家园的文化共识。二是突出底蕴美,以“书香+古香”为学习添香。老年人组织开展“书香上城”全民阅读节活动,打造“书香紫阳”金名片。三是突出品味美,以“廉味+趣味”为学习调味。老年人讲好廉洁故事,持续开展“传承好家风”活动,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三美”老年人学习共同体通过全域促学、全民尚学、全纳同学,不断推动学习资源整合、学习行为激励、学习社团培育、学习内容丰富,形成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氛围,构建起全纳、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老年教育还需要明确的、统一的管理机构,构建协同创新的老年教育管理平台,老龄部门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城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老年教育活动,文化部门负责指导相关的老年文化活动,教育部门负责老年教育业务等;还需要搭建老年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服务与教育构建一体化网络体系,进而构建起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对青少年开展“朝阳”教育,打造快乐新天地;对成年人开展“正阳”教育,建立成长蓄水池;对老年人开展“夕阳”教育,建设发展充电站,以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基础。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特别说明,因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拟于2021年4月发布,所以《公报》不再单独发布人口和就业人员相关数据。据此,本文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权威数据。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