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迁老人社会适应问题及对策

2021-12-03白文博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生活

白文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00)

随迁老人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下的产物,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告别故土,随子女从农村来到一个生疏的环境中生活、照看孙辈、料理日常。子女的本意是希望父母能够减轻劳动负担,安度晚年,但老人来到城市生活之后,他们在陌生的城市中遇到了一些包括生活方式、沟通交流、心理需求、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会引起随迁老人在情绪上的不稳定和无助感,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通过研究得知,虽然人们知道身边存在着不少的随迁老人,但社会和政府对其关注度仍然很低。伴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特殊群体应当受到高度关注,因此,针对随迁老人及其社会适应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有重要意义。

1 随迁老人及社会适应的定义

随迁老人,是指随从进城务工子女一起在迁入地生活半年(含半年)以上,拥有农村户口并且之前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常住老年人口。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老人年龄满55 周岁(含55 岁)以上;第二老人随迁的子女为进城务工人员;第三老人在某地连续居住半年(含半年)以上。社会适应是指当随迁老人进入城市以后,对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等作出的自身反应,并且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进行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适应与调整,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

2 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主要困境

2.1 老人生活呈现“半封闭”状态,心理及精神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社会适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需要随迁老人参加尽可能多的社区互动,拓展社交圈,充实娱乐活动[1]。然而,由于随迁老人身处陌生的城市环境,而现代城市的住房设计以及随迁老人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与城市生活节奏之间存在的差别会阻碍随迁老人与邻里邻居之间的交往[2]。同时,老年人本身就要比年轻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很多,因而可能会引起一些失落、孤僻等心理问题,他们的子女由于忙于事业,很少有时间能照顾其心理感受,满足其精神需求。当随迁老人没有了聊天的对象后,就会感到空虚寂寞。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随迁老人因在老家养成了长久的生活习性,因而在社交时仅仅局限于一同随迁而来同乡同伴,与本地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而且随迁老人大多忙于各种家庭内部琐事,或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基本从不参加社区活动,即使偶尔与他人沟通交流,也多半呈现陌生化和表层化,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因此,随迁老人对家乡难以割舍的归属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使得他们在迁入地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较低。

2.2 家庭资源与生活条件受限,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资源是指为了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应对家庭突发状况,这个家庭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当家庭能够运用的资源类型和数量越多时,家庭中的成员越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随迁老人一般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不存在生活条件上的限制,然而他们在情感支持、社会资源等家庭外资源方面的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配偶在身边的老年人,还可以有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踏实感,夫妻之间可以相互支持、帮助,一起处理在陌生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但随迁老人与配偶处于分居状态时,面对城市的陌生环境,他们会极其缺乏安全感,同时其受挫力也远远低于与配偶在一起的老人。另外,子女们常年奔波于工作事业,同时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他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再加上两代人之间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家庭关系会加重随迁老人的心理负担,削弱其在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

2.3 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社会支持网络匮乏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老人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户籍制度作为一种社会限制性政策,把拥有不同户籍的人群进行社会分层,增加了社会群体之间的距离,随迁老人作为一类边缘群体被排除在某些资源之外。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来自农村的随迁老人,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政策、老年优待服务、老年护理项目等方面,无法与拥有城市户籍老人同样的待遇,严重阻碍其社会适应。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由个体之间互相接触而编织成的关系网,身处于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有效地维持其身份,并取得物质资助、情感支撑、生活服务等,同时这种支持网络也是一种能赋予个体支撑的资源。由于随迁老人的社会生活以子女为中心,在家庭结构背景的变化以及老年人自身地位不断衰退的背景下,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渐呈现出数量上削减和质量上下降的并行趋势,例如缺乏社会交往,这些都远远无法弥补其基本社交的需求,从而也就使其在遭受权利困境时无法从中及时摆脱出来。

3 促进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对策

3.1 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排解问题的方法

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遭遇困难实属情理之中,不必担心会给子女增添困扰,而要将自身内心的真实想法说给子女听,让子女帮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迁老人可以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全新的价值理念,对增强随迁老人对迁入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有很大帮助,以便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随迁老人自身应时刻维持乐观开朗的态度,勇敢且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适、难题,乐观向上,不累积消极情绪,不激发负面情绪,积极排解不良情绪。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营造和睦的生活气氛。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主动参加一些娱乐休闲活动,培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持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必要时要敢于同心理医生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一些想法,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及时走出困境。

随迁老人不要整日宅在家中,宅在家中不仅会导致胡思乱想,而且也会造成与迁入地生活的分离与脱节。因此,随迁老人要主动到周围的公共场所参与活动,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或者多去社区设置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结识有共同爱好的老年群体,积极与他人互动、沟通交流,重塑自己的社交圈。特别是要主动去寻找与自己有类似经历、可以交流的邻居,在拓展原有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与邻里邻居之间互帮互助,加快融入迁入地城市的速度。

3.2 子女主动采取多种方法关心父母

家庭是随迁老人是获得情感支持的关键场所,通常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使随迁老人获得十分可靠的情感支撑[3]。子女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悉心地善待老人、耐心地体贴老人。同时,给予自己父母更多的心理开导和精神关怀,以防他们产生内心的孤独、寂寞。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方法来帮助他们,例如周末陪父母聊聊家常,节假日带父母一同外出旅游,过年尽可能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等等。同时,让孙子、孙女同随迁老人接触,可以较大程度给随迁老人带来慰藉,消除他们的寂寞、无助感。

老人多年形成的价值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子女在与父母交流出现隔阂时,要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到他们在城市中的不易。同时,在与老人沟通时,要把他们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给予他们足够的真诚与尊重,耐心地倾听随迁老人诉说,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老年人由于身体上的衰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常无法马上适应,从而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系列心态上的变化。因此,子女们要做到关爱老人心理健康,多向随迁老人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以免他们因为无知而产生畏惧;平时抽时间探望父母,可以缓解他们的孤独寂寞;另外,为随迁老人提供读报阅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便利条件也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减轻其无助感,协助其与周围社会接轨。总之,子女应该对父母的悉心付出满怀感恩,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关爱和保护随迁老人,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4]。

3.3 社会应完善社会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既作为随迁老人社会适应所依靠的资源,同时也形成一种挑战[5]。因此在维护和谐家庭关系的前提下,社区居委会可以在社区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者,安排具有专业性质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的参与和处理方法,从随迁老人自己、随迁老人所处家庭和迁入城市三个不同层次展开行动,比如:对有精神需求的随迁老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对随迁老人所处的家庭关系进行疏导。

有关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也并非仅仅是适应或不适应的单纯两极现象,这其中存在着太多适应程度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程度不同的原因千差万别,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对随迁老人个性的考量出发,并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办法。与此同时,任何人在空间转换过程中都会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何况是老年人,他们跟随子女迁入城市后都需要适应很长时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就会面对很多困境,因此搭建随迁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并提升其质量迫在眉睫。

社会适应是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当老人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城市生活,踊跃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结识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同乡人,熟悉社区的其他老人时,也需要社会组织等相关部门共同促进推动,整合社会资源,鼓励随迁老人参与适合他们的的活动,搭建沟通互动平台,使其实现自身发展管理,提升自信,重获成就感,协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社会生活。随着中国社会的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应加快社会保障政策的订立和完善,特别是推动与随迁老人相关的福利保障政策出台,提升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公平度。

通过对随迁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可以摸索出促进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有效对策,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6]。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应给予这一边缘群体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子女应该理解和呵护他们,社区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政府要关注和鼓励他们。同时,随迁老人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多与子女沟通交流,让其帮忙解决问题,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余暇时间,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重获归属感与自信心,从而有效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