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地方高校发展*
——评《地方高校发展论——普及化时代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与践行》

2021-12-02张笑予

关键词:普及化时代发展

冯 东,张笑予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大变局”形势之下,重新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就有了“四个凸显”的说法,即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改革开放的趋势更加凸显,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力度更加凸显,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更加凸显。[1]与“四个凸显”相似,就是高等教育“四个变了”,即“地位作用变了、发展阶段变了、结构类型变了、坐标格局变了”。[2]那么,在新的历史方位坐标上,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应如何建设,尤其是数量占主体地位的地方高校应如何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在高等教育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全面思考并系统回答地方院校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极为少见。2020年11月,宝鸡文理学院杨科正教授的学术著作《地方高校发展论——普及化时代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与践行》(以下简称《地方高校发展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作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地方高校发展论》以普及化时代的地方高校的使命为逻辑起点,对普及化时代地方高校面临的形势任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开放办学、治理体系、终身教育、西部高校发展等10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论述。诚如别敦荣教授在序中所言,本书“见解独到,闪光点颇多,具有‘体系严整、实践导向、理性探究’等鲜明特点,是相关主题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

一、科学预判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彰显前瞻性。前瞻性是对事物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准确预判,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目前,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论述并不罕见,照搬政策文本或翻用国外经验的“人云亦云”居多,真正能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又能跳出具体问题表象束缚,潜心追寻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者少之又少。杨科正教授作为一位从事高校管理的行政干部,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腔热情,对地方院校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书中诸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思想闪烁在字里行间。普及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要兼具多样化和个性化,地方高校作用和地位突破传统的“高等性”,必须履行大众普及性、民生保障性等高层次专业教育的职责任务。地方高校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满足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对‘多样化’的诉求,普及化时代应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硕士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P214-215)

二、深刻洞悉现代中国发展实际,彰显时代性。时代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准确剖析时代本质、研判发展阶段,是分析形势、制定政策、创新理论、推进实践的基本前提。时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性,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本身就是普遍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融。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高等教育,既有毛入学率提高的外在变化,也有办学价值理念、院校组织结构、教育教学方法等内在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也将面临着一些时代性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地位面临变化,地方高校将处在社会中心地带的边缘位置;新问题即将出现,地方高校生存及发展压力剧增;新使命责任在肩,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任重道远。面对时代变革的洪流,地方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关系规律,对内要厘清办学定位、重视大学文化、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对外要理顺大学与政府及社会的关系。“地方高校作为人才高地、文化高峰和科技重镇,要面向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并积极引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P32-33)

三、客观建言地方高校发展策略,体现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也是本书成文的内在逻辑。书中诸多观点可为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在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方面,要深刻、准确把握“双一流”、普及化、国际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等发展机遇与挑战,理性处理好办学特色培育、品牌建设及转型发展等问题,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创建智慧校园,以实现办学现代化,发展跨越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据社会需求,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P73-92)。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应注重应用性研究,促进协同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须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注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不清的普遍性难题,要遵循发展规律,校准办学定位,遵循学术组织的运行规律,和谐自由,服从于社会政治官僚的科层规则,讲究效率。

四、精准构建地方高校发展路径,体现创新性。于国家民族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强大的不竭动力;于组织单位而言,创新是组织系统自我革新发展的基本路径;于科学研究而言,创新是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裁量标尺。未来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正在变迁,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必然由政治论、经济论走向未来社会的人本论。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责任和目的变化将呈现出新态势[4][5]:一是普及化时代接受高等教育由特权变为权利和义务;二是生源结构中非传统生源的比例将不断扩大;三是学习方式多样化、现代化水平更高;四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组织系统更加完善;五是高校分类分层定位、各司其职也是必然。创新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应借鉴美国西部、“长三角”的成功经验,重点在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合作、成立协同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注重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着力。[3](P238-247)这些创造性的观点和提法,是作者长期从事实践工作和理论思考的结果,可为后续理论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为西部地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诚然,《地方高校发展论》的价值远非上述文字所能穷尽。成书立论与行文的“逻辑之美、内容之新、文辞之秀”等诸多特点,限于篇幅不能逐一枚举。总体而言,读者在与作者深度“对话”过程中收获极大,必将启发良多。尤其是对普及化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与势,西部地方院校发展的破与立,将会有新的认识,激起新的思考。本书是杨科正教授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结晶,是作者学术坚持与学术境界整体生发、相互形塑的必然结果。在研读过程中,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高教研究使命感、敏锐的高教问题意识、追求完美的求真态度以及对西部高等教育的赤子情怀。我们深信,深入研读这部具有理论研究深度和实践指导广度的力作,必将使新时期广大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高校实践工作者获益匪浅。

猜你喜欢

普及化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论电视媒体对大众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