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视域下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品质提升建设的思与行

2021-12-01张淑荣谭鲁志夏利江刘启一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我院能源思政

张淑荣,谭鲁志,曲 航,夏利江,刘启一

(鲁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25)

引言

能源技术作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在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能源领域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类专业作为一门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能源利用、动力机械、制冷与热泵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制造、研发、运行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力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地深入实施,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快速发展的关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产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积极做出改进与探索。本文以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深度剖析能源类专业社会人才需求,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程教育作为国家输出工程专业从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质量工程教育的有力保障,工程教育认证侧重于“育人”,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强调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国际社会上立足的竞争力,重点关注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并在持续改进过程中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旨在达到行业认可、国际认可的水平。[1]2016年6月,中国加入国际工程师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为我国高校工程专业学子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强劲动力,为工程教育进一步改革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新思路,高校必须做出适应新环境、新态势的教育改革。

(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教育,强调“育人先育德,教人先教心”,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之后,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浪潮。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不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每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课程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真正成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典型问题

以鲁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该专业成立于2007年,专业历史悠久,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丰富,但学科发展速度缓慢,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守旧,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人才培养目标弱支撑

鲁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锅炉原理等专业理论课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实践课,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占比75%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占比不足25%,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失衡造成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中的工程能力培养支撑薄弱。过多的理论教学,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无兴趣,无想法,甚至部分学生心生厌倦,学习效果差,必须深入了解能源产业对能源专业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才能真正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二)教学落实不到位,形式大于落实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这也造成多年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固定,内容固定,学生懒得学,教师懒得教,与专业发展发生脱节。教学更多地流于形式,只重视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实践教学中表现明显,学生企业实习走马观花,学生进企业更像是一日游,既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企业丰厚的资源和良苦用心。教学重形式,疏落实,即使形式再多彩,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知识和能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还相距甚远。

(三)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教学短板明显

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有力保障。我院能源专业团队教师现共有9人,均为博士学历,年龄45岁以下,年青朝气蓬勃、学历高知识渊博是他们的优点,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们都是从学校走到学校,严重缺乏企业经历,在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学中承担力不足,丰盈教师的企业经历,提高教师整体工程技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标准不健全

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检验方式,考核的全面性、合理性决定了教学达成分析的准确性。目前我院能源专业理论课考试均采用期末试卷的方式,实习课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过程表现,考核片面。这种不健全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平时浑水摸鱼,和尚撞钟,考试靠突击现象严重,混日子的大学生活使得他们日渐颓废,渐入迷茫。根据这种情况我院彻底推翻原有的考核制度,开放考核方式,引入小论文、课后作业、期中考试、线上交流表现、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和学习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加强有力的砝码。

三、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品质提升建设与改革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毕业要求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达成要求是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和毕业达成要求相辅相成,毕业要求对学生毕业后5年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且须完全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为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我院采取企业调研、毕业生自评、在校生自评、专家评议“四位一体”的形式,充分考虑专业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动态适时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契合毕业要求十二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根本依据,我院契合毕业要求“十二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拓展课6部分课程模块,课程覆盖面广,涵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有能力培养要求,既注重专业大类培养,又关注专业专长培养,学生既能得到宽泛的专业教育同时又不失个性化发展,我院总体秉承“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个性化”的培育模式。

3.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建立课程体系矩阵

为充分发挥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工程认证课程群,将毕业要求进行详细的指标点分解,建立课题体系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明晰课程权重,数据化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每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和课程体系矩阵的建设,教师能够教有所依,学生能够学有侧重。

(二)变革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向开放、多元性转化

毕业要求“十二条”中明确强调,学生须具备能够应用专业领域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设计、开发及解决复杂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需同学们精湛地掌握专业工程知识,但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模式局限性大,学生无法直观感受专业工程的实力与魅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变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设计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教师自主创建线上开放课程,目前我院已创建7门在线课程;充分利用我市产业结构优势,与冰轮集团、奥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如Matlab、Fluent、Aspen plus等现代技术专业软件,开发、设计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教学模式完成从传统、单一向开放、多元性的转化,以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多方位打造学生学习空间。[3]

(三)贯彻OBE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重构教学内容

1.优化教学设计,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计划书,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能源类课程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多,教学内容丰富,既有本色的课堂理论教学、创新性实验教学,又有实干性的工厂顶岗实习、实用性工程课程设计等。之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教师的教育经历确定,与社会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为改善这一现状,我院分设多个教学研究中心和课程团队,紧扣课程指标点,精心对课堂的具体授课内容、授课进度、授课学时、授课形式等进行讨论评议,教学设计内容既涵盖课本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融入先进学术成果的专业拓展与延伸,采取集体备课、集体议课、集体命题的形式,集众人之力确保每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4]

2.调整教学构成,加强过程教学

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与教学定位、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有关,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一依赖性在过程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积极的平时表现、良好的教学互动、热烈的课堂气氛是高质量教学的催化剂。加强过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宰学习,多从为什么,怎么做,如何实现来完成知识的理解。过程教学中多采用引导式、任务式、讨论式方式进行,过程教学中除了关注常规的出勤外,设置更多的探究式课后作业、发散思维性测验、网上平台交流、实验拓展等环节,将过程教学比例提高到至少40-50%,通过过程性教学的加强,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一体化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旨在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一体化。在本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工程教育认证的“产出导向”为理念,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凝练思政内涵:

(1)工匠精神:

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须严格遵守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规程,认真、守时、负责地完成工作任务,实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工人严谨、勤奋、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未来的工程能力种下工程素质的种子。

(2)社会责任感:

以能源利用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对能源专业从业者提出殷切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人文素养:

学习过程中同学间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促进了团队精神这一良好人文品格的形成。

(4)科学家精神:

以专业发展简史、专业达人的趣闻轶事等,向学生传达科学家坚韧、执着、创新、求实的品格,以科学家精神感召每一位学子奋发图强。

(四)拓展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听讲式”的教学模式,灌输性质强,学生学习被动,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工程实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刚柔并施,多管齐下。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活跃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将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锻炼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五)以产教融合为平台,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

师资水平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须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毕业要求十二条在实践工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这使得高校必须加强集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我院采取“引”、“育”、“聘”等方式多方位地加强教师工程技能水平的提升,“引”——引进年青有企业经历的优秀博士,“育”——鼓励实践经验不足的在职教师深入企业锤炼,“聘”——聘请工程阅历丰富的企业高工做客座教授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学习。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打造年龄、专业层次合理的优质双师型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能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

(六)以教改项目为抓手,建设教、学、创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教改项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平台,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学洞察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研究,探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总结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进行交流传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7-8]我院以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以系列教改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省、校等各级教改项目,设立学院教改立项,注重教改成果转化,通过教改项目,完成教学资源汇集,提升教师团队合作,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积极性,提高学院办学水平。

(七)建立导师责任制,促进学生科技创新

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的新培养方案中增设SIYB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实践两门课程,旨在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在思想和经验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能力不是简单的上一两门课程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探索。我院学生在入学后实行导师责任制,学生一入学就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及意愿量身定制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带领学生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八)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形成教学闭环反馈

教学评价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被学生认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都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来完成。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监督、提供参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建议与指导。良好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对教与学起到管理、监督、激励的作用。因此学院专门成立教学评价督导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应考核政策和标准,对学院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九)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新持续改进

科技、经济以及社会局势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做出调整与更新,不能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我们需要将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灌输给新一代的社会建设者,教学既要有时效性又要有实效性。[9]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以保证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视域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建立相对稳定又动态改进的教学体系。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两者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本文以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深度剖析目前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工程教育认证和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以“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优化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提升建设与改革,实现了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对推动社会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我院能源思政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我院5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