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敢担当噬菌体抗菌成佳话
——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思政案例

2021-11-30杨维青谢朝阳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噬菌体微生物学医学

杨维青,谢朝阳,米 娜

(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最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1-2]。

噬菌体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个章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及噬菌体在医学的应用。本文以我国新老两代学者、医务工作者以噬菌体治疗耐药菌感染的实例,阐述噬菌体与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政元素。

1 课堂思政之思政元素

本课堂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我国新老两代科学家采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故事,讲解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及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并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其中。

1.1 噬菌体抗菌成佳话

1958年5月26日深夜, 一辆救护车急速驶进上海广慈医院(现更名为瑞金医院),送来的是被钢水严重烫伤的原上海第三钢铁厂司炉长、共产党员邱财康。31岁的邱财康不顾个人安危,为保护炼钢炉,遭1300℃钢水烧成重伤,全身89.3%面积的皮肤被灼伤,深度灼伤面积达23%,生命危在旦夕,广慈医院迅速组织抢救。当时业界公认的美国烧伤学科权威——伊文思理论,仅适用于全身烧伤面积低于50%的病例。在国际权威面前,医学的极限似乎已划好了生死线,但是,医院、邱财康及家人都没有放弃,一场拯救生命的战斗打响了。

严重烧伤后的病人要经历三个生死关:休克关、感染关、植皮关。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使邱财康艰难地渡过了休克关。挑战紧随而来,邱财康腿部出现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起败血症,高烧不退,病情急剧恶化,仅有的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病情。医院请来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细菌学专家余氵贺教授会诊。面对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余氵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每种细菌都有自己的天敌——噬菌体,使用噬菌体杀死铜绿假单胞菌,以毒攻毒。当时有专家认为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理论上可行,实际上难以实施。因为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这种识别特异性达到了细菌“株”的水平,要找到对感染菌有特异性的噬菌体,无疑是大海捞针。余氵贺认为只要有铜绿假单胞菌的地方,就会有噬菌体存在。他立即带领医学院的师生到郊外,在粪便池、污水中采集铜绿假单胞菌,将采集的样品集中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分离出几十种噬菌体。将分离的噬菌体分别与邱财康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相互作用,筛选出噬菌力特别强的几株噬菌体。将筛选出的噬菌体进行扩大培养,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噬菌体混合液终于制成了。如何用噬菌体清洗伤口又是一个难题。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塑料袋还很少见,医院的护士就自己动手,把塑料布消毒后制成口袋形状,套在邱财康的腿上并悬吊起来,装上噬菌体液,医护人员昼夜轮流帮他摇腿,使噬菌体与感染菌充分作用,感染终于得到了控制,噬菌体治疗获得了显著疗效[4-6]。最后一关是植皮,此时,邱财康只剩下腹部一小块皮肤,可以说是“体无完肤”,只能异体植皮,医院贴出公告后,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名捐献皮肤的志愿者涌入医院。三个月完成了移植补皮。经历100多个日夜,几乎没有生还可能的邱财康终于神奇般地痊愈了。邱财康的康复,创造了医学奇迹,引发了国内外医学界轰动,史称“瑞金方案”“中国方案”。

故事发生的年代正值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企图遏制新中国的发展。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家、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舍己为人的美德蔚然成风,才成就了“中国故事”。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目的在于让当代大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曾经落后、被卡脖子的窘况和屈辱,珍惜当下祖国强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的硬道理。联系当下欧美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的阻挠和抹黑,教育学生“没有国就没有家”,祖国强大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盛而发奋读书。

以此故事为原型,1959年创作了电影《春满人间》。电影讴歌了在新中国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群英谱相,用青春、才华、担当和奉献,述说着一个个爱国、敬业、友善、创新的感人故事,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推荐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电影。电影的年代虽已久远,但故事里的人和事,依然令人肃然起敬,有价值引领和教育意义。

余氵贺教授噬菌体疗法成就的佳话,被永远地载入了医学史册;全社会救治邱财康的群英谱相,也成就了新中国发展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折射出集智攻关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点;诠释了不畏权威、坚持不懈、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1.2 学界楷模之家国情怀

余氵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家[3-6]。他出生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夜, 国家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和封建王朝覆灭的境况。身处社会大变动之中的他,选择了读书自强的道路。1923年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中国最早的医学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毕业,1929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由于出色的研究工作,同时获得了金钥匙奖。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国外求学的日子里,贫穷落后的祖国一直是余氵贺心底里的牵挂和伤痛。1929年秋,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国后,国民党当曾局许以高官,他不为所动;日本占领上海时,汪伪政府要他出任上海市卫生局长,被他断然拒绝。新中国成立后,余氵贺将个人创建的医学化验所上交国家,毅然加入了祖国的医学教育队伍。余氵贺先后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上海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合作中心主任,是国际免疫药理学会创始人之一。由他主编、编写、编译的专著有二十余部,其中1933年编著出版的《病原学》是我国最早的病原微生物学专著,1954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主持麻疹疫苗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控制麻疹流行上起到显著作用,在伤寒、霍乱、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余氵贺“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八十一岁高龄的余氵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余氵贺教授的学生、我国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说:余氵贺是一位拥有远大理想和人格魅力的学界楷模[7]。余氵贺教授心系祖国、服务民众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使命担当的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当学生们了解了《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版主编余氵贺教授的事迹,再捧起课本时,会感觉到知识背后前辈们的付出,被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感染,在心中升起一种力量和热情,向榜样学习,胸怀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 噬菌体抗菌再续佳话

承前辈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近年来,全球范围的细菌耐药性及抗生素的匮乏使得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和评估噬菌体治疗技术[8]。2017年,在余氵贺的家乡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应用噬菌体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机构——依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该所针对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建立了基于噬菌体的治疗体系。噬菌体治疗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噬菌体的宿主谱太窄。一个噬菌体往往只能杀死同一种细菌的某些菌株,而不能将同一个种的所有细菌都杀死。为此,该研究所在自然环境及医院环境收集了病原微生物的各种噬菌体,建立噬菌体库。将分离的同一种细菌的多种噬菌体组合在一起,以期拓宽制剂的杀菌谱。广州的蔡女士是该所用噬菌体疗法治愈的一例患者[9]。蔡女士因尿路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引起高烧,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辗转到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治疗。细菌和噬菌体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该研究所的噬菌体库对上海地区的细菌覆盖率非常高,但研究人员从已有的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库中只筛选出三株可供广州蔡女士选用特异性噬菌体,这三株噬菌体不能完全覆盖蔡女士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于是,科研人员不辞辛苦辗转到蔡女士曾入住的深圳医院,在该院的废水中采集筛选噬菌体。终于用从上海和深圳两地优选出的噬菌体混合制剂,治愈了蔡女士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向学生推荐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的网址,学生可在课下浏览网站信息,拓展噬菌体知识,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当代学者、医生为榜样,让学生体会医者仁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2 课程思政之正向显效

本课堂通过我国新老两代科学家采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故事,讲解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及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说:知识点就在故事里,易懂;故事诠释的精神令人钦佩。学生说:当我拿起《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余氵贺教授的故事会在脑海里浮现,学习就会更加专注。看过《春满人间》电影的学生说:第一次看五十年代的电影,电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那时人们生活简朴,但是他们的精神风貌那么昂扬向上,人与人之间非常的友爱无私;看到用噬菌体治愈患者感染的情节,感到特别亲切,体会到微生物学知识在临床实践的应用价值,增加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学生们说:电影里讲述的故事,与目前举国上下共克时艰、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民族友爱、奉献的美德值得继承和发扬。学生的反馈表明本次教学达到了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双赢”的目标。

3 展望

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故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建立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有血有肉的课堂,达到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双赢”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课程相关的电影、网站等,将教书育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校外,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本案例体现了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医学人才为目的教学思想,对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工作有促进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噬菌体微生物学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植物青枯菌噬菌体保存方法的研究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科学家发现最大噬菌体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