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9

关键词:抗疫教学内容思政

陈 思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1)

1 防疫期间大学生居家心理分析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教育部做出“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决定。对众多高校学子来说,长时间居家抗疫,一些心理不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恐慌、害怕情绪,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结果如何;长时间的居家防疫,社会活动范围突然受到限制,有的大学生表现出焦急、无助,甚至出现暴躁的不良情绪;有的大学生对学校布置的线上教学任务表示怀疑,线上学习和传统的线下学习的效果能否一致,成绩评判能否公平等疑问在部分大学生脑海中不断浮现。

2 疫情防控下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做好防疫期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抗疫必胜的信心[1],及时消解突发疫情引发的各种不良情绪,思政课的“主播”陆续上线,他们运用大量身边抗疫志愿者的案例,通过分享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深入互动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国家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单纯的理论灌输,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更好。以“疫”为“材”,众多思政课教师把疫情防控战成功打造成思政大课堂,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然之路。

2.1 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应对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多维度影响

疫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影响是多维度的,首先,体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疫情期间,很多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国家的严格防疫措施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这是我国最主要的抗疫经验。很多社区工作者、村干部、医护人员为了人民的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小家顾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他们更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其次,体现在疫情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疫情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冲击。通过“扬州老太”传播了疫情真实案例,让生活给学生深刻的教育,让其明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影响社会,真正明白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人间真情最可贵,需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最后,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抗疫的实践,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大学生居家抗疫期间劝说家人的抗疫防护,就是最基本的抗疫实践,夯实了全民抗疫的基础,参与抗疫值守、宣传的防疫志愿者的主动参与防疫工作,体现出主动担当作为的社会责任感。

2.2 思政课教学改革以适应线上教学模式的融合趋势

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教学要求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的线上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居家学习的在线教育保证了高校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正常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该顺应课程改革趋势,探索现在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课程教学,还要创新重组课程单元设计,达到教学情境化,增强吸引力,更要探索形成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局面。

3 高校思政课在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朝着打破传统的课堂说教,根据实际形势的变化融入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提高能力、启迪智慧,真正让思政课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3.1 化解学生兴趣变化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冲突,推进教学情境化,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内容需要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对于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教学内容一方面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感培养,同时满足学生提升人格素养的内在需求。思政课专题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事素材和生活体验,可以有效促进思政理论系统的宏观性与学生个人活动微观性的相互关联,疫情防护、志愿活动就是很好地融合素材。通过对于素材案例的探索运用、有效融入和深入体会,可以更大程度深化思政理论知识的渗透。来自现实生活的实例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教学活动代入感,以对话体验等方式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体验生活,坚持理论为基础,以理论阐述生活,推行教学情境化,增强教学吸引力。来自社会热点的实例融入可以更加完善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提升教学内容的高度,促进大学生理论体系和价值导向的培养,避免思政课庸俗化、娱乐化

3.2 促进思政理论化与高校学生感性认知的融合,通过信息化方法开展专题教学

通过信息化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和考核过程载体,将编排研讨后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料上传至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如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设计“课前、课上、课后”环节。课前上传预习方案、参考资料链接、时事案例、课件视频等内容,课上实施在线讲解、讨论、答疑等环节,课后开展练习、互动考核等智慧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元化、智能化和友好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教授和落实。与大学生习惯的感性思维不同,思政教学内容更偏重思想性和理论高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特有的形象化可以有效提升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和感染力。信息化教学过程同样具有高度互动性等优势,通过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思政课教学,可以更好地覆盖教学活动全过程,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辅助实际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智能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反馈,促进思政理论化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感性认知的深入融合。

3.3 建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提升思政教学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思政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案,思政课教师依据所带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国一步步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的原因,作为新时代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责任,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生,思政课老师可以从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3],作为新时代的机械学子该如何做;护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思政课老师可以从一幕幕感人的医护人员舍身救护他人的案例激发在校的大学生医者仁心,爱岗敬业的道德模范学习。这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技术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下一名合格学生的成长成才。

3.4 解决学生成绩评价机制单一的问题,创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学生平时网络成绩,包括课堂参与的热度,签到打卡,任务完成等计入线上成绩的评判,后期面对面课堂恢复后教师依据思政课堂线下考核成绩合成最终成绩,实现现代化平台和传统考核共创评价机制。结合学生平时网络完成任务的情况形成成绩一占50%,线下考核成绩二占50%,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4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严谨的科研素养和饱满的改革热情,不断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寻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猜你喜欢

抗疫教学内容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