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眼”是一束光

2021-12-01翟立安

科教新报 2021年44期
关键词:音乐声原诗诗眼

翟立安

一次,听语文课。讲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老师给出一个任务:“你们能用另一个字替换这里的‘绿字吗?”于是学生们纷纷给出“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入江南岸”“春风又满江南岸”等。老师问:“你们觉得,是原诗中用‘绿字好,还是你们改过的更好呢?”学生们齐声说:“原诗好!”

老师接着介绍了“诗眼”一词。同时,引用苏轼的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说明“诗眼”的出处。

听到这里,我突发奇想: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那么课是否有“课眼”呢 ?当然有!

“课眼”可以在课初引入时、课中点拨中,也可以在课尾小结处,但必须是本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一堂课的“课眼”未必只有一个,但它必须在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主要思想方法和真情实感的产生之處。它或它们的出现为本节课明确主色彩,奠定主旋律,注入了思维与情感的活水,有之课堂则活,少之课堂则僵。

“课眼”,多半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课上师生共同创造而来。偶尔也会是教师即兴发挥,学生全身心投入而产生。它是课堂上重点与难点的突破、焦点与亮点的闪耀。

有一次,听特级教师韩军教杜甫的《登高》。课的结尾,他深情地说:“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接着,课堂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和学生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此时,我发现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气氛凝重,有的学生边朗读边禁不住流下眼泪。这样的安排,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强化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

猜你喜欢

音乐声原诗诗眼
终究有一枚诗眼
峨眉山月歌
诗眼
诗眼
老爷爷和音乐蘑菇城
改诗为文三步走
赠花卿
The Boy and His Mom
深冬·微甜·期待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