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质量管理中实时控制的实施探讨

2021-11-30陆其峰杨军

贵州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符合率工作者满意度

陆其峰 杨军

(1.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040;2.上海市朱家角人民医院 上海 201713)

作为医院参与竞争的关键要素,医疗质量不仅集中体现了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而且与患者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实时控制理论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得以渗透,其基本理论包括信息论与控制论,在预测、决策以及模拟技术支持下,使得医疗质量管理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实时控制贯穿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符合医疗质量形成规律,结合现代计算机实用技术,在疾病监测、分析、评价及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从发现偏差到控制偏差,大大缩短了质量控制周期,使得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类因素均处于可控状态,有利于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我院自2019年1~12月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引入实时控制管理,为探究其应用有效性,收集该阶段患者300例,并与2018年1~12月未实施实时控制管理予以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2月我院实施实时控制管理的患者30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57例,女143例,平均(48.63±4.72)岁;将2018年1~12月未进行实时控制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6例,女144例,平均(48.53±4.59)岁。另选取我院80名医疗工作者。纳入标准:均为我院收治患者,自愿加入研究;调查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研究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征得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表示认可,并予以支持;医疗工作者工作年限≥1年。排除标准:合并精神异常、心理障碍或意识丧失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听力丧失、无法正常语言沟通或难以配合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者、失访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观察组采取实时控制医疗质量管理:(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评估医疗质量水平,及时发现医疗隐患,对医疗工作优劣进行自我评估,对全科室医疗工作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问题做好记录,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方法及措施。质量管理小组应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实时管理,可以采用横断面检查、现场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收集与医疗质量相关的信息,并传送到信息网络系统,汇总后传输质量管理委员会,共同探讨,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2)建立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包括HIS数据服务库、Web应用服务器及质量标准细则库。(3)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流程。网络终端显示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管理,经过审核后,各个职能科室部门质量信息会自动汇集到医疗管理委员会网络终端,接受更高标准的审核,经过审核后会上传到相应环节节点。在三日内完成质量干预,对质量缺陷及误差进行修正处理,并将实时控制结果上传到系统。引入网上监控手段,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借助医院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患者诊断及治疗相关信息,为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提供依据。各层级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病历信息、医嘱信息的观察及管理,若出现偏差要及时告知,并督促纠正整改,尽快解决问题。定期进行抽查,监测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并定期组织小组探讨,总结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4)医疗质量控制方法。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医疗质量控制方法。针对危重症患者,应开启急诊流程,明确患者病因及起病时间,做好相应的记录,主动询问患者及家属病史、家族史,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提升诊断准确率及符合率,应建立绿色通道,予以患者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迅速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遵照医嘱,结合患者年龄、体质量明确用药剂量及频率,提高医疗质量。在心理方面,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虑,赢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增强护理实时性。结合患者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减轻经济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调查患者及80名医疗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医疗质量指标包括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及治愈改善情况,随访记录患者投诉情况[2]。满意程度问卷由质量管理小组自拟,问卷调查前相关工作者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问卷调查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及医疗工作者正确填写,回收有效率达到100%[3]。

2 结 果

2.1医疗质量指标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10.02±2.15)d,明显短于对照组(13.29±2.15)d(t=4.797,P<0.05);观察组出院诊断符合率96.0%(288/300)、三日确诊率94.7%(284/300)及治愈改善率93.3%(280/300),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诊断符合率89.3%(268/300)、三日确诊率88.3%(265/300)及治愈改善率87.3%(262/300)(χ2=10.120、7.985、3.506,P<0.05);观察组投诉率0.3%,明显低于对照组3.0%(χ2=5.879,P<0.05)。

2.2患者及医疗工作者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十分满意184例、基本满意76例、不满意40例,满意度为86.7%;观察组患者十分满意220例、基本满意70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96.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13.129,P<0.05)。实施前医疗工作者十分满意42名、基本满意26名、不满意12名,满意度为85.0%;实施后医疗工作者十分满意58名、基本满意19名、不满意3名,满意度为96.3%;实施后医疗工作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χ2=7.973,P<0.05)。

3 讨 论

实时控制管理模式,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在该技术支持下,患者疾病诊断、治疗信息等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实现对医疗过程的实时监控,提升医疗管理质量。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能够真正了解患者在就诊期间遇到的问题以及医疗工作者普遍存在的护理问题,予以整改,减少医疗差错及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最大程度提升医疗管理质量[4]。与传统医疗质量管理相比,实时控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无论管理手段还是管理理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丰富了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径[4];实时控制医疗管理模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医院管理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立软件管理系统,实时控制医疗信息,推动医疗管理质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在监控技术支持下,能够实时发现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医疗质量的分析与控制。

本文结果显示,实施实时控制后,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以及治愈改善率明显提升,投诉率降低(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医疗工作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体现了实时控制管理的有效性,患者及医疗工作者均具有较高满意度。实时控制医疗质量管理符合医疗质量组成规律,将信息技术及控制系统作为核心内容,能够满足预测、模拟等多个功能,有效完成疾病监测、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及控制,当发现偏差后,可实时进行跟踪监测,并督促及时整改,一方面缩短了质量控制时间;另一方面提升了医疗质量管理效率[5]。在实时控制模式下,医院建立了三日纠错医疗质量管理目标,推动了医疗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打破了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仅注重治的局限,实现了可治可防,有利于医疗质量控制模式的转变。但由于随访时间有限、研究规模小,可能存在偏倚,在后续研究应扩大规模,增加观察指标,进一步探究实时控制管理的优越性,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符合率工作者满意度
关爱工作者之歌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