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第一桥
——霁虹桥考

2021-12-02王江燕周燕芳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津渡永昌澜沧江

王江燕 周燕芳

(1.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昆明 650000;2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一、问题的提出

读周光倬的《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对作者前往滇缅边界调查时途经保山的见闻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作者用两页的篇幅勾勒了霁虹桥的基本情况。周润康在整理时作注曰:“霁虹桥,位于云南省保山市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此处为西汉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东汉永平年初古渡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霁虹桥是古南丝绸路云南博南古道上现存最早的渡口桥,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1]。查阅资料却发现各家不仅对霁虹桥最初修建的时间众说纷纭,而且有的还把霁虹桥与兰津桥混为一谈。周润康所做的注亦有不足之处。霁虹桥在历史上又颇为重要,对促进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贸易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西南第一桥”“迤西咽喉”之誉,有一定研究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兰津桥和霁虹桥相关史料的梳理,对两桥的关系以及霁虹桥最初的修建时间提出一点浅见薄识。

近三十年来对霁虹桥的记录主要分为两类。首先是各种词典中霁虹桥的介绍。如:卢德平主编的《中华文明大辞典》(1992年);孙志敏主编的《交通百科词典》(1993年);《云南词典》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云南词典》(1993年);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1998年);徐海荣主编的《中国社会生活文库中国娱乐大典》(2000年);木霁弘、胡波主编的《普洱茶文化词典》(2006年),等等。但此类对霁虹桥的记述不管其属文化类、交通类抑或是生活类,由于词典本身比较简要的特点导致其对霁虹桥记载的篇幅通常不会太长,其翔实性大打折扣。

其次,对霁虹桥的历史记叙专著较少,大多都只是把霁虹桥作为其书内容的一小部分,而且对霁虹桥最初的修建时间颇有争议。198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保山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著的《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有“说明此桥始建于诸葛亮南征时期(公元234年前)”[2]、“由原名‘兰津桥’易为霁虹桥迄今已690年”[2]之语,说明其认为兰津桥即是霁虹桥,且霁虹桥始建于诸葛亮南征时期。《云南民族文物调查》等观点也与之相同。199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永平县委员会编纂的《永平文史资料第一辑》也记叙了霁虹桥。刘家茂在《霁虹桥史话》中认为汉代在“博南古道”的兰津渡上首先出现了用竹子和蔑绳架成的蔑索桥即“兰津桥”,三国时期诸葛亮因简易的蔑索桥无法渡大军而改蔑索桥为木桥但仍称“兰津桥”。元代元贞年间也不花征缅甸,易以巨木,更名为霁虹桥。可知他认为兰津桥就是霁虹桥,最初建于汉代。1999年张增祺编著的《云南建筑史》一书,第219-221页记叙了霁虹桥的基本情况,在书中其根据《云南通志》卷二载云南提学副使王臣僎《霁虹桥记》和正德《云南志》中的记载认为霁虹桥创建于弘治十三至十四年间,由云南按察副使王槐兼理金腾兵备时所建。2001年出版的《云南文史丛刊》第13卷第664页方国瑜写津梁时采用《府志》的记载,认为霁虹桥始建于诸葛亮南征时,元至元中,额森布哈重修,名曰霁虹。2012年出版,秦国强在《中国交通史话》一书中566-567页也记载了霁虹桥,他在书中写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之时,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与大理市永平县彬阳乡之间就已经开辟了‘兰津渡’,随后又架起一座藤蔑桥,称之为‘兰津桥’,诸葛亮南征时只是修复兰津桥,并改建为‘竹索桥’。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因竹索桥毁坏曾一度改建为木梁桥,命名为‘霁虹桥’”[3]。此观点与刘家茂的观点相似,只是时间更确定,为东汉永平十二年。《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云南文物保护记》等观点也与之相同。

综上所述,关于霁虹桥初建时间之主流观点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建于诸葛亮南征时期,兰津桥改名霁虹桥。第二种是建于东汉时期,兰津桥即是霁虹桥。这也是所见最为广泛的观点。其间关于元代复建霁虹桥的人物是也不花还是额森布哈稍有争议。第三种是建于明代弘治年间。除此之外,尚有潘洪萱《云南兰津桥与霁虹桥考》一文,其内容和以上所述大相径庭,他认为汉代兰津桥纯属子虚乌有,是把霁虹桥误记为兰津桥,兰津桥很有可能就是霁虹桥。

二、兰津桥与霁虹桥考辨

(一)兰津桥与霁虹桥

兰津桥,最早见于记载为明代倪辂辑的《南诏野史》,该书载:“景东厅城西兰沧江,两岸峭壁飞泉,俯映江水,地势险绝,以铁索系南北为桥,东汉明帝时建”[4]。《明史》中的记载更为详细:“景东府元至顺二年二月置。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因之。三月降为州,属楚雄府。十七年正月仍升为府。西有景董山,洪武中筑景东卫城於其上,又筑小城於山颠,谓之月城。北有蒙落山,一名无量山。西南有澜沧江,源出金齿,流经府西南二百余里,南注车里,为九龙江,下流入交址。东南有大河,即定边河之下流,又东入镇南州,为马龙江。又南有土井,产盐。北有开南州,元属威楚开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楚雄府,寻省。又东有三汊河、西北有保甸二土巡检司。又北有安定关。南有母瓜关。东南有景兰关。西南有兰津桥,铁索为之。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5]。《大清一统志》亦有“在府城(指景东厅)西南跨澜沧江上,后汉永平中建,明永乐初修,广高千仞,两岸峭壁,飞泉急峡,熔铁为柱,以铁索系南北为桥,古称巨险”[6]的记载。《云南通志》卷六在描述景东府内津梁时也勾勒了兰津桥的状貌,“兰津桥在城西南一百里,两岸峭壁插汉江流飞急,以铁索扣南北岸为桥,相传汉明帝建,明永乐间重修”[7]。这些记载除描写兰津桥所处地势险绝之外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兰津桥的地理位置——位于景东厅(今景东彝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于今云南省中部澜沧江以东,哀牢山以西,镇沅县以北至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兰津桥在景东城西南。

而关于霁虹桥最早的记载则是唐朝樊绰所著《蛮书》卷二:“兰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讯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8]。这段史料在描述渡桥式样的同时也指出了霁虹桥位于大理和永昌之间。后《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八十的记载更为详细:“在保山县北八十里,跨澜沧江。《府志》:汉诸葛武侯南征,架桥济师。后以索为之,元至元中,额森布哈重修,名曰霁虹。明初镇抚华岳置二铁柱于两崖以维周,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火所焚。弘治十四年兵备使者王槐构屋于上,贯以铁绳。本朝顺治康熙间累修,南北往来孔道亦曰澜沧江桥。额森布哈旧作也先不花,今特改正”[9]。可知霁虹桥地理位置精确为距保山县北八十里,且纠正之前也不花重修霁虹桥的争议,确定为额森布哈。因此,兰津桥与霁虹桥地理位置相去甚远,前者位于景东厅西南,后者位于保山县北。故兰津桥并非霁虹桥。

(二)兰津渡与博南津

关于古今学者将兰津桥与霁虹桥混为一谈的原因,最初应与响彻澜沧江的一首歌谣有关。这首歌谣最先见于东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孝武时,通博南山,度兰沧水、氵耆溪,置巂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行人歌之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渡兰沧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转衰”[10]。《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里也有细节描写:“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11]。东汉永平十二年,在这场浩浩荡荡的附汉过程中,夹杂着哀牢百姓的哀怨,“渡博南,越兰津”,揭开了西南内地与外界沟通的序幕,开辟了兰津古渡,从此,渡过了从博南到永昌迍邅难行的澜沧江天险。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流寄永昌的杨慎根据歌谣所作之七律《兰津桥》亦对后世产生了误导,其诗“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气恶,孔雀饮江烟濑清。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中原回首逾万里,怀古思归何限情”[12]。亦把描写霁虹桥的内容题为兰津桥。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三“澜沧山”条:“澜沧江源出吐蕃嵯和哥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曰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府云龙州西,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垣墉,缆铁飞桥,悬跨千尺。亦曰博南津”[13]。由此可知博南津的位置大约在大理云龙州西到永昌岷山一段。向达在《蛮书校注》中注:“达案:自龙尾城七驿至永昌,中经汉博南县,即今永平。由此西度博南山,今名丁当丁山。下山度兰津,即澜沧江桥。过桥为罗岷山,博南罗岷夹峙江上,所谓两岸高险者是也。过罗岷西南八十里至永昌。唐宋以前俱用竹索为桥,元更木构,明清改为铁索,有西南第一桥之称”[14]。“下山度兰津,即澜沧江桥。过桥为罗岷山”说明兰津渡与《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记载的博南津地理位置相同,兰津渡即是博南津。霁虹桥即位于其上。歌谣中“渡博南,越兰津”其实只是用互文的文学创作方式把博南、兰津分开,实则二者指的是一个。因而将兰津桥等同于霁虹桥的说法不胫而走很有可能是由于兰津渡与兰津桥提法太为相似而衍生,实则霁虹桥位于兰津渡上(博南津),而兰津桥与其无关。

三、霁虹桥初建时间

关于霁虹桥的记载,除前文所引之《蛮书》卷二和《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八十之外,《滇南杂志》卷七关于霁虹桥的记载也颇为详实:“在永昌府城北八十里,跨澜沧江。古以舟渡,狭隘湍急,行者扰之。后以蔑绳为桥,攀援而渡。武侯南征,架木桥以济师。元也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后圮,复以舟渡。明洪武间,镇府华岳铸二铁柱于石以维舟。后架木桥,寻毁。成化中,僧了然者募建飞桥,以木为柱,而已铁索横牵两岸。下无所凭,上无所倚,飘然悬空。桥之上复为亭二十三楹,两岸各为一房。复使吴鹏题于石壁曰西南第一桥”[15]。综合三种史料,都有诸葛亮初建之意。不过也有学者查证“诸葛亮从未到达该处,可能别人借用其威名罢了”[16]。但霁虹桥最早建于三国,最晚不会超过唐代是毋庸置疑的了。当时修建的是竹索桥,是铁索桥的雏形。霁虹桥成为“西南第一桥”威名远播时要等到明朝,虽然是了然和尚还是兵备使者王槐初建铁索桥还有所争议,但确是明代无疑。

四、小结

综上所述,首先霁虹桥并不等同于兰津桥,二者所处位置不同。其次,霁虹桥容易与兰津桥混为一谈是由于霁虹桥位于兰津渡上,而兰津桥与兰津渡提法相似,兰津桥实与兰津渡无关。其三,霁虹桥最早作为“西南第一桥”雏形时应建于三国时期,而不是东汉,于明代改建为铁索桥。

霁虹桥是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虽然在1986年被洪水冲毁,“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已不存焉,但由于其在历史上为促进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记载不应被湮没,霁虹桥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追溯其初建时间是为了更好的回瞰其悠久历史,辨析兰津桥与霁虹桥的关系也有助于更清楚的纪念霁虹桥。

猜你喜欢

津渡永昌澜沧江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澜沧江源头
西津渡古街忆旧
书画作品鉴赏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
情满澜沧江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木 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